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相善专利>正文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731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所述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导光板上且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导光通孔,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导光通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开设的导光通孔不但可以在导光板的配合下来实现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导光层+透镜对光线的光学处理效果,而且利用导光通孔也可为背光源提供装配及容置空间,从而有效地降低或缩减整个模组的厚度;同时,由于省略了透镜,在模组的生产过程中,也无需对透镜进行点胶、贴装、胶水硬化、贴装状态检测等处理工序,为大幅度地降低模组的生产加工成本创造了条件。

An ultra thin direct down backlight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是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周知,背光模组是构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主要是通过提供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显示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影像。依光学结构分类,现有的背光模组主要有将光源布置于面板侧面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和将光源布置于面板后侧(或背侧)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由于侧入式背光模组光损失较大,无法在面板成品的重量、耗电量以及显示亮度方面占有优势,导致其实际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图1示出了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即:主要由自发性光源a以及相互间呈前后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层b、导光层c、透镜层d和反射层e组成,其中,自发性光源a以叠置于透镜层d后侧或嵌入于透镜层d内的方式进行布置;由自发性光源a发出的光线藉由反射层e反射后,向上再经透镜层d和导光层c的光学处理,从而最终通过扩散层b的均匀分散作用于正面射出。传统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主要存在如下缺陷:由于透镜层d的存在,会导致透镜层d及自发性光源a的安置空间变大,如此不但会使模组的混光距离大多只能做到15-30mm,从而间接地增加了整个模组、乃至显示面板成品的厚度,使模组很难适应轻薄化的应用需求,而且在模组的加工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利用点胶工序对透镜层d进行贴装处理,从而因点胶、贴装、硬化、检测等工序的存在而导致模组的制作成本高居不下。因此,如何就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提出改进方案以使其能够适应轻薄化、低能耗、低成本和高亮度的液晶显示产品的发展趋势,成为了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所述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所述导光板上且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导光通孔,所述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导光通孔内。优选地,所述背光源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且为四面均匀发光型的LED灯珠组成,所述导光板上且与每颗LED灯珠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导光通孔,所述LED灯珠嵌入至对应的导光通孔内。优选地,所述背光源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且为正面集中发光型的LED灯珠组成,所述导光板上且与每颗LED灯珠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导光通孔,所述LED灯珠嵌入至对应的导光通孔内,且所述扩散板的后表面与LED灯珠的正面之间设置有覆盖于导光通孔的前端口分布或位于导光通孔内并覆盖LED灯珠的正表面分布的油墨印刷层。优选地,所述反射背板包括机台背板和贴附于机台背板的前表面上的反射片,所述机台背板的轮廓边沿向前作弯折延伸后形成有用于遮挡扩散板的周壁的围堰,所述反射片的轮廓边沿向前作弯折延伸后夹持于围堰与导光板的周壁之间。优选地,所述导光通孔为内周面呈平滑弧面的圆形孔位,和/或所述导光通孔为内周面呈锯齿面的圆形孔位。优选地,所述导光通孔的锯齿面由若干个环周且均匀连续分布的直齿组成。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技术通过开设的导光通孔不但可以在导光板的配合下来实现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导光层+透镜对光线的光学处理效果,而且利用导光通孔也可为背光源提供装配及容置空间,从而有效地降低或缩减整个模组的厚度;同时,由于省略了透镜,在模组的生产过程中,也无需对透镜进行点胶、贴装、胶水硬化、贴装状态检测等处理工序,为大幅度地降低模组的生产加工成本创造了条件;其结构简单新颖,能够适应轻薄化、低能耗、低成本和高亮度的液晶显示产品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至三中的导光通孔的形态构造示意图(一);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至三中的导光通孔的形态构造示意图(二);图6是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一至三形成的显示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是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一至三形成的显示模块的局部结构构造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实施例一如图2、图4和图5并结合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1、导光板2、线路基板3和反射背板4;其中,线路基板3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片或若干条柔性(或硬质)的PCB印刷线路板,在线路基板3的前表面贴装有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且为四面均匀发光型的LED灯珠5组成的背光源,在导光板2上且与每颗LED灯珠5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一导光通孔6,而LED灯珠5则嵌入至对应的导光通孔6内;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一所述及的“四面均匀发光型LED灯珠”是指目前市面上能够从灯珠本体的前侧面以及上下左右的四个周侧面同时且均匀进行光线发射的LED灯珠。由此,通过开设的导光通孔6以及后续对导光通孔6的具体结构的选择设置不但可以在导光板2的配合下来实现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导光层+透镜对光线的光学处理效果,而且利用导光通孔6也可为LED灯珠5提供装配及容置空间,从而有效地降低或缩减整个模组的厚度(如模组的混光距离可以降低至1.5-3mm的水准);同时,由于省略了透镜,在模组的生产过程中,也无需对透镜进行点胶、贴装、胶水硬化、贴装状态检测等处理工序,为大幅度地降低模组的生产加工成本创造了条件。在前述基础上,导光通孔6可根据实际情况(如依显示产品的性能要求)进行具体数量、位置、大小及形状的选择设置,其中,为保证背光源的光线能够最终均匀地由正面射出,本实施例一的导光通孔6优选为内周面呈平滑弧面的圆形孔位(如图4所示)和/或内周面呈锯齿面的圆形孔位(如图5所示)。以期合理地运用LED灯珠5的前侧面以及上下左右的四个周侧面的光线。进一步地,在导光通孔6的内周面为锯齿面时,锯齿面最好由若干个环周且均匀连续分布的直齿组成,以确保由LED灯珠5所发出的光线能够最终均匀地通过扩散板1射出。为保证反射背板4对光线的反射效果,减少光损失,本实施例一的反射背板4包括机台背板41和贴附于机台背板41的前表面上的反射片42;其中,机台背板41的轮廓边沿向前作弯折延伸后形成有用于遮挡扩散板1的周壁的围堰43,而反射片42的轮廓边沿向前作弯折延伸后则夹持于围堰43与导光板2的周壁之间。由此,利用围堰43以及反射片42的轮廓边沿所产生的作用可避免发生光损失,使光线能够全部经由导光板2、导光通孔6及扩散板1向前发射。另外,基于本实施例一的背光模组,如图6和图7所示,在扩散板2的前表面侧由后至前顺序叠置至少一层光学膜片7和一液晶面板8,并且在液晶面板8的轮廓边沿与光学膜片7之间同时夹持扩散膜9,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所述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所述导光板上且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导光通孔,所述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导光通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所述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所述导光板上且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导光通孔,所述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导光通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且为四面均匀发光型的LED灯珠组成,所述导光板上且与每颗LED灯珠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导光通孔,所述LED灯珠嵌入至对应的导光通孔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且为正面集中发光型的LED灯珠组成,所述导光板上且与每颗LED灯珠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导光通孔,所述LED灯珠嵌入至对应的导光通孔内,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相善
申请(专利权)人:李相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