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其结构包括发生器本体、散热网、进油管、排油阀、降温装置、螺旋管、排水管和储油仓,为解决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内侧油管运输完成后散热速度慢,冷却时间久的问题,通过在发生器本体内侧设置降温装置,将防护环经支架与发生器本体顶部内壁固定,接着将外界水管经管口插入管环中,正向旋动管环与外界水管相互转动啮合,接着旋动阀杆便于控制水量经插管流入水管内侧,经水管底部对应喷雾头喷洒对螺旋管降温,达到了加快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内侧待冷却油管散热速度,减少冷却时间,高效散热的有益效果。
A high temperature heat conducting oil generator for steam hea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发生器
,具体涉及一种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
技术介绍
导热油用于间接传递热量的一类热稳定性较好的专用油品,由于其具有加热均匀,调温控制准确,能在低蒸汽压下产生高温,传热效果好,节能,输送和操作方便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而且其用途和用量越来越多,且导热油往往需要运用到发生器导热油进行输送传热,但是现有技术: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内侧油管运输完成后散热速度慢,冷却时间久。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解决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内侧油管运输完成后散热速度慢,冷却时间久的问题,达到了加快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内侧待冷却油管散热速度,减少冷却时间,高效散热的有益效果。(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包括发生器本体、散热网、进油管、排油阀、降温装置、螺旋管、排水管和储油仓,所述发生器本体顶部设置有散热网,所述发生器本体顶端中部与进油管垂直插接,所述发生器本体底端左侧与排油阀插接,所述发生器本体内侧设置有螺旋管,且螺旋管顶端与进油管焊接,所述发生器本体底部右侧与排水管插接,所述螺旋管底端与储油仓插接,所述降温装置由防护环、喷雾头、支架、进水阀、环形槽和水管组成,所述喷雾头呈环形状分布在防护环底端四周,所述防护环表面四角与支架焊接,所述防护环右侧与进水阀插接,所述防护环内侧通过环形槽与水管嵌合,所述防护环四角通过支架与发生器本体顶部内壁焊接,所述进水阀由阀体、管环、管口、阀杆和插管组成,所述阀体右侧与管环转动配合,所述管环内侧设置有管口,所述阀体顶部与阀杆螺纹连接,所述阀体左侧与插管插接,所述插管左侧通过防护环与水管插接。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管外侧左右两端设置有辅助架,且辅助架大小均一致。进一步的,所述喷雾头均设置有8个,且喷雾头大小均一致。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均设置有4个,且支架呈十字状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槽与水管相匹配,且水管底端设置有排水槽与喷雾头对应。进一步的,所述阀杆底端设置有堵块,且堵块与阀体直径相吻合。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网呈圆形状,且散热网内侧网孔直径为1mm。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环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进一步的,所述插管采用不锈钢制成。(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解决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内侧油管运输完成后散热速度慢,冷却时间久的问题,通过在发生器本体内侧设置降温装置,将防护环经支架与发生器本体顶部内壁固定,接着将外界水管经管口插入管环中,正向旋动管环与外界水管相互转动啮合,接着旋动阀杆便于控制水量经插管流入水管内侧,经水管底部对应喷雾头喷洒对螺旋管降温,达到了加快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内侧油管散热速度,减少冷却时间,高效散热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降温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降温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进水阀结构示意图。图中:发生器本体-1、散热网-2、进油管-3、排油阀-4、降温装置-5、螺旋管-6、排水管-7、储油仓-8、防护环-51、喷雾头-52、支架-53、进水阀-54、环形槽-55、水管-56、阀体-541、管环-542、管口-543、阀杆-544、插管-54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包括发生器本体1、散热网2、进油管3、排油阀4、降温装置5、螺旋管6、排水管7和储油仓8,发生器本体1顶部设置有散热网2,发生器本体1顶端中部与进油管3垂直插接,发生器本体1底端左侧与排油阀4插接,发生器本体1内侧设置有螺旋管6,且螺旋管6顶端与进油管3焊接,发生器本体1底部右侧与排水管7插接,螺旋管6底端与储油仓8插接,降温装置5由防护环51、喷雾头52、支架53、进水阀54、环形槽55和水管56组成,喷雾头52呈环形状分布在防护环51底端四周,防护环51表面四角与支架53焊接,防护环51右侧与进水阀54插接,防护环51内侧通过环形槽55与水管56嵌合,防护环51四角通过支架53与发生器本体1顶部内壁焊接,进水阀54由阀体541、管环542、管口543、阀杆544和插管545组成,阀体541右侧与管环542转动配合,管环542内侧设置有管口543,阀体541顶部与阀杆544螺纹连接,阀体541左侧与插管545插接,插管545左侧通过防护环51与水管56插接。