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和智能眼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0391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和智能眼镜,其中,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应用于智能眼镜,智能眼镜包括壳体,壳体形成有安装腔,该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包括:第一PCB板,容纳于安装腔内,第一PCB板设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第二PCB板,容纳于安装腔内,并与第一PCB板电连接,第二PCB板设有控制处理单元;及第一支架板,设于安装腔内,并位于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之间,第一支架板对应多个第一电路元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一PCB板设于第一支架板的表面,多个第一电路元件容纳并限位于第一容纳槽内;第一支架板还对应控制处理单元还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控制处理单元容纳并限位于第二容纳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PCB板层叠安装结构能够提高智能眼镜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PCB laminated installation structure and smart glass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和智能眼镜
本技术涉及智能穿戴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和智能眼镜。
技术介绍
VR、AR等智能眼镜中会集成一块PCB板(Printed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该PCB板上集成有用于实现智能眼镜功能的元器件。通常该PCB板会设置在智能眼镜的壳体上,在智能眼镜的壳体围合成的内部空间中,有许多空间并未被整合利用,尤其PCB板周围附近的空间一般都被闲置,致使智能眼镜的空间利用率低,不利于智能眼镜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PCB板层叠安装结构,旨在提升智能眼镜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应用于智能眼镜,所述智能眼镜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安装腔,所述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包括:第一PCB板,容纳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PCB板设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第二PCB板,容纳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所述第二PCB板设有控制处理单元;及第一支架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PCB板和所述第二PCB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架板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容纳并限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支架板对应所述控制处理单元还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控制处理单元容纳并限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板面向所述第一PCB板的一侧开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容纳槽;每一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底壁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PCB板连接。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板在两个所述第一容纳槽之间还形成有隔垫部,所述隔垫部抵接于所述第一PCB板;所述第二容纳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架板背向所述隔垫部的一侧。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CB板面向所述隔垫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所述隔垫部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开设有避位孔,所述避位孔与所述第二容纳槽连通;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容纳于所述避位孔内。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壁还设有导热件,所述控制处理单元与所述导热件贴合;且/或,所述第一支架板邻近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口还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第二PCB板的边缘与所述限位台阶限位抵接。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PCB板层叠安装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PCB板背向所述第一支架板一侧的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二PCB板面向所述第二支架板的一侧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电路元件;所述第二支架板对应多个所述第二电路元件开设有第三容纳槽,多个所述第二电路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三容纳槽内。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PCB板的相对两端还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二支架板面向所述第二PCB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容纳并限位于定位孔内。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PCB板层叠安装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板背向所述第二PCB板一侧的第三PCB板;所述PCB板层叠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PCB板和第三PCB板的板对板连接器,所述第三容纳槽的底壁开设有供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穿过的通孔。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PCB板层叠安装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PCB板背向所述第二支架板一侧的第三支架板;所述第三PCB板面向所述第三支架板的一侧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电路元件;所述第三支架板对应多个所述第三电路元件开设有第四容纳槽,多个所述第三电路元件容纳于所述第四容纳槽内。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智能眼镜,包括上述的PCB板层叠安装结构;所述智能眼镜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安装腔,所述PCB板层叠安装结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智能眼镜壳体所形成的安装腔内设置第一支架板,并在第一支架板的两侧设置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第一PCB板面向第一支架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第二PCB板面向第一支架板的一侧设有控制处理单元,第一支架板的两侧分别设有可容纳多个第一电路元件的第一容纳槽,及可容纳控制处理单元的第二容纳槽。以此,通过将智能眼镜内的电路元件,分别设置在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上,并将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板的两侧,通过第一容纳槽容纳第一PCB板上的多个第一电路元件,通过第二容纳槽容纳第二PCB板上的控制处理单元,充分利用了第一支架板上的空间,提升了智能眼镜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智能眼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PCB层叠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壳体5第二支架板11安装腔51第三容纳槽2第一支架板52定位柱21第一容纳槽53通孔22第二容纳槽6第三PCB板23隔垫部61第三电路元件231避位孔7板对板连接器24支撑柱8第三支架板25限位台阶81第四容纳槽3第一PCB板811顶块31第一电路元件82凸块4第二PCB板821限位槽41控制处理单元9摄像头42第二电路元件91连接端子43定位孔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应用于智能眼镜,所述智能眼镜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安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包括:/n第一PCB板,容纳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PCB板设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n第二PCB板,容纳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所述第二PCB板设有控制处理单元;及/n第一支架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PCB板和所述第二PCB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架板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容纳并限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支架板对应所述控制处理单元还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控制处理单元容纳并限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应用于智能眼镜,所述智能眼镜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安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包括:
第一PCB板,容纳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PCB板设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
第二PCB板,容纳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所述第二PCB板设有控制处理单元;及
第一支架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PCB板和所述第二PCB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架板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容纳并限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支架板对应所述控制处理单元还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控制处理单元容纳并限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板面向所述第一PCB板的一侧开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容纳槽;
每一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底壁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PCB板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板在两个所述第一容纳槽之间还形成有隔垫部,所述隔垫部抵接于所述第一PCB板;
所述第二容纳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架板背向所述隔垫部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CB板面向所述隔垫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电路元件;
所述隔垫部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开设有避位孔,所述避位孔与所述第二容纳槽连通;多个所述第一电路元件容纳于所述避位孔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层叠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壁还设有导热件,所述控制处理单元与所述导热件贴合;
且/或,所述第一支架板邻近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飞马秋收沈晓明曾祥建
申请(专利权)人:宜视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