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相善专利>正文

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191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开设有容置凹槽,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容置凹槽内。充分利用导光板在整个模组中所占用的空间位置,通过容置凹槽为背光源提供可以嵌入至导光板中的装配空间,使线路基板和导光板可进行无间距的叠置接触,以此为有效低降低或缩减整个模组的厚度创造条件;通过对容置凹槽槽面和/或槽面作结构性的选择处理来取代传统模组中透镜的作用,使模组在生产过程中,无需进行透镜的点胶、贴装、胶水硬化、贴装状态检测等处理工序,有利于大幅度地降低模组的生产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是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直下式背光模组是构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零部件之一,通过其所提供的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源可使显示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影像。其中,图1示出了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即:主要由自发性光源a以及相互间呈前后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层b、导光层c、透镜层d和反射层e组成,其中,自发性光源a以叠置于透镜层d后侧或嵌入于透镜层d内的方式进行布置;由自发性光源a发出的光线藉由反射层e反射后,向上再经透镜层d和导光层c的光学处理,从而最终通过扩散层b的均匀分散作用于正面射出。然而,此类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却普遍存在如下弊端:由于透镜层d的存在,往往会导致透镜层d及自发性光源a的安置空间变大,如此不但会使模组的混光距离大多只能做到15-30mm,从而间接地增加了整个模组、乃至显示面板成品的厚度,使模组很难适应轻薄化的应用需求,而且在模组的加工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利用点胶工序对透镜层d进行贴装处理,从而因点胶、贴装、硬化、检测等工序的存在而导致模组的制作成本高居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所述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所述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容置凹槽内。优选地,所述背光源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的LED灯珠组成,所述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每颗LED灯珠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一容置凹槽,所述LED灯珠嵌入至对应的容置凹槽内。优选地,所述容置凹槽的槽体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所述容置凹槽的槽面为光面结构或麻面结构,所述容置凹槽的槽璧为光面结构或麻面结构。优选地,所述麻面结构由锯齿形凸起组合而成。优选地,所述光面结构为光滑的平面或光滑的弧面。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技术充分利用导光板在整个模组中所占用的空间位置,通过容置凹槽为背光源提供可以嵌入至导光板中的装配空间,使线路基板和导光板可进行无间距的叠置接触,以此为有效低降低或缩减整个模组的厚度创造条件;通过对容置凹槽槽面和/或槽面作结构性的选择处理来取代传统模组中透镜的作用,使模组在生产过程中,无需进行透镜的点胶、贴装、胶水硬化、贴装状态检测等处理工序,有利于大幅度地降低模组的生产加工成本;其结构简单新颖,能够适应轻薄化、低能耗、低成本和高亮度的液晶显示产品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容置凹槽的槽体形状可选择式样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容置凹槽的槽面形状可选择式样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容置凹槽的槽璧形状可选择式样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1、导光板2、线路基板3和反射背板4;其中,在线路基板4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5,在导光板2的背表侧且与背光源5相对位的区域开设有容置凹槽6,而背光源6则嵌入至相对位的容置凹槽6内;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线路基板3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片或若干条柔性(或硬质)的PCB印刷线路板,而背光源5亦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LED发光器件、CCFL冷阴极荧光管、HCFL热阴极荧光管、VFD扁平荧光灯、EL电致发光片等等。由此,充分利用导光板2在整个模组中所占用的空间位置,通过在其背表侧开设容置凹槽6为背光源5提供可以嵌入至导光板2中的装配空间,从而无需在线路基板3与导光板2之间为背光源5或者背光源5和透镜设置预定的装配间距,使线路基板3和导光板2可进行无间距的叠置接触,以此为有效低降低或缩减整个模组的厚度创造条件;同时,基于容置凹槽6的存在,在实际应用时,可通过对容置凹槽6的槽面和/或槽面作结构性的选择处理来取代传统模组中透镜的作用,使背光源5所产生的光线能够经由容置凹槽6和导光板2的共同作用后通过扩散板1向模组的前表面侧作均匀的发散。基于此,整个模组中,由于省略了透镜这一部件,不但在模组的生产过程中,无需对透镜进行点胶、贴装、胶水硬化、贴装状态检测等处理工序,从而为大幅度地降低模组的生产加工成本创造了条件;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整个模组的厚度。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背光源5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的LED灯珠组成,在导光板2的背表侧且与每颗LED灯珠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一容置凹槽6,而LED灯珠则嵌入至对应的容置凹槽6内。由此,可充分利用LED灯珠所具有的高效节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来提升整个模组的性能。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容置凹槽6对背光源5所产生的光线的光学处理效果,本实施例的容置凹槽6可根据模或背光源5的性能条件或要求,选择或设计为槽体形状呈圆形或多边形(如三角形、矩形、棱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具体可参考图3所示的形状进行选择),而容置凹槽6的槽面和槽璧则可依据模组的特性要求选择为光面结构或麻面结构,而槽面和槽璧的具体结构则可自由搭配组合。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麻面结构优选由锯齿形凸起或纹理组合而成,光面结构优选为光滑的平面或光滑的弧面,以此通过对麻面或光面的具体形态的结构选择可根据背光源5或整个模组的特性条件或要求来进行自由搭配组合,以充分合理地对光线进行光学处理。另外,在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进行具体应用时,可参考如下结构形式进行结构设置,具体为:为保证反射背板4对光线的反射效果,减少光损失,反射背板4可主要由机台背板41和贴附于机台背板41的前表面上的反射片42组成;其中,机台背板41的轮廓边沿向前作弯折延伸后形成有用于遮挡扩散板1的周壁的围堰43,而反射片42的轮廓边沿向前作弯折延伸后则夹持于围堰43与导光板2的周壁之间。由此,利用围堰43以及反射片42的轮廓边沿所产生的作用可避免发生光损失,使光线能够全部经由导光板2及扩散板1向前发射。同时,在扩散板2的前表面侧由后至前顺序叠置至少一层光学膜片7和一液晶面板(图中未示出),并且在液晶面板的轮廓边沿与光学膜片7之间同时夹持扩散膜8,利用围堰43与液晶面板的结构配合形成一可容置其他部件的腔体,即可构成一超薄轻量的液晶显示模块。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所述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所述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容置凹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所述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所述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容置凹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的LED灯珠组成,所述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每颗LED灯珠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一容置凹槽,所述LED灯珠嵌入至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相善
申请(专利权)人:李相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