其中,所述螺旋管6外侧左右两端设置有辅助架,且辅助架大小均一致,有利于螺旋管6的稳固。其中,所述喷雾头52均设置有8个,且喷雾头52大小均一致,有利于加快降温速度。其中,所述支架53均设置有4个,且支架53呈十字状分布,有利于防护环51的安装。其中,所述环形槽55与水管56相匹配,且水管56底端设置有排水槽与喷雾头52对应,有利于水资源的流通喷洒。其中,所述阀杆544底端设置有堵块,且堵块与阀体541直径相吻合,有利于控制液体流量排放。其中,所述散热网2呈圆形状,且散热网2内侧网孔直径为1mm,有利于水蒸气的散发。其中,所述防护环51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其中,所述插管545采用不锈钢制成,耐高低温、硬度高。根据上表得知新型防护环51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具有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本专利所述的插管545不锈钢是不锈耐酸钢的简称,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或具有不锈性的钢种称为不锈钢;而将耐化学腐蚀介质(酸、碱、盐等化学浸蚀)腐蚀的钢种称为耐酸钢,由于两者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而使他们的耐蚀性不同,普通不锈钢一般不耐化学介质腐蚀,而耐酸钢则一般均具有不锈性。“不锈钢”一词不仅仅是单纯指一种不锈钢,而是表示一百多种工业不锈钢,所开发的每种不锈钢都在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性能。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弄清用途,然后再确定正确的钢种。和建筑构造应用领域有关的钢种通常只有六种。它们都含有17~22%的铬,较好的钢种还含有镍。添加钼可进一步改善大气腐蚀性,特别是耐含氯化物大气的腐蚀。工作原理:首先将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移动到适当位置,将外界蒸汽热油与进油管3连接,致使蒸汽热油经螺旋管6流通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包括发生器本体(1)、散热网(2)、进油管(3)、排油阀(4)、螺旋管(6)、排水管(7)和储油仓(8),所述发生器本体(1)顶部设置有散热网(2),所述发生器本体(1)顶端中部与进油管(3)垂直插接,所述发生器本体(1)底端左侧与排油阀(4)插接,所述发生器本体(1)内侧设置有螺旋管(6),且螺旋管(6)顶端与进油管(3)焊接,所述发生器本体(1)底部右侧与排水管(7)插接,所述螺旋管(6)底端与储油仓(8)插接;/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降温装置(5),所述降温装置(5)由防护环(51)、喷雾头(52)、支架(53)、进水阀(54)、环形槽(55)和水管(56)组成,所述喷雾头(52)呈环形状分布在防护环(51)底端四周,所述防护环(51)表面四角与支架(53)焊接,所述防护环(51)右侧与进水阀(54)插接,所述防护环(51)内侧通过环形槽(55)与水管(56)嵌合,所述防护环(51)四角通过支架(53)与发生器本体(1)顶部内壁焊接,所述进水阀(54)由阀体(541)、管环(542)、管口(543)、阀杆(544)和插管(545)组成,所述阀体(541)右侧与管环(542)转动配合,所述管环(542)内侧设置有管口(543),所述阀体(541)顶部与阀杆(544)螺纹连接,所述阀体(541)左侧与插管(545)插接,所述插管(545)左侧通过防护环(51)与水管(56)插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汽热油加热用的高温导热油发生器,包括发生器本体(1)、散热网(2)、进油管(3)、排油阀(4)、螺旋管(6)、排水管(7)和储油仓(8),所述发生器本体(1)顶部设置有散热网(2),所述发生器本体(1)顶端中部与进油管(3)垂直插接,所述发生器本体(1)底端左侧与排油阀(4)插接,所述发生器本体(1)内侧设置有螺旋管(6),且螺旋管(6)顶端与进油管(3)焊接,所述发生器本体(1)底部右侧与排水管(7)插接,所述螺旋管(6)底端与储油仓(8)插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降温装置(5),所述降温装置(5)由防护环(51)、喷雾头(52)、支架(53)、进水阀(54)、环形槽(55)和水管(56)组成,所述喷雾头(52)呈环形状分布在防护环(51)底端四周,所述防护环(51)表面四角与支架(53)焊接,所述防护环(51)右侧与进水阀(54)插接,所述防护环(51)内侧通过环形槽(55)与水管(56)嵌合,所述防护环(51)四角通过支架(53)与发生器本体(1)顶部内壁焊接,所述进水阀(54)由阀体(541)、管环(542)、管口(543)、阀杆(544)和插管(545)组成,所述阀体(541)右侧与管环(542)转动配合,所述管环(542)内侧设置有管口(543),所述阀体(541)顶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连英,
申请(专利权)人:兰连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