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高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存活率的培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提高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存活率的培养方法,属于生态农业养殖
技术介绍
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us),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喜群居,栖息于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及附近的草丛中,蝌蚪期为杂食性,体型肥大,体绿色且散有不规则的深色小斑纹,变态成幼蛙后,以节肢动物昆虫纲为主要食物。黑斑蛙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其脂肪少、糖分低,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肌酸和肌肽等营养成分,是上等的绿色食品和滋补佳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黑斑蛙肉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补肾益精、养肺滋肾的功效。随着黑斑蛙总体种群数量的下降,人工养殖黑斑蛙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对于蛙类的养殖,主要包括蝌蚪期、变态期、幼蛙期和成蛙期几个阶段,进入幼蛙期、具有捕食能力的黑斑蛙可放入稻田中养殖,黑斑蛙以稻田中的害虫为天然饵料,有利于形成天然食物链的良性循环。但相较于环境比较单纯的池塘养殖,以稻田作为养殖环境时,黑斑蛙将受到水质、水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存活率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育前筛选:将黑斑蛙的蛙卵放入孵化池内,保持孵化池内水温为18~23℃,pH值7.8~8.3,每天光照16~18h,光照强度为4800~5500lux,10~13d后,选出体长10.5mm以上的蝌蚪种苗;/nS2.一期筛选:将步骤S1筛选出的蝌蚪种苗移入养殖池内,维持养殖池内水深20~25cm,水温为20~25℃;养至蝌蚪种苗体长达到20~22.5mm时,将养殖池内水深增加至43~48cm,采用颗粒饲料投食,投食量为蝌蚪体重的2~3%,饲养18~22d后,选出体长达到35mm以上的蝌蚪种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存活率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育前筛选:将黑斑蛙的蛙卵放入孵化池内,保持孵化池内水温为18~23℃,pH值7.8~8.3,每天光照16~18h,光照强度为4800~5500lux,10~13d后,选出体长10.5mm以上的蝌蚪种苗;
S2.一期筛选:将步骤S1筛选出的蝌蚪种苗移入养殖池内,维持养殖池内水深20~25cm,水温为20~25℃;养至蝌蚪种苗体长达到20~22.5mm时,将养殖池内水深增加至43~48cm,采用颗粒饲料投食,投食量为蝌蚪体重的2~3%,饲养18~22d后,选出体长达到35mm以上的蝌蚪种苗;
S3.二期筛选:将步骤S2筛选出的蝌蚪种苗放入变态培育池(1),所述变态培育池(1)内设置有筛分网(2),每次向变态培育池(1)内投喂饲料前,将筛分网(2)沿池壁从变态培育池(1)的端部向中部移动,使筛分网(2)将变态培育池(1)分为培育区(3)和变态区(4),所述培育区(3)为筛分网(2)与其移动起点之间的区域,其余区域为变态区(4),先向培育区(3)内投喂植物性饲料,30~50min后,再向变态区(4)投喂动物性饲料,选出变态期完成后体长达到25mm以上的幼蛙,即得到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幼蛙种苗;
所述的植物性饲料为植物性饵料占饲料总质量75%以上的饲料,所述的动物性饲料为动物性饵料占饲料总质量45%以上的饲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存活率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3中,变态培育池(1)内的水温为20~25℃,溶氧量不低于5mg/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存活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良玉,唐洪,张小丽,黄小丽,陈德芳,袁晓梅,王恒,程东进,郭云建,李世春,王定国,苏中海,仇美红,廖敏,吴谦,吴艳蓉,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