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的缺氧信号调控分子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的缺氧信号调控分子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carcinoma,HCC)和肝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两种类型。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占整个肝癌发病类型的85%到95%之间。肝硬化(由炎症和纤维化导致的慢性肝损伤)和病毒感染(主要是乙肝病毒)是肝细胞癌发生的重要因素。长期酗酒和其它一些由糖尿病和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也是诱导肝细胞癌发生的常见因素。研究表明,吸烟和摄入黄曲霉素B1也可以促进HCC的发生发展;感染腺相病毒2也能促进HCC的发生,这一现象尤其在没有肝硬化的病患身上更为明显。肝细胞癌转移起始于HCC细胞,从最初形成HCC的肿瘤部位转移到相邻的细胞外基质,随后HCC细胞通过血管内皮扩散到循环系统。在血管循环系统存活下来的HCC肿瘤细胞,最终渗出循环系统进入到其它部位形成克隆。在肝脏内部转移过程中,HCC细胞主要通过肝门静脉运输到肝脏的其它部位;在肝脏外部转移过程中,HCC细胞主要通过肝静脉运输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然后心脏将循环的HCC细胞泵送到肺部,最终到了其它器官,如骨骼,大脑和肾上腺腺体。肝癌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生长失去控制,肝癌细胞的快速生长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这样就导致了肝癌组织区域的氧气不足造成缺氧现象。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α是缺氧信号的主要 ...
【技术保护点】
1.去泛素化酶OTUD6B在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的功能为如下C1)至C12)中的至少一种:/nC1)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nC2)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上基因的表达;/nC3)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表达;/nC4)抑制缺氧诱导因子的蛋白水平;/nC5)降低缺氧诱导因子的转录因子活性;/nC6)负向调控缺氧信号;/nC7)预防和/或治疗缺氧相关性疾病;/nC8)预防和/或治疗肝癌;/nC9)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nC10)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或总生存期;/nC11)降低肝癌复发风险;/nC12)抑制血管生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去泛素化酶OTUD6B在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的功能为如下C1)至C12)中的至少一种:
C1)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
C2)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上基因的表达;
C3)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C4)抑制缺氧诱导因子的蛋白水平;
C5)降低缺氧诱导因子的转录因子活性;
C6)负向调控缺氧信号;
C7)预防和/或治疗缺氧相关性疾病;
C8)预防和/或治疗肝癌;
C9)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
C10)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或总生存期;
C11)降低肝癌复发风险;
C12)抑制血管生成。
2.去泛素化酶OTUD6B的应用,为如下C1)至C12)中的至少一种:
C1)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
C2)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上基因的表达;
C3)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C4)抑制缺氧诱导因子的蛋白水平;
C5)降低缺氧诱导因子的转录因子活性;
C6)负向调控缺氧信号;
C7)预防和/或治疗缺氧相关性疾病;
C8)预防和/或治疗肝癌;
C9)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
C10)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或总生存期;
C11)降低肝癌复发风险;
C12)抑制血管生成。
3.将去泛素化酶OTUD6B作为药物靶点的物质在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的功能为如下C1)至C12)中的至少一种:
C1)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
C2)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上基因的表达;
C3)抑制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C4)抑制缺氧诱导因子的蛋白水平;
C5)降低缺氧诱导因子的转录因子活性;
C6)负向调控缺氧信号;
C7)预防和/或治疗缺氧相关性疾病;
C8)预防和/或治疗肝癌;
C9)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
C10)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或总生存期;
C11)降低肝癌复发风险;
C12)抑制血管生成。
4.抑制去泛素化酶OTUD6B活性和/或表达量的物质在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的功能为如下A1)至A10)中的至少一种:
A1)激活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
A2)促进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上基因的表达;
A3)促进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A4)促进缺氧诱导因子的蛋白水平;
A5)提高缺氧诱导因子的转录因子活性;
A6)正向调控缺氧信号;
A7)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
A8)降低肝癌患者生存率和/或总生存期;
A9)提高肝癌复发风险;
A10)促进血管生成。
5.抑制去泛素化酶OTUD6B活性和/或表达量的物质的应用,为如下A1)至A10)中的至少一种:
A1)激活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
A2)促进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上基因的表达;
A3)促进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A4)促进缺氧诱导因子的蛋白水平;
A5)提高缺氧诱导因子的转录因子活性;
A6)正向调控缺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令强,崔春萍,刘新鑫,张晓莉,彭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