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载荷转移的锚杆索串并联协调支护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巷道支护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实现载荷转移的锚杆索串并联协调支护系统。
技术介绍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既具有锚杆支护的优点,同时锚索支护由于锚固深度大、承载能力高、可施加较大的预紧力,弥补了锚杆支护的不足。因此,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是巷(隧)道支护的典型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但锚杆锚索由于长度和延伸率的差异,导致锚杆锚索对围岩移动的适应性各不相同,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不协调,锚杆或者锚索提前发生破断,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目前有专利技术针对锚杆压力过大问题提出让压释能装置,主要从材料和结构的角度去增加锚杆(索)的延伸率,如在托盘与螺母之间串联弹簧(CN106979028A)、可泄压活塞(CN109184765A、CN109356629A、CN109736864A)、摩擦式让压装置(CN109915188A)和让压环(CN200996296Y)等。这些装置均是被动的单体让压,让压效果有限,未能充分发挥锚杆和锚索的协调支护,不能起到良好的持久稳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实现载荷转移的锚杆索串并联协调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锚索液压活塞(1)、锚杆液压活塞(2)、第一溢流阀(3a)、第二溢流阀(3b)、高压管(4)、压力表(5)、液压内活塞(6)、内活塞外壁(6a)、第一锚杆穿入口(6b)、液压活塞外筒(7)、第二锚杆穿入口(7a)、活塞外筒底板(7b)、活塞内腔(7c)、活塞外筒外壁(7d)、外连接口(8)、锚杆(9)和螺母(10),所述锚索液压活塞(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一锚杆穿入口(6b),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二锚杆穿入口(7a),所述锚杆(9)贯穿所述第一锚杆穿入口(6b)和所述第二锚杆穿入口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载荷转移的锚杆索串并联协调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锚索液压活塞(1)、锚杆液压活塞(2)、第一溢流阀(3a)、第二溢流阀(3b)、高压管(4)、压力表(5)、液压内活塞(6)、内活塞外壁(6a)、第一锚杆穿入口(6b)、液压活塞外筒(7)、第二锚杆穿入口(7a)、活塞外筒底板(7b)、活塞内腔(7c)、活塞外筒外壁(7d)、外连接口(8)、锚杆(9)和螺母(10),所述锚索液压活塞(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一锚杆穿入口(6b),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二锚杆穿入口(7a),所述锚杆(9)贯穿所述第一锚杆穿入口(6b)和所述第二锚杆穿入口(7a),所述液压内活塞(6)上表面顶在围岩中开挖的粗孔底部,所述活塞外筒底板(7b)外侧通过所述螺母(10)固定,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通过所述高压管(4)串联连接形成锚杆串联系统,并在任一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外侧接通所述压力表(5)和一个所述第二溢流阀(3b),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连接所述第一溢流阀(3a),且通过所述高压管(4)并联接入锚杆串联系统,形成锚杆索串并联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载荷转移的锚杆索串并联协调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索液压活塞(1)和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内部结构相同,且所述锚索液压活塞(1)和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内部注满乳化液,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的长度由煤岩体让压需求确定,所述锚索液压活塞(1)的长度约为所述锚杆液压活塞(2)长度的2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载荷转移的锚杆索串并联协调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索液压活塞(1)中油压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磊,高林生,赵云辉,常晁瑜,杨月,
申请(专利权)人:防灾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