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陶冶专利>正文

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3311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包括车架、转向座、摆臂装置、转向舵机驱动拉杆;摆臂装置包括前下摆臂、后下摆臂、上摆臂,前下摆臂一端与车架的车头方向侧的邻侧通过前万向节连接,前下摆臂另一端与转向座下侧一端通过第一球节连接,后下摆臂一端与车架通过后万向节连接,后下摆臂另一端与转向座下侧中部通过第二球节连接,上摆臂一端与转向座上侧中部通过第三球节连接。本装置在转向座下部设两个球节,并分别通过两根下摆臂与车架相连,该双球节结构在转向时,在转向座下部形成一虚拟转向中心,获得比单球节结构更大的主销内倾角并减小主销偏距,提升模型车前悬挂转向时的场地适应性及操控性,让模型车辆更易于操控。

Double ball joint front suspension structure of model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型车转向结构,具体是指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
技术介绍
模型车的种类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遥控模型车和汽车模型,其中遥控模型车有着和汽车相同的悬挂系统,拥有着真车当中那些超级跑车的操控感觉,所以模型车的内部结构要求较高,其中的悬挂结构是决定模型车运行是否流畅的重要因素。现有的各种比例模型车前悬挂下摆臂与转向座连接采用单球节形式,模型车前悬挂转向时场地适应性及操控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包括车架、转向座、摆臂装置、转向舵机驱动拉杆;摆臂装置包括前下摆臂、后下摆臂、上摆臂,所述前下摆臂一端与车架的车头方向侧的邻侧通过前万向节连接,所述前下摆臂另一端与转向座下侧一端通过第一球节连接,所述后下摆臂一端与车架通过后万向节连接,所述后下摆臂另一端与转向座下侧中部通过第二球节连接,所述上摆臂一端与转向座上侧中部通过第三球节连接。作为改进,所述车架的上部转动连接有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延伸方向与车架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上摆臂另一端与转向轴转动连接。作为改进,所述后万向节与前万向节位于车架同侧,所述前万向节靠近车架的车头端,所述后万向节靠近车架的车后端。作为改进,所述转向舵机驱动拉杆一端与转向座一侧通过第四球节连接,所述转向舵机驱动拉杆另一端由模型车的方向驱动舵机驱动。作为改进,所述转向座远离车架端的中心设有轮轴。<br>作为改进,所述前下摆臂是直杆结构,所述后下摆臂是三级弯折杆结构,所述上摆臂是三级弯折杆结构,所述前下摆臂与转向座连接端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后下摆臂与转向座连接端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上摆臂与转向座连接端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从而保证转向座相对车架位置的流畅转换。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在转向座下部设计两个球节,并分别通过两根下摆臂与车架相连,形成一个双球节转向结构。该双球节结构在转向时,通过几何活动在转向座下部形成一虚拟转向中心,从而获得比单球节结构更大的主销内倾角并减小主销偏距,使前悬挂转向时受到的转向力矩更小,减小转向力,提升模型车前悬挂转向时的场地适应性及操控性,从而让模型车辆更易于操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的立体图1。图2是本技术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的立体图2。图3是本技术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的仰视图。如图所示:1、车架,2、转向座,3、转向舵机驱动拉杆,4、前下摆臂,5、后下摆臂,6、上摆臂,7、前万向节,8、第一球节,9、后万向节,10、第二球节,11、第三球节,12、转向轴,13、第四球节,14、轮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结合附图1-5,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包括车架1、转向座2、摆臂装置、转向舵机驱动拉杆3;摆臂装置包括前下摆臂4、后下摆臂5、上摆臂6,所述前下摆臂4一端与车架1的车头方向侧的邻侧通过前万向节7连接,所述前下摆臂4另一端与转向座2下侧一端通过第一球节8连接,所述后下摆臂5一端与车架1通过后万向节9连接,所述后下摆臂5另一端与转向座2下侧中部通过第二球节10连接,所述上摆臂6一端与转向座2上侧中部通过第三球节11连接。所述车架1的上部转动连接有转向轴12,所述转向轴12的延伸方向与车架1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上摆臂6另一端与转向轴12转动连接。所述后万向节9与前万向节7位于车架1同侧,所述前万向节7靠近车架1的车头端,所述后万向节9靠近车架1的车后端。所述转向舵机驱动拉杆3一端与转向座2一侧通过第四球节13连接,所述转向舵机驱动拉杆3另一端由模型车的方向驱动舵机驱动。所述转向座2远离车架1端的中心设有轮轴14。所述前下摆臂4是直杆结构,所述后下摆臂5是三级弯折杆结构,所述上摆臂6是三级弯折杆结构,所述前下摆臂4与转向座2连接端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后下摆臂5与转向座2连接端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上摆臂6与转向座2连接端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从而保证转向座2相对车架1位置的流畅转换。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模型车的方向驱动舵机驱动转向舵机驱动拉杆3朝一侧运动,从而带动转向座2转动,带动轮轴14转变方向,轮轴上安装有模型车轮,从而使模型车轮运动方向转变,完成车辆转向动作。本技术在转向座下部设计两个球节,并分别通过两根下摆臂与车架相连,形成一个双球节转向结构。该双球节结构在转向时,通过几何活动在转向座下部形成一虚拟转向中心,从而获得比单球节结构更大的主销内倾角并减小主销偏距,使前悬挂转向时受到的转向力矩更小,减小转向力,提升模型车前悬挂转向时的场地适应性及操控性,从而让模型车辆更易于操控。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转向座(2)、摆臂装置、转向舵机驱动拉杆(3);/n摆臂装置包括前下摆臂(4)、后下摆臂(5)、上摆臂(6),所述前下摆臂(4)一端与车架(1)的车头方向侧的邻侧通过前万向节(7)连接,所述前下摆臂(4)另一端与转向座(2)下侧一端通过第一球节(8)连接,所述后下摆臂(5)一端与车架(1)通过后万向节(9)连接,所述后下摆臂(5)另一端与转向座(2)下侧中部通过第二球节(10)连接,所述上摆臂(6)一端与转向座(2)上侧中部通过第三球节(1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转向座(2)、摆臂装置、转向舵机驱动拉杆(3);
摆臂装置包括前下摆臂(4)、后下摆臂(5)、上摆臂(6),所述前下摆臂(4)一端与车架(1)的车头方向侧的邻侧通过前万向节(7)连接,所述前下摆臂(4)另一端与转向座(2)下侧一端通过第一球节(8)连接,所述后下摆臂(5)一端与车架(1)通过后万向节(9)连接,所述后下摆臂(5)另一端与转向座(2)下侧中部通过第二球节(10)连接,所述上摆臂(6)一端与转向座(2)上侧中部通过第三球节(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的上部转动连接有转向轴(12),所述转向轴(12)的延伸方向与车架(1)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上摆臂(6)另一端与转向轴(12)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车双球节前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万向节(9)与前万向节(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冶
申请(专利权)人:陶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