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潇专利>正文

一种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散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223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散剂,其主要由苍术10~14%、菊花10~14%、薄荷10~14%、白芷10~14%、藿香7~11%、八角7~11%、丁香4~8%、菖蒲4~8%、艾叶4~8%、陈皮4~8%、白芍4~8%、甘草2~6%组成,将上述药物混合后打粉制成散剂,过80~150目筛,以药包分装,每包10~20克,常温待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各味药联合并制成散剂后,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其药效活性显著提高,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选择,且该中药散剂制作方便,无需二次加工,使用亦十分方便,吸收效果佳,疗效好。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wder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散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散剂。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上呼吸道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疾病之一,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百分之五十以上。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起病隐匿,但其病情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好。患者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咳嗽、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牙痛、咽痛、头痛、声音嘶哑。全身症状有畏寒、低热、皮肤瘀斑、草莓舌、皮疹。体格检查可发现扁桃体渗出、颈部淋巴结肿大、鼻粘膜红肿、鼻窦压痛和肿胀以及嗅沟处可见浆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频率较高,且以春秋及冬季为高发病季节,成人平均每年有2-4次,儿童每年可有6-8次,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时可伴严重的并发症。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一、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也有一些患者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疾病的出现。细菌感染可直接侵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最常见,次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偶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二、物理、化学因素:过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氨气、氯气、汽车尾气等)的吸入,对鼻腔以及气管-支气管粘膜急性刺激等亦可引起。三、过敏反应:常见的致病原包括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的吸入;钩虫、蛔虫的幼虫在肺移行;或对细菌蛋白质的过敏,引起气管-支气管的过敏炎症的反应,亦可导致本病。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受凉、淋雨、过度紧张或疲劳,致全身或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尤其是老幼体弱、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使原存在于上呼吸道或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迅速繁殖引发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感冒”病证范畴,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已经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为感冒的辩证治疗奠定了基础。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其临床证候。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本病的病位在卫表肺系,其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临床辩证论治多以辛温发汗、辛凉清解、益气滋阴、升清降浊、清暑祛湿、解表治其本,消肿止痛、清咽利喉、散风通鼻治其标。目前,西医学对于轻症患者建议以舒适环境、多饮水,多休息为主;而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则建议卧床休息,并采取措施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的直接传播。同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对症给予解热镇痛、缓解鼻充血以及使用抗组胺药物减轻鼻部症状等治疗,如患者存在激发感染,则使用抗生素治疗,但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短时间复发的控制作用不甚理想。而且,采用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不仅花费较高甚至昂贵,而且西药中有一定量的激素成分,长期使用也会对患者自身产生不可估量的副作用。同时,对西药的大量使用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现有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疗法,普遍存在药物原材料成分复杂,制备工序较多,成本较高,效果有限,有效成分相对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吸收等缺点。而且为了维持药物的作用,换药较为频繁,既增大了药物的消耗量和治疗工作量,也增加了患者的治疗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药原材料成分复杂、制备工序多、换药频繁、副作用强等缺点,提出一种新的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散剂。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散剂:主要由苍术10~14%、菊花10~14%、薄荷10~14%、白芷10~14%、藿香7~11%、八角7~11%、丁香4~8%、菖蒲4~8%、艾叶4~8%、陈皮4~8%、白芍4~8%、甘草2~6%组成。作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中药散剂主要由苍术11~13%、菊花11~13%、薄荷11~13%、白芷11~13%、藿香8~10%、八角8~10%、丁香5~7%、菖蒲5~7%、艾叶5~7%、陈皮5~7%、白芍5~7%、甘草3~4%组成。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中药散剂主要由苍术12%、菊花12%、薄荷12%、白芷12%、藿香9%、八角9%、丁香6%、菖蒲6%、艾叶6%、陈皮6%、白芍6%、甘草4%组成.所述中药散剂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物混合后打粉制成散剂,过80~150目筛,以药包分装,常温待用。进一步地,将上述药物混合后打粉制成散剂,过90~120目筛,以药包分装,每包10~20克,常温待用。更进一步地,将上述药物混合后打粉制成散剂,过100目筛,以药包分装,每包15克,常温待用。所述中药散剂的使用方法为:每天服用三次,每次10~20克,同时将此中药散剂制成香包,每包10~20g,佩戴于胸前,每隔1~2小时在鼻前嗅闻0.5~2分钟,夜间于枕下放置,每佩戴8~12天更换1次,共使用10~14周。所述中药散剂的使用方法为:每天服用三次,每次15克,同时将此中药散剂制成香包,每包15g,佩戴于胸前,每隔1小时在鼻前嗅闻1分钟,夜间于枕下放置,每佩戴10天更换1次,共使用12周。药理分析: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之功效。主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本草纲目》:“大风痹,筋骨软弱,散风除湿解郁;汁酿酒,治一切风湿筋骨痛”。《本草从新》:“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止吐泻,逐痰水”。药理研究也显示其有抗氧化、中枢抑制、保肝、抗肿瘤的作用。菊花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本草纲目》:“风热,目疼欲脱,泪出,养目去盲,作枕明目”。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抗菌、抗病毒、调解免疫、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及心血管作用。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草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散剂,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苍术10~14%、菊花10~14%、薄荷10~14%、白芷10~14%、藿香7~11%、八角7~11%、丁香4~8%、菖蒲4~8%、艾叶4~8%、陈皮4~8%、白芍4~8%、甘草2~6%组成,将上述药物混合后打粉制成散剂,过80~150目筛,以药包分装,常温待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散剂,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苍术10~14%、菊花10~14%、薄荷10~14%、白芷10~14%、藿香7~11%、八角7~11%、丁香4~8%、菖蒲4~8%、艾叶4~8%、陈皮4~8%、白芍4~8%、甘草2~6%组成,将上述药物混合后打粉制成散剂,过80~150目筛,以药包分装,常温待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散剂主要由苍术11~13%、菊花11~13%、薄荷11~13%、白芷11~13%、藿香8~10%、八角8~10%、丁香5~7%、菖蒲5~7%、艾叶5~7%、陈皮5~7%、白芍5~7%、甘草3~4%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散剂主要由苍术12%、菊花12%、薄荷12%、白芷12%、藿香9%、八角9%、丁香6%、菖蒲6%、艾叶6%、陈皮6%、白芍6%、甘草4%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潇李莉李肖婧宋辉龚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郭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