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2270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包括支撑板、卡套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板上端外壁对称安装有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相对一侧外壁安装有等距平行分布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表面安装有挡板,所述支撑架上端外壁安装有挡光板,所述支撑板下端外壁安装有矩形阵列分布的卡套,所述卡套内部嵌入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一侧外壁设置有轮子,所述轮子内部嵌入安装有轴承,所述轮子通过轴承与转轴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滚轮、支撑架、把手和海绵,达到了水稻便于携带的效果,避免反复往返拿取秧苗,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A transport structure for rice plan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稻种植设备
,具体为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
技术介绍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季风区水稻的种植约有7000年的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家。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现在农民进行水稻种植时,通常使用水稻栽秧机,但栽秧机也会有遗漏的位置,需要进行补种,从而保证田地水稻种植均匀,但传统的补种方式,通常由工作人员手动拿取秧苗,并沿着田地寻找并补种,但能够携带的秧苗数量较低,秧苗用完需要工作人员返回重新补充秧苗,从而导致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反复的往返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具备便于补种的优点,解决了不便于补种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包括支撑板、卡套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板上端外壁对称安装有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相对一侧外壁安装有等距平行分布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表面安装有挡板,所述支撑架上端外壁安装有挡光板,所述支撑板下端外壁安装有矩形阵列分布的卡套,所述卡套内部嵌入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一侧外壁设置有轮子,所述轮子内部嵌入安装有轴承,所述轮子通过轴承与转轴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放置板上端外壁贴合固定有海绵,且海绵位于挡板内部。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内部开设有等距平行分布的通孔,且通孔位于放置板相互间隔之间。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撑架相背离一侧外壁均安装有把手。优选的,所述轮子上端外壁与支撑板下端外壁之间间距为20和25厘米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滚轮、支撑架、把手和海绵,达到了水稻便于携带的效果,工作人员手动拿取秧苗放置于放置板上端,从而达到了储存秧苗的目的,放置完成后,工作人员手动对海绵表面进行注水,海绵吸收水分,保证水分受控流出,避免设备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时,水脱离设备,提高了设备实用性,秧苗与海绵接触时,海绵内部的水,保证了秧苗需要的水分,避免秧苗缺水死亡,工作人员抓取把手,并推动设备,设备通过轮子在田地里移动,从而保证便于携带秧苗移动的目的,避免反复往返拿取秧苗,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支撑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挡板结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支撑板;11、支撑架;12、放置板;13、挡光板;14、海绵;15、通孔;16、挡板;17、把手;2、卡套;21、转轴;22、轮子;23、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包括支撑板1、卡套2和支撑架11,支撑板1上端外壁对称安装有支撑架11,两个支撑架11相背离一侧外壁均安装有把手17。把手17达到了便于工作人员推动和搬运的效果,提高了设备实用性。两个支撑架11相对一侧外壁安装有等距平行分布的放置板12,放置板12上表面安装有挡板16。挡板16给予秧苗提供稳定性,并避免海绵14内部水流出。放置板12上端外壁贴合固定有海绵14,且海绵14位于挡板16内部。支撑架11内部开设有等距平行分布的通孔15,且通孔15位于放置板12相互间隔之间。通孔15用于保证秧苗通风,避免产生高温,导致秧苗死亡,保证了秧苗存活率。支撑架11上端外壁安装有挡光板13。挡光板13用于避免秧苗长期处在太阳照射的环境下导致表面温度积累,从而导致秧苗死亡的现象产生。支撑板1下端外壁安装有矩形阵列分布的卡套2,卡套2内部嵌入安装有转轴21,转轴21一侧外壁设置有轮子22,轮子22内部嵌入安装有轴承23。轴承23采用防水轴承23设计,避免轮子22在水田移动时,轴承23内部进水生锈,保证了轮子22转动流畅性。轮子22通过轴承23与转轴21转动连接。轮子22上端外壁与支撑板1下端外壁之间间距为20和25厘米之间。间距保证了设备移动时,避免支撑板1剐伤已经种植好的秧苗,提高了设备实用性。工作人员手动拿取秧苗放置于放置板12上端,从而达到了储存秧苗的目的,放置完成后,工作人员手动对海绵14表面进行注水,海绵14吸收水分,保证水分受控流出,避免设备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时,水脱离设备,提高了设备实用性,秧苗与海绵14接触时,海绵14内部的水,保证了秧苗需要的水分,避免秧苗缺水死亡,工作人员抓取把手17,并推动设备,设备通过轮子22在田地里移动,从而保证便于携带秧苗移动的目的,避免反复往返拿取秧苗,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原理:工作人员手动拿取秧苗放置于放置板12上端,从而达到了储存秧苗的目的,放置完成后,工作人员手动对海绵14表面进行注水,海绵14吸收水分,保证水分受控流出,避免设备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时,水脱离设备,提高了设备实用性,秧苗与海绵14接触时,海绵14内部的水,保证了秧苗需要的水分,避免秧苗缺水死亡,工作人员抓取把手17,并推动设备,设备通过轮子22在田地里移动,从而保证便于携带秧苗移动的目的,避免反复往返拿取秧苗,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包括支撑板(1)、卡套(2)和支撑架(1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上端外壁对称安装有支撑架(11),两个所述支撑架(11)相对一侧外壁安装有等距平行分布的放置板(12),所述放置板(12)上表面安装有挡板(16),所述支撑架(11)上端外壁安装有挡光板(13),所述支撑板(1)下端外壁安装有矩形阵列分布的卡套(2),所述卡套(2)内部嵌入安装有转轴(21),所述转轴(21)一侧外壁设置有轮子(22),所述轮子(22)内部嵌入安装有轴承(23),所述轮子(22)通过轴承(23)与转轴(21)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输送结构,包括支撑板(1)、卡套(2)和支撑架(1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上端外壁对称安装有支撑架(11),两个所述支撑架(11)相对一侧外壁安装有等距平行分布的放置板(12),所述放置板(12)上表面安装有挡板(16),所述支撑架(11)上端外壁安装有挡光板(13),所述支撑板(1)下端外壁安装有矩形阵列分布的卡套(2),所述卡套(2)内部嵌入安装有转轴(21),所述转轴(21)一侧外壁设置有轮子(22),所述轮子(22)内部嵌入安装有轴承(23),所述轮子(22)通过轴承(23)与转轴(21)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水稻种植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宠良焦丁华刘平华彭春根曾小分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诚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