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5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折叠床,其包含一第一床框半体及一第二床框半体,第一床框半体是在具有二支脚架的第一承载框上承载第一床垫半体;该第二床框半体是在具有支脚的第二承载框上承载第二床垫半体。第一、第二承载框是由相向的一端部连结,使第一、第二承载框于展开水平状态的展开状态及反倒立V字形的垂直状态之间形成任意折叠。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相向的一端部之间是由可随着折叠展开动作而变形的一连接件覆盖。(*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折叠床,特别是关于通过可任意变形的连接件,覆盖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的相向的一端部而具有较佳的外观,且可防止小东西经由端部掉落地上的折叠床。
技术介绍
参阅图9所示,传统的折叠床,如日本特开2004-49640号「折叠床」的专利技术专利,其是可在水平展开状态与倒立V字形的垂直状态间任意折叠,而形成更小型化,以提高其收藏性。如此的折叠床a是由配置在床宽方向一侧的枢接部e枢接第一、第二床框半体d1、d2而形成可任意折叠,且第一、第二床框半体d1、d2是分别具有可承载垫被等的第一、第二床垫半体b1和b2。其主要缺陷在于1、由于独立构成的第一、第二床框半体d1、d2是由枢接部e连结,因此折叠成倒立V字形时,如图9所示,第一、第二床框半体d1、d2之间产生一间隙g,而通过间隙g可看到各床框半体的背面等。于折叠状态下,由于间隙g是位在最上部的位置,因此极为显眼,其结果将产生损坏美观造型的问题。2、再者,于展开状态下作为床使用时,使用者无意中将戒指、手表等小东西掉落床上,而这些小东西从第一、第二床框半体d1、d2间的间隙g掉到地上,且由于被床遮掩,而难以发现,又因为隐蔽在家俱后面,被吸尘器吸取而丢失,或是脚踩到地面上的小东西,或被床压坏等而破损。3、再者,虽然枢接部e本身被防止夹手指的安全覆套覆盖,但是第一、第二床框半体d1、d2间的间隙g仍有提高其安全性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床,其包含有第一床框半体及第二床框半体,第一床框半体是在具有二支脚架的第一承载框上承载第一床垫半体;第二床框半体是在具有二支脚的第二承载框上承载第二床垫半体。第一、第二承载框是由相向的一端部连结,使第一、第二承载框于展开水平状态的展开状态及倒立V字形的垂直状态之间形成可任意折叠。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相向的一端部之间是随着折叠展开动作而变形的一连接件覆盖,任意变形的连接件加以覆盖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的相向的一端部,达到较佳的外观造型及提高其使用安全性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床,其特征是它包含有第一床框半体及第二床框半体;该第一床框半体是在具有二支脚架的第一承载框上承载一第一床垫半体;该第二床框半体是在具有二支脚的第二承载框上承载一第二床垫半体;该第一、第二承载框是由相向的一端部连结,该第一、第二承0载框于展开水平状态的一展开状态及倒立V字形的一垂直状态之间形成任意折叠;该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相向的一端部之间是通过一能随着该折叠展开动作而变形的一连接件覆盖。该连接件是形成薄片状。该第一、第二床垫半体是具有一床垫基体及一覆盖该床垫基体的床垫套,该连接件是铺设在该第一、第二床垫半体的床垫套的相向的一端部之间,以覆盖该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的相向的一端部之间。该连接件是铺设在该第一、第二承载框的相向的一端部之间,以覆盖该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的相向的一端部之间。该连接件的一侧的端部是固设在该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的任一方,另侧的端部是任意拆卸的装着在另一方的床框半体。该连接件的一侧的端部是固设在该另一方的床框半体的床垫套及承载框于该展开状态下的底端,另侧的端部是利用表面扣件任意拆卸的装着在该另一方的床框半体的床垫套及承载框的底端。