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2420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9:26
一种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及方法,涉及海洋养殖用装置及方法,包括纳米微泡发生装置和微生物容器,微生物容器的出口上设有计量泵,纳米微泡发生装置的出口和微生物容器的计量泵连接后,与加压装置的入口连接,加压装置的出口设有海底输送管,输送管末端设有释放装置,释放装置下侧铰接有支撑保护装置。方法如下:使用纳米微泡发生装置产生纳米微泡;将纳米微泡与耐盐微生物菌液混合;使用加压装置及输送管将纳米微泡微和耐盐生物输送至海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海水的溶解氧量、解决海水缺氧问题,净化海底环境、增加养殖密度等优点。

An oxygen supply and purification device for marine bottom sea cucumber cul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养殖用装置,详细讲是一种能在海底供氧的同时净化海底污染物,提高底层海水溶解氧量,避免底层海参类等养殖物因缺氧大面积死亡的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海参养殖技术的普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导致养殖户资质、技术良莠不齐,海参养殖中药物滥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药物滥用-水质恶化-药物滥用加剧-水质恶化加剧”的恶性循环。在育苗环节为防止海参生病,养殖户经常投放头孢曲松纳、盐酸诺氟沙星、六抗底安、聚维酮碘溶液、海参解毒安、酵母细胞壁多糖等多种药物,甚至使用次氯酸钠、医用双氧水等腐蚀性药品,养殖尾水往往导致导致局部海域浮游生物、鱼类死亡、病变,严重威胁生态平衡。池塘(围海)养殖过程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饲料残渣过多,极易导致溶解氧量下降,尤其是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升高,海底层污染物腐败,会进一步加剧水域水质的恶化。而在近海养殖海域,遇到连日高温无风的天气情况下,12米以下的海底水水层,也会出现极度缺氧,海底层污染物的腐败会加快水质恶化,造成海参大量死亡,甚至绝产。池塘(围海)养殖,因水质恶化而大量使用药物,以提高育苗成活率和海参产量,但也从根本上导致了海参产品药物残留,尤其是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对人类危害极大,大大降低了海参的营养价值和食疗效果,不利于海参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在近海养殖上,特别是海参类养殖缺氧问题没有特效办法,一到夏季缺氧时候采用水泵循环的方法,因为养殖面积大对大面积的缺氧根本无济于事,造成养殖成本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大,严重制约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象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海产养殖区的底层海水的溶解氧量,提高海底水中的溶氧速率,并且可滞留较长时间,彻底解决底层海水缺氧问题,同时结合微生物一起同时释放于海底,净化了海底养殖环境,增加养殖密度,降低了养殖成本的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微泡发生装置和微生物容器,微生物容器的出口上设有计量泵,纳米微泡发生装置的出口和微生物容器的计量泵连接(并联)后,与加压装置(加压泵)的入口连接,加压装置的出口设有海底输送管,输送管末端设有释放装置,释放装置下侧铰接有支撑保护装置。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释放装置包括管状主体,管状主体后端的出口处设有湍流板,湍流板上均布有直径0.3mm-0.8mm的释放孔,管状主体内设有液体旋流装置。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湍流板呈球面状。释放孔朝向不同方向,释放的液体流向范围大,避免大流量的直射多养殖物造成影响。本专利技术中的液体旋流装置可以是固定在管状主体内的螺旋叶片或轴流叶轮。液体高速通过液体旋流装置后,其在管状主体内高速的旋转向前,经湍流板隔档后由其上的释放孔高速射出。高速旋转向前的液体与湍流板及释放孔相互撞击、形成流向混乱的湍流经释放孔释放至海水中,对纳米微泡发生装置产生的纳米微泡具有再切割、粉碎、分离的作用,对在十米左右的输送管传输过程中接触融合的纳米微泡进行再分离,使其携带的氧气大面积、快速的在海底扩散并溶于海水中,提高氧溶解率。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支撑保护装置是在管状主体下侧前后方向上铰接(可前后摆动)有至少两根支撑棍,支撑棍后侧与管状主体下侧面间设有缓冲压簧(弹簧片)。