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包括栽培底座、遮光盖、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透明内筒的顶端封闭、底端开口,透明外筒上下开放,所述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相互嵌套并固定在栽培底座上,透明内筒的顶端与透明外筒的顶端齐平;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之间形成根系环形栽培空间,在根系环形栽培空间的上方设置遮光盖。本发明专利技术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无需采用钢化玻璃,而是采用PC(聚碳酸酯)材质不仅重量轻、容易搬运、成本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其外侧设置遮光盖时能与遮光盖紧密贴合,避免漏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采用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相互嵌套并固定在栽培底座的方式,无需借助框架可以单独立起来放置,简单方便。
Double straight tube transparent root cultivation contai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栽培容器,更具体的涉及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
技术介绍
根系是一株植物全部根总称。根系不仅能够帮助植株直立,同时能够最大化地吸收和传输从土壤中获取的水分和养分,同时与土壤中的微生物交互,感知土壤中的环境变化,产生分泌物与土壤进行互作,从而协调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直根系(taprootsystem)特点是主根明显而发达,并且方向为竖直向下,侧根呈葡萄状分布于主根周围。大多数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具有直根系;如双子叶植物棉、蒲公英、大豆、番茄、桃等。须根系的特点是由多条按照不同时序生长的主根构成,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例如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都是须根系。表型是生命体可以观测的一切性状和特征,是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结果。作物表型组学则是从组学高度系统深入地挖掘“基因型-表型-环境型”内在关联,以揭示作物多尺度结构和功能特征对遗传信息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定量化植物的表型,对于精准管理和遗传育种都有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但是相对于地上部表型的高通量鉴定,地下部(根系)表型的研究在方法上还极为欠缺。除了检测手段的欠缺,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栽培容器的定式和栽培方式的不便捷性。传统科研上往往采用扁平栽培容器对植株进行栽培,具体结构参见图1所示,扁平栽培容器包括两片钢化玻璃1、间隔条以及遮光板5;所述间隔条夹放在两片钢化玻璃1之间,间隔条包括两根垂直间隔条2和一根水平间隔条(图中未画出),垂直间隔条2位于钢化玻璃1的两侧,水平间隔条位于钢化玻璃1的底部(图中未画出),间隔条和钢化玻璃1组成中空的栽培容器,垂直间隔条2的外侧边还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挂槽3,挂槽3位于中空容器外部;所述遮光板5位于钢化玻璃的顶部,遮光板5中部开设有遮光板槽4,遮光板槽4的形状与栽培容器顶部开口处的形状相同且位置对应,遮光板5的面积大于容器顶部面积。为了让遮光板安装更加稳定,两根垂直间隔条2上还分别安装有遮光板卡片6和弹簧7,遮光板卡片6卡入垂直间隔条2的端部,旋转90°后完成对遮光板5的固定,弹簧7位于二者中间,起到减震缓冲作用。采用该种结构具有如下缺点:1.该扁平栽培容器无法独自直立,须放置在框架上,放置麻烦;2.扁平栽培容器的两片透明板采用钢化玻璃,不仅重量大、搬动不方便,而且成本高;3.扁平栽培容器遮光板采用遮光板卡片固定,结构复杂并且加工难度高,而且遮光板与两根垂直间隔条容易漏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于提供一种放置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包括栽培底座、遮光盖、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透明内筒的顶端封闭、底端开口,透明外筒上下开放,所述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相互嵌套并固定在栽培底座上,透明内筒的顶端与透明外筒的顶端齐平;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之间形成根系环形栽培空间,在根系环形栽培空间的上方设置遮光盖。优选的,在栽培底座上开设有与根系环形栽培空间连通的通孔。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所述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还包括遮光罩,遮光罩设在遮光盖和栽培底座之间;所述遮光罩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左遮光罩和右遮光罩,左遮光罩和右遮光罩形成中空的矩形结构,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设在该空腔内。优选的,所述遮光罩与透明外筒之间设有加强环。优选的,加强环有3个,分别设在透明外筒外壁的顶部、底部和中间位置。优选的,所述栽培底座的下方设有接水盒。优选的,所述栽培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匚形夹口和第二匚形夹口,第一匚形夹口的开口端朝向第二匚形夹口的开口端形成一个夹腔,所述接水盒设在该夹腔内。优选的,所述第一匚形夹口和第二匚形夹口的上横板均与栽培底座连接,第一匚形夹口和第二匚形夹口的下横板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倒锥,该倒锥之间形成放置空间;所述接水盒为圆柱形结构的筒体,所述筒体上端开口,其开口端沿其圆周方向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放置在所述放置空间内。