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折叠床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折叠床的垂直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折叠床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折叠床的展开状态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折叠床的垂直状态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折叠床的第一、第二承载框的连接部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折叠床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折叠床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图9是传统折叠床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阅图1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折叠床1是包含一第一床框半体2A、一第二床框半体2B及一连接件6,该连接件6覆盖该第一、第二床框半体2A、2B的相向的一端部(其第一、第二床框半体2A、2B相向之侧皆称为内侧;且各元件中,于区别第一、第二时,于数字后加上A、B,但若无区别的必要时,皆省略第一、第二的词句及A、B的符号)。该第一床框半体2A是包含一设支脚5A的第一承载框3A,及一由第一承载框3A承载的第一床垫半体4A。于本实施例1中,第一床框半体2A的外侧是设有一表面美观且直立的床头板24。再者,虽然并无特别指定,但作为一较佳的实施例1,可于第一床框半体2A侧承载使用者的上半身。第一承载框3A,其可选择弯折剖面呈矩形的管材,以形成从平面观察为ㄇ字形或矩形(本实施例1为ㄇ字形)的周围框21,再于周围框21上架设补强衬(图标省略),且周围框21的内侧是张设网状体22。再者,周围框21的侧框21a是设有一突出的连结部21b。本实施1中,支脚架5A是包含一倒立T字形的脚架23a及一装着于其下侧的滑轮23b。脚架23a是由插销可任意转动的枢接在第一承载框3A的侧框21a上,且是形成一对的配置在第一承载框3A的宽度方向的二侧,并由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杆25连结。第一床垫半体4A是形成从平面视之与第一承载框3A相同大小的矩形状,且例如形成约50至300mm左右的一定的厚度,而如前所述的承载在第一承载框3A上。再者,本实施例1的第一床垫半体4A是具有一床垫基体7及一床垫套8。床垫基体7是形成单层或层积构造,并具有缓冲性,且其是利用氨甲酸酯泡沫橡胶、橡胶海绵、聚乙烯泡沫橡胶、聚酯绵垫等制成。再者,该床垫8至少覆盖床垫基体7的表面及侧面,于本实施例1中,其是覆盖床垫半体7的四周,且形成袋状。再者,床垫套8是具有一扣件及设有一为装着床垫基体7的开口部(图标省略),且其是利用绵、麻等植物纤维、人造丝、聚酯、维尼纶等化学纤维的布料缝制而成。第二床框半体2B是包含一设有支脚5B的第二承载框3B,及一由第二承载框3B承载的第二床垫半体4B。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床框半体2B的外侧是装设一水平的脚侧板39。本实施例1中,第一承载框3B是与第一承载框3A相同,由从平面视之为ㄇ字形的周围框21上装设补强材及网状体22所构成,且在侧框21a的内侧形成一连结部21b。在第二承载框3B双方的侧框21a上是设有一对侧框部28,侧框部28是由略呈门形的扶手26及从扶手26的外端向外侧斜下方延伸的倾斜脚架部27a一体成形,且是由一对水平的支持杆29装着在第二承载框3B的侧框21a上。再者,该倾斜脚架部27a的前端是设有一滑轮27b。本实施例1中,支脚5B是由倾斜脚架部27a及滑轮27b所构成。参阅图6所示,第二承载框3B内侧的连结部21b及与其相向的第一承载框3A的连结部21b是由枢接件30枢接,该枢接件30是由一底板30b结合在床宽方向平行配设的二侧板30a、30a所构成。如此,第一、第二承载框3A、3B,其相向配置的内侧部是形成可任意弯折的连结,而形成可于水平展开的水平状态及倒立V字形的垂直状态之间任意折叠展开。再者,枢接件30是配置在床的二侧,而其间是由连接轴31连接。连接轴31上是设有一中间支脚部32,该中间支脚部32支持第一、第二承载框3A、3B的内侧。再者,枢接件30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床,其特征是:它包含有第一床框半体及第二床框半体;该第一床框半体是在具有二支脚架的第一承载框上承载一第一床垫半体;该第二床框半体是在具有二支脚的第二承载框上承载一第二床垫半体;该第一、第二承载框是由相向的一端部连结,该第一、第二承载框于展开水平状态的一展开状态及倒立V字形的一垂直状态之间形成任意折叠;该第一、第二床框半体相向的一端部之间是通过一能随着该折叠展开动作而变形的一连接件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岛彻
申请(专利权)人: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