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1447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5: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机械行业中的液压元件,特别涉及一种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在压力板正面上成180度对称设有压力板出油口一和压力板出油口二,在压力板出油口一和压力板出油口二首尾之间的压力板边缘呈对称设有压力板吸油窗一和压力板吸油窗二,压力板通油槽一与压力板通油槽四首尾之间的夹角及压力板通油槽二与压力板通油槽三首尾之间的夹角为α,压力板通油槽一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压力板吸油窗二起始边与过圆心连线成θ角,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中的压力板上的两个出油口能够完全独立加载,使双作用叶片泵实现两个独立的双泵功能。

Pressure plate and side plate respectively loaded on two high pressure areas of double acting vane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行业中的液压元件,特别涉及一种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
技术介绍
目前双作用叶片泵由于结构紧凑,噪声小,已广泛用于汽车转向系统、变速箱系统。作为一种定量泵,油泵转速与发动机转速成比,因此油泵输出流量与发动机转速成正比,显然当发动机转速过高时,会造成油泵输出优良一定大于系统所需的油量,造成极大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两个高压区的压力板和侧板分别加载,而现有的油泵的压力板和侧板无法实现分别加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满足分别加载功能,性能可靠的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包括压力板、侧板,其特点是,在压力板正面上成180度对称设有压力板出油口一和压力板出油口二,在压力板出油口一和压力板出油口二首尾之间的压力板边缘呈对称设有压力板吸油窗一和压力板吸油窗二,在压力板中心孔外成90度对称设有圆弧形的压力板通油槽一、压力板通油槽二、压力板通油槽三和压力板通油槽四,压力板通油槽一和压力板通油槽三为通透的,在压力板的背面边缘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形的压力板密封槽一和压力板密封槽二,压力板通油槽一与压力板通油槽四首尾之间的夹角及压力板通油槽二与压力板通油槽三首尾之间的夹角为α,压力板通油槽一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压力板吸油窗二起始边与过圆心连线成θ角,压力板通油槽三起始端过圆心切线与压力板吸油窗一起始边与过圆心的连线形成夹角为θ;在侧板上对应压力板的各通油槽设有侧板通油槽一、侧板通油槽二、侧板通油槽三、侧板通油槽四,对应压力板吸油窗一设有侧板压油窗一,对应压力板吸油窗二设有侧板压油窗二,对应压力板出油口一设侧板吸油窗一,对应压力板出油口二设侧板吸油窗二,在侧板通油槽一和侧板通油槽二之间设有侧板节流槽一,在侧板通油槽三和侧板通油槽四之间设侧板节流槽二,侧板通油槽一与侧板通油槽四、侧板通油槽二与侧板通油槽三首尾之间的夹角为α,侧板通油槽二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侧板吸油窗二起始边与过圆心的连线形成的角为θ,侧板通油槽四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侧板吸油窗一起始边与过圆心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θ。本专利技术的有效益效果是: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中的压力板上的两个出油口能够完全独立加载,使双作用叶片泵实现两个独立的双泵功能,使油泵即可以联合或分别独立地给同一系统供油,也可以分别为两个单独的系统供油,结合系统实际需求使油泵有更多的排量组合,降低了能耗损失,节约了安装的空间,性能可靠。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具体说明。图1是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的压力板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后视图。图3是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中的侧板结构图。图4是图1与叶片泵转子槽根部、叶片根部、定子内曲线、压力板吸油窗位置展开示意图。图中:1-压力板;1-2-压力板出油口一;1-2-压力板出油口二;1-3-压力板密封槽一;1-4-压力板密封槽二;1-5-压力板通油槽一;1-6-压力板通油槽三;1-7-压力板通油槽四;1-8-压力板通油槽二;1-9-压力板吸油窗一;1-10-压力板吸油窗二;2-侧板;2-1-侧板通油槽二;2-2-侧板通油槽四;2-3-侧板通油槽一;2-4-侧板通油槽三;2-5-侧板节流槽一;2-6-侧板节流槽二;2-7-侧板压油窗二;2-8-侧板压油窗一;2-9-侧板吸油窗二;2-10-侧板吸油窗一;3-转子;3-1-转子槽根三;3-2-转子槽根四;3-3-转子槽根五;4-定子内壁;α-通油槽首尾之间夹角;θ-通油槽与吸油窗之间夹角;A-工作区一;B-工作区二。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照附图1-3,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是在压力板1的正面上外缘处成180度对称设有压力板出油口一1-1和压力板出油口二1-2。在压力板出油口一1-1和压力板出油口二1-2首尾之间的压力板1边缘呈对称设有扇形的压力板吸油窗一1-9和压力板吸油窗二1-10。在压力板1的中心孔外成90度对称设有圆弧形的压力板通油槽一1-5、压力板通油槽二1-8、压力板通油槽三1-6和压力板通油槽四1-7。压力板通油槽一1-5和压力板通油槽三1-6为通透的。在压力板1的背面边缘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形的压力板密封槽一1-3和压力板密封槽二1-4。