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助视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525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助视仪,其中,电子助视仪包括第一支架、与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支撑支架、以及与支撑支架转动连接的助视支架;第一支架和支撑支架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用于收纳支撑支架,第二凹槽用于收纳助视支架;助视支架包括助视支架本体以及设置在助视板本体上的摄像头和转换芯片,摄像头与转换芯片信号连接,转换芯片用于与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第一支架直接充当底座,省去笨重的底座,并且支撑支架和助视支架可以分别收纳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从而可以实现电子助视仪的折叠收纳,提高携带的便利性,保证应用场景的多样化。

Electronic visual ai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助视仪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助视仪。
技术介绍
在日常阅读时,老年人及低视力患者在阅读书报和文件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例如文字或图像的形状观看不清、色彩辨别不清等。针对这种情况,传统的电子助视仪可提供帮助,即,将阅读的文字或图像进行电子放大以利于阅读。现有桌面助视仪一般由底座,支架,主板芯片及摄像头及辅助灯组成。底座平置于桌面,支架支撑摄像头及辅助灯,使用时需将摄像头对准放置与桌面的书本等物,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经由电脑软件处理后,可将放大、调色等修饰后的图像显示在大屏显示器上,方便弱视人群阅读。但是现有的桌面助视仪体积庞大,笨重,不方便携带,大多固定放置于一处桌面使用,使用场景单一。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子助视仪,以至少克服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助视仪,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子助视仪由于体积庞大,不方便携带导致使用场景单一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助视仪,其中,所述电子助视仪包括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支撑支架、以及与所述支撑支架转动连接的助视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支架和所述助视支架,所述支撑支架用于调整所述助视支架的高度,所述助视支架用于与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支撑支架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收纳所述支撑支架,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收纳所述助视支架;所述助视支架包括助视支架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助视板本体上的摄像头和转换芯片,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转换芯片信号连接,所述转换芯片用于与所述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优选地,所述支撑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助视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收纳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上开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三支架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支架能够穿过所述第三开口,所述助视支架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开口。优选地,所述第三支架收纳于所述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二支架收纳于所述第三凹槽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凹槽的侧壁抵接;所述助视支架收纳于所述第二凹槽时,所述助视支架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助视支架的厚度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本体以及所述与第一支架本体连接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三支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配合的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三支架包括第三支架本体以及与所述第三支架本体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支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转轴孔,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架本体以及所述第二支架本体连接的第三转轴,所述助视支架还包括与所述助视支架本体连接的连杆,所述连杆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转轴配合的第三转轴孔。优选地,所述助视支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杆上的第四转轴,所述助视支架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四转轴配合的第四转轴孔。优选地,所述助视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助视支架本体远离所述连杆的侧壁上的抵接条,所述助视支架收纳于所述第二凹槽时,所述抵接条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抵接。优选地,所述助视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助视支架本体上的灯源。优选地,所述助视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助视支架本体上的USB接口。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提供的电子助视仪包括第一支架、与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支撑支架、以及与支撑支架转动连接的助视支架,第一支架用于支撑支撑支架和助视支架,支撑支架用于调整助视支架的高度,第一支架和支撑支架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用于收纳支撑支架,第二凹槽用于收纳助视支架,以使得第一支架可以直接充当底座,省去现有技术中笨重的底座,并且通过调整支撑支架与第一支架以及助视支架之间的角度,可以变换助视支架的高度,同时,支撑支架和助视支架可以分别收纳于第一支撑上的第一凹槽和支撑支架上的第二凹槽,从而可以实现电子助视仪的折叠收纳,提高携带的便利性,保证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助视仪的一个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助视仪的另一个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助视仪的又一个立体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中的附图标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助视仪,电子助视仪包括第一支架1、与第一支架1转动连接的支撑支架2、以及与支撑支架2转动连接的助视支架3;第一支架1用于支撑支撑支架2和助视支架3,支撑支架2用于调整助视支架3的高度,助视支架3用于与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第一支架1和支撑支架2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未图示)和第二凹槽(未图示),第一凹槽用于收纳支撑支架2,第二凹槽用于收纳助视支架3;助视支架3包括助视支架本体31以及设置在助视板本体上的摄像头32和转换芯片(未图示),摄像头32与转换芯片信号连接,转换芯片用于与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提供的电子助视仪包括第一支架1、与第一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助视仪,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支撑支架、以及与所述支撑支架转动连接的助视支架;/n所述第一支架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支架和所述助视支架,所述支撑支架用于调整所述助视支架的高度,所述助视支架用于与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支撑支架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收纳所述支撑支架,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收纳所述助视支架;/n所述助视支架包括助视支架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助视板本体上的摄像头和转换芯片,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转换芯片信号连接,所述转换芯片用于与所述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助视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支撑支架、以及与所述支撑支架转动连接的助视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支架和所述助视支架,所述支撑支架用于调整所述助视支架的高度,所述助视支架用于与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支撑支架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收纳所述支撑支架,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收纳所述助视支架;
所述助视支架包括助视支架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助视板本体上的摄像头和转换芯片,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转换芯片信号连接,所述转换芯片用于与所述投影显示装置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助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助视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收纳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上开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助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三支架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支架能够穿过所述第三开口,所述助视支架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助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收纳于所述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二支架收纳于所述第三凹槽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凹槽的侧壁抵接;所述助视支架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飞马秋收沈晓明曾祥健杜杰蔡杰波
申请(专利权)人:宜视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