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送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584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送餐车,包括车身、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存储模块和底盘模块。所述车身安装在底盘模块上,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安装在车身上,存储模块位于车身内部,可通过车壳盖板打开;其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无人驾驶和智能线控技术进行结合;设计了一种智能送餐车,用户一键下单,送餐车可自动到店取餐,储藏空间手机遥控远程开锁,可实现送餐上楼,并在楼宇内行驶,送餐到用户工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外卖人员,同时可以实现最后一公里送餐的愿望,符合人性化设计。

An intelligent delivery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送餐车
本专利技术属于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和智能线控底盘车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送餐车。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催生了很多新型行业,外卖行业就是近几年最明显,人们通过手机APP下单,外卖人员会到店取餐,并送到楼下或社区门口,人们在下楼取餐,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很多办公楼或社区为了安全都不准外卖人员进入,设置有专门取餐区,需要订餐人下楼到比较远的取餐区域取餐,造成很大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送餐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送餐车,用户一键下单,送餐车可自动到店取餐,储藏空间手机遥控远程开锁,可实现送餐上楼,并在楼宇内行驶,送餐到用户工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外卖人员,同时可以实现最后一公里送餐的愿望,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车身、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存储模块和底盘模块。所述车身安装在底盘模块上,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安装在车身上,存储模块位于车身内部,可通过车壳盖板打开。所述车身包括:主体壳、盖板、后尾灯、行车灯、充电头、电源开关、急停按钮、雷达支架组成,所述后尾灯、行车灯、充电头、电源开关、急停按钮和雷达支架都安装在主体壳上,盖板和主体壳通过合页连接,后尾灯分为左右两个尾灯,安装在车辆后部;行车等也分为左右两个行车灯,安装在车辆前部靠下位置,充电头安装固定在车辆主体壳后部,电源开关安装固定在充电头的下方,和主体壳固定连接;急停按钮安装在电源开关的下方,同样和主体壳固定连接。雷达支架安装在车辆顶部靠前的位置,可主体壳固定连接。所述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包括:激光雷达、双目摄像头、工业显示屏、超声波雷达组成,所述激光雷达、双目摄像头、工业显示屏、超声波雷达设备和中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激光雷达安装在车辆顶部雷达支架上,同雷达支架固定连接;双目摄像头安装固定在主体壳的前端,工业显示屏安装双目摄像头的下方,和主体壳固定连接;超声波雷达为8通道,车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分别设置两个超声波雷达和主体壳固定连接。所述存储模块包括智能远程遥控锁模块和液压模块。智能远程遥控锁模块由智能锁芯、智能锁头、锁头卡槽、卡槽块组成,所述智能锁芯固定在外壳盖板上,智能锁头和智能锁芯滑动连接,智能锁头可通过手机APP控制开和关,锁头卡槽位于卡槽块内部,卡槽块和主体壳固定连接,智能锁头位于锁头卡槽内时,盖板为闭锁的状态,智能锁头从锁头卡槽内出来到智能锁芯内,盖板为开锁的状态。液压模块由液压推杆、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合页、限位块组成,液压推杆一端和第一固定块旋转固定连接,液压推杆另外一端和第二固定块旋转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固定在主体壳内表面上,第二固定块固定在盖板的内表面上,盖板和主体壳通过合页固定,盖板可一合页为中心旋转打开;所述限位块安装固定在主体壳顶部,和雷达支架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盘模块由四个独立悬架系统、车轮和电池管理系统构成。包括底盘外壳、充气轮、麦克纳姆轮、BMS系统、电池模块、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动力模块、减速器、悬架模块、可调式减震模块组成。所述BMS系统、电池模块、第一支撑杆分别固定在底盘外壳上,BMS系统和中央处理器、电池模块为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动力模块包括电机、电机固定块、减速器和传动轴组成,电机和中央处理器为电性连接。第二支撑杆通过电机固定块和电机旋转固定连接,传动轴一端固定在电机上,传动轴另一端和车轮固定连接,车轮包括充气轮和麦克纳姆轮组成,充气轮为车辆前轮,麦克纳姆轮为车辆后轮;所述减速器固定在传动轴上,所述悬架模块由悬架连接杆、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和第四连接轴组成,每个独立悬架系统包括四个悬架连接杆,分为上部悬架连接杆和下部悬架连接杆分别两个,上部悬架连接杆一端和第二支撑杆通过第三连接轴旋转固定连接,上部悬架连接杆另一端和减速器上部通过第一连接轴旋转固定连接,下部悬架连接杆一端和第二支撑杆通过第四连接轴旋转固定连接,下部悬架连接杆另一端和减速器下部通过第三连接轴旋转固定连接。