本专利技术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无需采用钢化玻璃,而是采用PC(聚碳酸酯)材质不仅重量轻、容易搬运、成本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其外侧设置遮光盖时能与遮光盖紧密贴合,避免漏光。本专利技术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采用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相互嵌套并固定在栽培底座的方式,无需借助框架可以单独立起来放置,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直根系植物的栽培容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栽培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栽培容器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面图;图5为图3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本专利技术未提及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参见图2至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包括栽培底座15、遮光盖8、透明内筒16和透明外筒17,透明内筒16的顶端封闭、底端开口,透明外筒17上下开放,所述透明内筒16和透明外筒17相互嵌套并固定在栽培底座15上,透明内筒16的顶端与透明外筒17的顶端齐平;透明内筒16和透明外筒17之间形成根系环形栽培空间20,在根系环形栽培空间20的上方设置遮光盖8。在栽培底座15上还开设与透明内筒的内腔连通的中心孔(图中未画出)。使用时,在根系环形栽培空间20内填充土壤,在土壤3~4cm深处播种,作物根系在土壤内生长。本专利技术所述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用于种植直根系植物。透明内筒16和透明外筒17均采用PC(聚碳酸酯)材质,透明内筒16为壁厚2mm、高700mm、顶端封闭、底端开口的透明圆筒,透明外筒17为壁厚为2mm,高为700mm的透明圆筒。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均采用PC(聚碳酸酯)材质不仅重量轻,容易搬运,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其外侧设置遮光盖时能与遮光盖紧密贴合,避免漏光。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采用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相互嵌套并固定在栽培底座的方式,无需借助框架可以单独立起来放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还包括遮光罩,遮光罩设在遮光盖8和栽培底座15之间;遮光罩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左遮光罩13和右遮光罩12,左遮光罩13和右遮光罩12可以采用卡合结构14连接在一起;左遮光罩13和右遮光罩12形成中空的矩形结构,透明内筒16和透明外筒17设在该空腔内。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可以对单个栽培容器进行遮光,当需要对根系环形栽培空间内的植物根系进行成像时,只需将左遮光罩和右遮光罩拆开即可。进一步的,在栽培底座15上开设有与根系环形栽培空间连通的通孔(图中未画出),以方便透明外筒17和透明内筒16底部多余水分渗出,避免栽培容器本体的底部滞水。进一步的,为了使遮光罩与透明外筒17之间更加稳固,遮光罩与透明外筒17之间设有加强环18;优选的加强环18有3个,分别设在透明外筒17外壁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底座、遮光盖、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透明内筒的顶端封闭、底端开口,透明外筒上下开放,所述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相互嵌套并固定在栽培底座上,透明内筒的顶端与透明外筒的顶端齐平;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之间形成根系环形栽培空间,在根系环形栽培空间的上方设置遮光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底座、遮光盖、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透明内筒的顶端封闭、底端开口,透明外筒上下开放,所述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相互嵌套并固定在栽培底座上,透明内筒的顶端与透明外筒的顶端齐平;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之间形成根系环形栽培空间,在根系环形栽培空间的上方设置遮光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栽培底座上开设有与根系环形栽培空间连通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罩,遮光罩设在遮光盖和栽培底座之间;所述遮光罩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左遮光罩和右遮光罩,左遮光罩和右遮光罩形成中空的矩形结构,透明内筒和透明外筒设在该空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直筒透明根系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罩与透明外筒之间设有加强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劼,姜东,丁艳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慧瞳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