释放装置落于海底时,支撑棍位于释放装置下侧、与海底直接接触,释放装置被向前拖动、释放纳米微泡液体时,支撑棍压迫缓冲压簧下端向后倾斜,当遇到礁石等障碍物时,支撑棍与其发生直接接触,并经缓冲弹簧缓冲后带动释放装置上浮、避开障碍物,防止其碰撞损坏。支撑棍0.5-0.9米,纳米微泡液体在距离海底0.3-0.8米释放,氧气的溶解释放和微生物生化效果最佳。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支撑棍上固定连接缆绳,连接缆绳上连接有浮球,浮球上安装有溶解氧检测仪。连接缆绳长度1-1.5米,溶解氧检测仪始终距离海底1米左右。支撑保护装置用钢丝缆绳链接船体,输送管、数据线、缆绳捆绑固定在一起。本专利技术中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与微泡发生装置、计量泵、加压装置和溶解氧检测仪相连。控制器选用PLC,溶解氧检测仪把海底的溶解氧量数据传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运行数据调整运行状态。本专利技术可设为手动和自动两种形式。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纳米微泡发生装置,是采用多极加压汽水旋转融合产生(真空现象)。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加压装置,是纳米微泡发生装置产生的微泡和计量装置的微生物进入加压泵通过输送管道输送到海底的装置。所述的输送管是橡胶耐压管。一种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使用纳米微泡发生装置产生纳米微泡;步骤二:将纳米微泡与耐盐微生物菌液混合;步骤三:使用加压装置(加压泵)及输送管将纳米微泡微和耐盐生物输送至海底(均匀迅速地扩散在海底的海水中)。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耐盐微生物菌液内的微生物为耐至少5%盐分的微生物。本专利技术通过纳米微泡发生装置与耐盐微生物释放于海底层养殖,可将高含氧率的微气泡释放于养殖海域底部,最大水深可达15米,微泡直径在10μm以内,船载用于大面积往复运行释放,解决了夏季天气炎热海水水温升高缺氧而引起的养殖物的死亡,和耐盐微生物同时使用能净化养殖环境、避免污染物腐败而消耗海底氧气,提高了海底溶解氧的有效利用率,大大增加了海洋牧场的养殖密度,降低了养殖成本,治理了海洋污染,修复了海洋生态环境。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释放装置和支撑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包括纳米微泡发生装置2和微生物容器3,微生物容器2的出口上设有计量泵4,纳米微泡发生装置2的出口和微生物容器3的计量泵4并联后,与加压泵5的入口连接,加压泵5的出口设有海底输送管,海底输送管末端设有释放装置6,释放装置6下侧铰接有支撑保护装置。所述的释放装置包括管状主体,所述的海底输送管是橡胶耐压管;海底输送管末端与管状主体前端相连;管状主体后端的出口处设有湍流板12,湍流板12上均布有直径0.3mm-0.8mm的释放孔,管状主体内设有液体旋流装置11;所述的湍流板呈球面状,释放孔朝向不同方向,释放的液体流向范围大。液体旋流装置11可以是固定在管状主体内壁上的螺旋叶片或轴流叶轮。液体高速通过液体旋流装置11后,其在管状主体内高速的旋转向前,经湍流板12隔档后由其上的释放孔高速射出。高速旋转向前的液体与湍流板及释放孔相互撞击、形成流向混乱的湍流经释放孔释放至海水中,对纳米微泡发生装置产生的纳米微泡具有切割、分离的作用,对在十米左右的输送管传输过程中接触融合的纳米微泡进行再分离,使其携带的氧气大面积、快速的在海底扩散并溶于海水中,提高氧溶解率.所述的湍流板呈球面状;释放孔朝向不同方向,释放的液体流向范围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保护装置是在管状主体下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微泡发生装置和微生物容器,微生物容器的出口上设有计量泵,纳米微泡发生装置的出口和微生物容器的计量泵连接后,与加压装置的入口连接,加压装置的出口设有海底输送管,输送管末端设有释放装置,释放装置下侧铰接有支撑保护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微泡发生装置和微生物容器,微生物容器的出口上设有计量泵,纳米微泡发生装置的出口和微生物容器的计量泵连接后,与加压装置的入口连接,加压装置的出口设有海底输送管,输送管末端设有释放装置,释放装置下侧铰接有支撑保护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氧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释放装置包括管状主体,管状主体后端的出口处设有湍流板,湍流板上均布有直径0.3mm-0.8mm的释放孔,管状主体内设有液体旋流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洋底层海参类养殖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长鑫张鹏高铁岭王丽丽孙军胜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格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