所述可调式减震模块由减震弹簧、第三固定款、第四固定块、可调式减震块组成,第三固定块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第四固定块固定在可调式减震块上,可调式减震块和减速器滑动固定连接,减震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三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上。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和中央处理器进行技术融合,依据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中激光雷达通过激光Slam深度学习算法可实现车辆定位,结合双目摄像头和8通道超声波雷达可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识别,并通过自动驾驶程序可实现车辆的自动行驶,并能实现车辆智能停障、避障和自助循迹等功能。进一步地,所述的超声波雷达分布在车壳的前、后、左、右各两个,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实现对车辆四周障碍物监测,实现车辆四周360°,全方位、无死角识别。进一步地,所述的双目摄像头通过视觉算法可与激光Slam算法进行融合,同时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和智能远程遥控锁结合,实现车辆人脸识别开锁功能。双目摄像头通过中央处理器的通信模块可将实时视频传回到监控端,同时监控端可对视频进行存储,方便监控视频回放调用。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池模块和BMS系统相连,BMS系统可对电池模块进行管理,实现对车辆充电时间、电量、当前电压、当前温度、自定义报警信息等参数监控。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智能送餐车,运用激光slam实现室内定位,并实现在室内路线的智能规划。2、通过8通道超声波雷达和智能双目摄像头,可实现在楼宇内自行行驶,正在开发同闸机、电梯的智能交互。3、送餐车后部设置有餐物储藏空间和饮料支架,并配备智能锁,可通过无线遥控控制。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智能线控底盘模块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底盘模块独立悬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A、车身;B、存储模块;C、底盘模块;D、中央处理器;1.1、主体壳;1.2、盖板;1.3、后尾灯;1.4、行车灯;1.5、充电头;1.6、电源开关;1.7、急停按钮,1.8、雷达支架;2.1、激光雷达;2.2、双目摄像头;2.3、工业显示屏;2.4、超声波雷达;3.1、智能锁芯;3.2、智能锁头;3.3、锁头卡槽;3.4、卡槽块;4.1、液压推杆;4.2、第一固定块;4.3、第二固定块;4.4、合页;4.5、限位块;5.1、充气轮;5.2、麦克纳姆轮;5.3、BMS系统;5.4、电池模块;5.5、第一支撑杆;5.6、动力模块;5.61、电机固定块;5.62、传动轴;5.7、减速器;5.8、悬架模块;5.81、悬架下连接杆;5.82、第一连接轴;5.83、第二连接轴;5.84.第三连接轴;5.85、第四连接轴;5.9、可调式减震模块;5.91、第三固定块;5.92、第四固定块;5.93、可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送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A、储存模块B、底盘模块C和中央处理器D,所述车身A包括主壳体(1.1)、盖板(1.2)、后尾灯(1.3)、行车灯(1.4)、充电头(1.5)、电源开关(1.6)、急停按钮(1.7)和雷达支架(1.8),所述后尾灯(1.3)、行车灯(1.4)、充电头(1.5)、电源开关(1.6)、急停按钮(1.7)和雷达支架(1.8)均安装在主壳体(1.1)上,且所述主壳体(1.1)和盖板(1.2)通过合页(4.4)铰接固定,所述后尾灯(1.3)分为左后尾灯和右后尾灯并对称安装在主壳体(1.1)后部,所述行车灯(1.4)分为左行车灯和右行车灯并对称安装在主壳体(1.1)前端底部位置处,且所述充电头(1.5)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的后部,所述电源开关(1.6)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后部对应充电头(1.5)的正下方位置处,所述急停按钮(1.7)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上对应电源开关(1.6)的正下方位置处,且所述雷达支架(1.8)固定安装在(1)顶部前端位置处,其中所述车身A内安装有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n所述储存模块B包括智能远程遥控锁模块和液压模块,其中所述智能远程遥控锁模块包括:智能锁芯(3.1)、智能锁头(3.2)、锁头卡槽(3.3)和卡槽块(3.4),所述智能锁芯(3.1)固定在盖板(1.2)上,且所述智能锁芯(3.1)和智能锁头(3.2)滑动连接,所述智能锁头(3.2)可以外接移动终端连接,并通过移动终端控制智能锁头(3.2)的开关,所述锁头卡槽(3.3)固定安装在卡槽块(3.4)内部,且所述卡槽块(3.4)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上;所述液压模块包括液压推杆(4.1)、第一固定块(4.2)、第二固定块(4.3)、合页(4.4)和限位块(4.5),所述液压推杆(4.