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沉式小角度透镜;包括透镜本体,透镜本体具有一出光面,出光面上内沉有一杯槽,杯槽底部设有聚光凸起,聚光凸起的表面设有若干个第一聚光面,杯槽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聚光面,第一聚光面将光线折射向第二聚光面进行聚光导向出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内沉式的聚光微结构,利用第二聚光面做二次聚光作用。采用第一聚光面和第二聚光面的双重微结构,加强匀化光斑的效果,改善成像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的利用发散的光能量,故此在透镜的表面增加微型聚光结构,來加强收光效果。
A small angle lens with internal sink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沉式小角度透镜
本技术涉及透镜,特别涉及一种内沉式小角度透镜。
技术介绍
随着led光源的普及,led透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常用的是4°~60°的透镜,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的工作面需求,但目前对于小于4°的超小角度透镜应用仍然比较少,目前主要有2种方式可以做超小角度的配光,第一,反光杯配光,通过反光杯的二次配光使光线汇聚,出光达到0°~2°,缺点是反光杯生产不良率高,中心部分的光线以朗伯体辐射出光,不能有效利用,导致光效降低;第二,透镜配光,目前的小角度透镜大部分都是小尺寸的透镜,透镜中心结构通过磨砂工艺打散中间的光线,容易产生眩光,出光角度最小只能做到3°。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内沉式小角度透镜。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沉式小角度透镜,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具有一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内沉有一杯槽,所述杯槽底部设有聚光凸起,所述聚光凸起的表面设有若干个第一聚光面,所述杯槽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聚光面,所述第一聚光面将光线折射向第二聚光面进行聚光导向出光。作为本技术内沉式小角度透镜的一种改进,所述聚光凸起的底部与所述杯槽底部边缘之间形成一个连接点,每个所述第一聚光面均连接所述聚光凸起的底部和顶部。作为本技术内沉式小角度透镜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聚光面为非连续性的曲面。作为本技术内沉式小角度透镜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聚光面具有若干层环形层次结构,所述环形层次结构从所述杯槽的杯口至所述杯槽的底部出光角度逐渐减小。作为本技术内沉式小角度透镜的一种改进,所述透镜本体的另一端面设有底部凹槽,所述底部凹槽的槽底呈第一弧形凸起结构,所述底部凹槽的侧壁呈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后照射在所述聚光凸起上,光线经过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后照射在所述第二聚光面射出。作为本技术内沉式小角度透镜的一种改进,所述透镜本体的底部还安装有灯珠和用于驱动该灯珠的驱动器,所述透镜本体的底部边缘间隔设有多个固定支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采用了内沉式的聚光微结构,利用第二聚光面做二次聚光作用。采用第一聚光面和第二聚光面的双重微结构,加强匀化光斑的效果,改善成像问题。本技术能有效的利用发散的光能量,故此在透镜的表面增加微型聚光结构,來加强收光效果。采用了多层聚光设计,透镜杯槽的侧壁呈环形层次结构进行聚光,减少了透镜的整体厚度,有利于透镜加工成型,同时减少了光线在透镜里的光程损耗,进一步提高反射、折射效率。附图说明下面就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及其有益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是本技术主视图。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附图标记名称:1、透镜本体2、出光面3、杯槽4、聚光凸起5、第一聚光面6、第二聚光面7、环形层次结构8、连接点9、底部凹槽10、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1、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固定支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就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内沉式小角度透镜,包括透镜本体1,透镜本体1具有一出光面2,出光面2上内沉有一杯槽3,杯槽3底部设有聚光凸起4,聚光凸起4的表面设有若干个第一聚光面5,杯槽3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聚光面6,第一聚光面5将光线折射向第二聚光面6进行聚光导向出光。第二聚光面6具有若干层环形层次结构7,环形层次结构7从杯槽3的杯口至杯槽3的底部出光角度逐渐减小。第二聚光面6的环形层次结构7能够更好的匀化光斑。利用第一聚光面5光线折射作用,增强聚光效果。优选的,聚光凸起4的底部与杯槽3底部边缘之间形成一个连接点8,每个第一聚光面5均连接聚光凸起4的底部和顶部。优选的,第二聚光面6为非连续性的曲面。非连续性的曲面能够更好的匀化光斑。优选的,透镜本体1的另一端面设有底部凹槽9,底部凹槽9的槽底呈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0,底部凹槽9的侧壁呈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1,光线经过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0后照射在聚光凸起4上,光线经过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1后照射在第二聚光面6射出。优选的,透镜本体1的底部还安装有灯珠和用于驱动该灯珠的驱动器,透镜本体1的底部边缘间隔设有多个固定支柱12。本技术采用了内沉式的聚光微结构,利用第二聚光面做二次聚光作用。采用第一聚光面和第二聚光面的双重微结构,加强匀化光斑的效果,改善成像问题。本技术能有效的利用发散的光能量,故此在透镜的表面增加微型聚光结构,來加强收光效果。采用了多层聚光设计,透镜杯槽的侧壁呈环形层次结构进行聚光,减少了透镜的整体厚度,有利于透镜加工成型,同时减少了光线在透镜里的光程损耗,进一步提高反射、折射效率。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沉式小角度透镜,包括透镜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本体具有一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内沉有一杯槽,所述杯槽底部设有聚光凸起,所述聚光凸起的表面设有若干个第一聚光面,所述杯槽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聚光面,所述第一聚光面将光线折射向第二聚光面进行聚光导向出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沉式小角度透镜,包括透镜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本体具有一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内沉有一杯槽,所述杯槽底部设有聚光凸起,所述聚光凸起的表面设有若干个第一聚光面,所述杯槽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聚光面,所述第一聚光面将光线折射向第二聚光面进行聚光导向出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沉式小角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凸起的底部与所述杯槽底部边缘之间形成一个连接点,每个所述第一聚光面均连接所述聚光凸起的底部和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沉式小角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光面为非连续性的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德龙,陈盈樵,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雷笛克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