压力板通油槽一1-5与压力板通油槽四1-7首尾之间的夹角及压力板通油槽二1-8与压力板通油槽三1-6首尾之间的夹角为α。压力板通油槽一1-5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压力板吸油窗一1-9起始边与过圆心连线、压力板通油槽三1-6的尾端的过圆心切线与压力板吸油窗一1-9尾边与过圆心连线成的角为θ。在侧板2上对应压力板1上的各通油槽设有侧板通油槽一2-3、侧板通油槽二2-1、侧板通油槽三2-4、侧板通油槽四2-2。对应压力板吸油窗一1-9设有侧板压油窗一2-8,对应压力板吸油窗二1-10设有侧板压油窗二2-7。对应压力板出油口1-1设有侧板吸油窗一2-10,对应压力板出油口二1-2设有侧板吸油窗二2-9。在侧板通油槽一2-3和侧板通油槽二2-1之间设有侧板节流槽一2-5,在侧板通油槽三2-4和侧板通油槽四2-5之间设有侧板节流槽二2-6。侧板通油槽一2-3与侧板通油槽四2-2、侧板通油槽二2-1与侧板通油槽三2-4首尾之间的夹角为α。α角保证转子槽使压力板通油槽一2-5与压力板通油槽四1-7不相通,压力板通油槽三1-6与压力板通油槽二1-8不相通,侧板通油槽二2-4与侧板通油槽三2-4不相通,侧板通油槽四2-2与侧板通油槽一2-3不相通。侧板通油槽二2-1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侧板吸油窗二2-9起始边与过圆心的连线形成的角为θ,侧板通油槽四2-2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侧板吸油窗一2-8起始边与过圆心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θ。θ角保证转子3的叶片顶部完全是低压后才使叶片根部切换通油槽,避免切换通油槽时,叶片顶部压力高于根部压力,使叶片脱离定子,产生噪音。压力板1、侧板2分为两个工作区域,压力板1的压力板出油口一1-1与压力板吸油窗一1-9组成工作区一A,压力板出油口二1-2与压力板吸油窗二1-10组成工作区二B。侧板2的侧板压油窗二2-7与侧板吸油窗二2-9组成工作区一A,侧板压油窗一2-8与侧板吸油窗一2-10组成工作区二B。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压力板1与侧板2为配合使用。参照附图4,转子3的转子槽根三3-1、转子槽根四3-2、转子槽根无3-5通过附图中的长度代替角度,表示叶片槽将要进入压力板将要进入压力板吸油窗二1-10时,叶片根部与压力板通油槽一1-5的供油状态。转子槽根四3-2与压力板通油槽四1-7和压力板出油口一1-1的供油状态;转子3与定子内壁4的运动状态。压力板1的出油口一1-1与压力板吸油窗一1-9组成工作区一A,压力板出油口二1-2与压力板吸油窗二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包括压力板(1)、侧板(2),其特征在于,在压力板(1)正面上成180度对称设有压力板出油口一(1-1)和压力板出油口二(1-2),在压力板出油口一(1-1)和压力板出油口二(1-2)首尾之间的压力板(1)边缘呈对称设有压力板吸油窗一(1-9)和压力板吸油窗二(1-10),在压力板(1)中心孔外成90度对称设有圆弧形的压力板通油槽一(1-5)、压力板通油槽二(1-8)、压力板通油槽三(1-6)和压力板通油槽四(1-7),压力板通油槽一(1-5)和压力板通油槽三(1-6)为通透的,在压力板(1)的背面边缘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形的压力板密封槽一(1-3)和压力板密封槽二(1-4),压力板通油槽一(1-5)与压力板通油槽四(1-7)首尾之间的夹角及压力板通油槽二(1-8)与压力板通油槽三(1-6)首尾之间的夹角为(α),压力板通油槽一(1-5)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压力板吸油窗二(1-10)起始边与过圆心连线成θ角,压力板通油槽三(1-6)起始端过圆心切线与压力板吸油窗一(1-9)起始边与过圆心的连线形成夹角为(θ);在侧板(2)上对应压力板(1)的各通油槽设有侧板通油槽一(2-3)、侧板通油槽二(2-1)、侧板通油槽三(2-4)、侧板通油槽四(2-2),对应压力板吸油窗一(1-9)设有侧板压油窗一(2-8),对应压力板吸油窗二(1-10)设有侧板压油窗二(2-7),对应压力板出油口一(1-1)设侧板吸油窗一(2-8),对应压力板出油口二(1-10)设侧板吸油窗二(2-9),在侧板通油槽一(2-3)和侧板通油槽二(2-1)之间设有侧板节流槽一(2-5),在侧板通油槽三(2-4)和侧板通油槽四(2-2)之间设侧板节流槽二(2-6),侧板通油槽一(2-3)与侧板通油槽四(2-2)、侧板通油槽二(2-1)与侧板通油槽三(2-4)首尾之间的夹角为(α),侧板通油槽二(2-1)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侧板吸油窗二(2-9)起始边与过圆心的连线形成的角为(θ),侧板通油槽四(2-2)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侧板吸油窗一(2-10)起始边与过圆心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双作用叶片泵两个高压区分别加载的压力板和侧板,包括压力板(1)、侧板(2),其特征在于,在压力板(1)正面上成180度对称设有压力板出油口一(1-1)和压力板出油口二(1-2),在压力板出油口一(1-1)和压力板出油口二(1-2)首尾之间的压力板(1)边缘呈对称设有压力板吸油窗一(1-9)和压力板吸油窗二(1-10),在压力板(1)中心孔外成90度对称设有圆弧形的压力板通油槽一(1-5)、压力板通油槽二(1-8)、压力板通油槽三(1-6)和压力板通油槽四(1-7),压力板通油槽一(1-5)和压力板通油槽三(1-6)为通透的,在压力板(1)的背面边缘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形的压力板密封槽一(1-3)和压力板密封槽二(1-4),压力板通油槽一(1-5)与压力板通油槽四(1-7)首尾之间的夹角及压力板通油槽二(1-8)与压力板通油槽三(1-6)首尾之间的夹角为(α),压力板通油槽一(1-5)起始端的过圆心切线与压力板吸油窗二(1-10)起始边与过圆心连线成θ角,压力板通油槽三(1-6)起始端过圆心切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赛魏光远高国清郝东升陈方圆孙宏宇杨辉敖帅
申请(专利权)人: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