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块(4.2)转动连接,且所述液压推杆(4.1)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块(4.3)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块(4.2)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的内表面,且所述第二固定块(4.3)固定安装在盖板(1.2)的内表面,所述限位块(4.5)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顶部,且与雷达支架(1.8)的一侧固定连接;/n所述底盘模块C包括四个独立悬架系统、车轮模块、底盘外壳和电池管理系统,且每个所述独立悬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杆(5.5)、动力模块(5.6)、减速器(5.7)、悬架模块(5.8)、可调式减震模块(5.9)和第二支撑杆(5.10),且所述车轮模块包括充气轮(5.1)和麦克纳姆轮(5.2),所述充气轮(5.1)为智能送餐车前轮,且所述麦克纳姆轮(5.2)为智能送餐车后轮,所述BMS系统(5.3)分别与中央处理器D和电池模块(5.4)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5.5)和第二支撑杆(5.10)固定连接,且所述BMS系统(5.3)、电池模块(5.4)和第一支撑杆(5.5)固定安装在底盘外壳上,且所述动力模块(5.6)包括电机、电机固定块(5.61)、传动轴(5.62)和减速器(5.7),且所述电机和中央处理器D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杆(5.10)固定安装在电机固定块上,且传动轴(5.62)固定安装在电机上,且所述传动轴(5.62)的另一端与车轮模块固定连接,所述减速器(5.7)固定安装在传动轴(5.62)上,且每个所述悬架模块(5.8)包括四个悬架下连接杆(5.81)、第一连接轴(5.82)、第二连接轴(5.83)、第三连接轴(5.84)和第四连接轴(5.85),四个悬架下连接杆(5.81)分为两个上部悬架连接杆和两个下部悬架连接杆,上部悬架连接杆一端和第二支撑杆(5.10)通过第三连接轴(5.84)旋转连接,上部悬架连接杆另一端和减速器(5.7)上部通过第一连接轴(5.82)旋转连接,下部悬架连接杆一端和第二支撑杆(5.10)通过第四连接轴(5.85)旋转固定连接,下部悬架连接杆另一端和减速器(5.7)下部通过第三连接轴(5.84)旋转固定连接,所述可调式减震模块(5.9)包括减震弹簧、第三固定块(5.91)、第四固定块(5.92)和可调式减震块(5.93),所述第三固定块(5.91)固定在第一支撑杆(5.5)上,第四固定块(5.92)固定在可调式减震块(5.93)上,可调式减震块(5.93)和减速器(5.7)滑动固定连接,减震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三固定块(5.91)和第四固定块(5.9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送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A、储存模块B、底盘模块C和中央处理器D,所述车身A包括主壳体(1.1)、盖板(1.2)、后尾灯(1.3)、行车灯(1.4)、充电头(1.5)、电源开关(1.6)、急停按钮(1.7)和雷达支架(1.8),所述后尾灯(1.3)、行车灯(1.4)、充电头(1.5)、电源开关(1.6)、急停按钮(1.7)和雷达支架(1.8)均安装在主壳体(1.1)上,且所述主壳体(1.1)和盖板(1.2)通过合页(4.4)铰接固定,所述后尾灯(1.3)分为左后尾灯和右后尾灯并对称安装在主壳体(1.1)后部,所述行车灯(1.4)分为左行车灯和右行车灯并对称安装在主壳体(1.1)前端底部位置处,且所述充电头(1.5)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的后部,所述电源开关(1.6)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后部对应充电头(1.5)的正下方位置处,所述急停按钮(1.7)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上对应电源开关(1.6)的正下方位置处,且所述雷达支架(1.8)固定安装在(1)顶部前端位置处,其中所述车身A内安装有自动驾驶传感器模块;
所述储存模块B包括智能远程遥控锁模块和液压模块,其中所述智能远程遥控锁模块包括:智能锁芯(3.1)、智能锁头(3.2)、锁头卡槽(3.3)和卡槽块(3.4),所述智能锁芯(3.1)固定在盖板(1.2)上,且所述智能锁芯(3.1)和智能锁头(3.2)滑动连接,所述智能锁头(3.2)可以外接移动终端连接,并通过移动终端控制智能锁头(3.2)的开关,所述锁头卡槽(3.3)固定安装在卡槽块(3.4)内部,且所述卡槽块(3.4)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上;所述液压模块包括液压推杆(4.1)、第一固定块(4.2)、第二固定块(4.3)、合页(4.4)和限位块(4.5),所述液压推杆(4.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块(4.2)转动连接,且所述液压推杆(4.1)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块(4.3)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块(4.2)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的内表面,且所述第二固定块(4.3)固定安装在盖板(1.2)的内表面,所述限位块(4.5)固定安装在主壳体(1.1)顶部,且与雷达支架(1.8)的一侧固定连接;
所述底盘模块C包括四个独立悬架系统、车轮模块、底盘外壳和电池管理系统,且每个所述独立悬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杆(5.5)、动力模块(5.6)、减速器(5.7)、悬架模块(5.8)、可调式减震模块(5.9)和第二支撑杆(5.10),且所述车轮模块包括充气轮(5.1)和麦克纳姆轮(5.2),所述充气轮(5.1)为智能送餐车前轮,且所述麦克纳姆轮(5.2)为智能送餐车后轮,所述BMS系统(5.3)分别与中央处理器D和电池模块(5.4)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5.5)和第二支撑杆(5.10)固定连接,且所述BMS系统(5.3)、电池模块(5.4)和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川鹏王秀旭王耀福
申请(专利权)人:中汽数据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