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包括无氧铜热交换器、板式换热器、暖水循环水泵;板式换热器内具有换热腔,换热腔被分隔成热源腔、吸热腔,热源腔上设有热源水入口、热源水出口,吸热腔上设有用水入口、用水出口;暖水循环水泵的出水口与无氧铜热交换器的进水口连接,热源水出口与暖水循环水泵的入水口连接,从而形成用水加热回路。板式换热器提供沐浴用水,暖水循环水泵可让供暖热水保持循环加热,从而无氧铜热交换器的出水口出来的供暖热水可实现供暖,由于用水加热回路的存在,故两个功能可单独运行。
A dual purpose gas water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
本技术涉及燃气热水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
技术介绍
现有燃气热水器仅供热水洗浴,无法供暖,而壁挂炉可以实现洗浴与供暖功能,但洗浴效果不佳,比如洗浴水温波动大、热水等待时间长、二次开机冷烫水等一系列问题;而有些北方地区冬季需要供暖和洗浴,采用热水器与壁挂炉同时存在,这不仅增加费用,也占用房间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供供暖热水和沐浴热水的燃气热水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包括无氧铜热交换器、板式换热器、暖水循环水泵;板式换热器内具有换热腔,换热腔被分隔成热源腔、吸热腔,热源腔上设有热源水入口、热源水出口,吸热腔上设有用水入口、用水出口;暖水循环水泵的出水口与无氧铜热交换器的进水口连接,热源水出口与暖水循环水泵的入水口连接,从而形成用水加热回路。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专利技术创造还包用水增压水泵,用水增压水泵的出口与用水入口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热源腔与吸热腔的整体流向夹角大于9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热源腔和吸热腔的位置呈前后设置,热源水入口位于板式换热器的左上侧,热源水出口位于板式换热器的右下侧,用水入口位于板式换热器的右上侧,用水出口位于板式换热器的左下侧。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无氧铜热交换器包括无氧铜换热外壳、若干个无氧铜换热板、热源管,无氧铜换热外壳上下贯通,若干个无氧铜换热板从前到后间隔设置在无氧铜换热外壳内,热源管多次在无氧铜换热外壳的内外穿插,热源管在无氧铜换热外壳内外穿插过程中穿过所有的无氧铜换热板,热源水入口、热源水出口分别为热源管的入水口、出水口。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源管的材质为无氧铜。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无氧铜热交换器的下侧设有燃气燃烧器。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专利技术创造还包三通阀,三通阀的进口与热源水出口连接,三通阀两个出口的其中一个与热源水入口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板式换热器提供沐浴用水,暖水循环水泵可让供暖热水保持循环加热,从而无氧铜热交换器的出水口出来的供暖热水可实现供暖,由于用水加热回路的存在,故两个功能可单独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供暖热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无氧铜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无氧铜热交换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的一些实施例,其包括无氧铜热交换器1、板式换热器2、暖水循环水泵3;板式换热器2内具有换热腔,换热腔被分隔成热源腔、吸热腔,热源腔上设有热源水入口、热源水出口,吸热腔上设有用水入口、用水出口;暖水循环水泵3的出水口与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进水口连接,热源水出口与暖水循环水泵3的入水口连接,从而形成用水加热回路,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加热效率高,用水加热回路能将流经无氧铜热交换器1内的水迅速加热作为热源水,热源水能通过板式换热器2对吸热腔内的沐浴水进行加热,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出水口可与地暖管、暖气管连接,从而实现供暖的功能,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结构最初是由日本开发出来的,而经过我国本领域技术人员加以改进,其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壁挂炉最初在欧美流行,经过我国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改进,其性能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两者的具体结构迥异,工作原理不同,故本领域技术人员往往会将两者进行分别的研究、改进,而本实施例利用用水加热回路将两者进行结合,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高功率、热源水是循环水,实现沐浴用水加热快,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壁挂炉热水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再者在供暖时,热源水本身就是热的,故能更快地将沐浴用水进行加热,循环水的比热大,故其蓄热能力强,温度波动小,故而让洗浴水温波动也小。另外,无氧铜就是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制造的铜,纯度较高,导热性都比较好,换热效率较高,也不易氧化。板式换热器2提供沐浴用水,暖水循环水泵3可让供暖热水保持循环加热,从而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出水口出来的供暖热水可实现供暖,由于用水加热回路的存在,故两个功能可单独运行。为了提高换热效果,板式换热器2的流体阻力会较大,为了保证流量和出水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用水增压水泵4,用水增压水泵4的出口与用水入口连接,这样就能提高板式换热器2的出水压力,从而保证了沐浴体验。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腔与吸热腔的整体流向夹角大于90°,这样能提高吸热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腔和吸热腔的位置呈前后设置,热源水入口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左上侧,热源水出口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右下侧,用水入口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右上侧,用水出口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左下侧,这样的设置能让热源腔的水从左到右逐渐变冷,而对应地吸热腔的水从右到左逐渐升温,让热传递效果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无氧铜热交换器1包括无氧铜换热外壳11、若干个无氧铜换热板12、热源管13,无氧铜换热外壳11上下贯通,若干个无氧铜换热板12从前到后间隔设置在无氧铜换热外壳11内,热源管13多次在无氧铜换热外壳11的内外穿插,热源管13在无氧铜换热外壳11内外穿插过程中穿过所有的无氧铜换热板12,热源水入口、热源水出口分别为热源管13的入水口、出水口,这样的设置,燃气燃烧器5的气体会从无氧铜热交换器1中穿过,无氧铜换热板12和无氧铜热交换器1均参与了热传递,从而大大提高吸热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源管13的材质为无氧铜,这样能提高热源管13的换热效果,同时也能防止热源管13的氧化。在一些实施例中,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下侧设有燃气燃烧器5,这样的设置能给无氧铜热交换器1提供足够的热量。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三通阀6,三通阀6的进口与热源水出口连接,三通阀6两个出口的其中一个与热源水入口连接,对应地三通阀6的另一出口与供暖热水管连通,当需使用沐浴用水时,热源水出口与热源水入口连通,水加热回路单独接通,且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氧铜热交换器(1)、板式换热器(2)、暖水循环水泵(3);/n板式换热器(2)内具有换热腔,换热腔被分隔成热源腔、吸热腔,热源腔上设有热源水入口、热源水出口,吸热腔上设有用水入口、用水出口;/n暖水循环水泵(3)的出水口与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进水口连接,热源水出口与暖水循环水泵(3)的入水口连接,从而形成用水加热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氧铜热交换器(1)、板式换热器(2)、暖水循环水泵(3);
板式换热器(2)内具有换热腔,换热腔被分隔成热源腔、吸热腔,热源腔上设有热源水入口、热源水出口,吸热腔上设有用水入口、用水出口;
暖水循环水泵(3)的出水口与无氧铜热交换器(1)的进水口连接,热源水出口与暖水循环水泵(3)的入水口连接,从而形成用水加热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水增压水泵(4),用水增压水泵(4)的出口与用水入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热源腔与吸热腔的整体流向夹角大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两用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热源腔和吸热腔的位置呈前后设置,热源水入口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左上侧,热源水出口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右下侧,用水入口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右上侧,用水出口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左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穗江,祝继祖,邓海燕,陈仕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