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390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加热器,包括轴向相接的第一螺旋状加热件以及第二螺旋状加热件;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引出端,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二引出端沿着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轴向从其内圈穿过,与所述第一引出端相间隔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柔性加热器,整体呈螺旋状,可弯曲或压缩变形,改变整体的长度,从而适用于狭小的维修空间,方便安装、维修及更换等操作。

Flexible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加热器
本技术涉及加热器
,尤其涉及一种柔性加热器。
技术介绍
电加热器广泛用于工业行业,其元件结构一般是以金属管为外壳,合金电热丝为发热体,在一端或两端具有引出棒,并在金属管内为固定发热体而紧密填充导热性良好的电绝缘介质。一般为满足较大功率的需要,相对应的,加热元件的外形尺寸会比较大。但加热器作为容器设备附属配件,在出厂时均已安装在设备内,厂家往往忽略了设备的维修空间问题。根据诸多核电厂或化工厂的经验反馈,时常有维修空间不足,加热器损坏后,由于设备外没有足够的空间,加热器无法顺利拆除和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维修空间狭小的柔性加热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柔性加热器,包括轴向相接的第一螺旋状加热件以及第二螺旋状加热件;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引出端,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二引出端沿着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轴向从其内圈穿过,与所述第一引出端相间隔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为双螺旋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由一加热条弯成两条并排的加热条并沿相同方向缠绕形成;两条加热条的端部分别延伸设有所述第一引出端,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间隔并排位于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同一端。优选地,所述加热条包括柔性金属管、沿所述柔性金属管轴向设置在其中的发热丝、紧密填充在所述发热丝和柔性金属管之间的绝缘层。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为双螺旋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由一加热条弯成两条并排的加热条并沿相同方向缠绕形成;两条加热条的端部分别延伸设有所述第二引出端,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从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的同一端向外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并与所述第一引出端相间隔平行。优选地,所述柔性加热器还包括金属端板;所述第一引出端和第二引出端插接在所述金属端板上。优选地,所述柔性加热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轴向相接的第三螺旋状加热件,所述第三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三引出端;所述第三引出端依次从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和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内圈穿过,与所述第一引出端和第二引出端相间隔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三螺旋状加热件为双螺旋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三螺旋状加热件由一加热条弯成两条并排的加热条并沿相同方向缠绕形成;两条加热条的端部分别延伸设有所述第三引出端,两个所述第三引出端从所述第三螺旋状加热件的同一端向外延伸,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和第一螺旋状加热件并与所述第一引出端、第二引出端相间隔平行。本技术的柔性加热器,整体呈螺旋状,可弯曲或压缩变形,改变整体的长度,从而适用于狭小的维修空间,方便安装、维修及更换等操作。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柔性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柔性加热器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柔性加热器,包括轴向相接的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以及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引出端11,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二引出端21;第二引出端21沿着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的轴向从其内圈穿过,与第一引出端11相间隔平行。第一引出端11和第二引出端21位于柔性加热器的至少一端处,用于外接电源等。其中,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和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的螺旋设置,使得其类似于弹簧可伸缩及弯曲。第一引出端11延伸设置在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端部处,可直线形设置以便外接。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与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的轴向相接,使得柔性加热器的主体长度可为两者长度的叠加。第二引出端21穿过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与第一引出端11相间隔平行设置,与第一引出端11位于柔性加热器的同一端便于外接使用。此外,第二引出端21穿过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内圈的设置,还起到支撑作用,维持柔性加热器的强度,防止整个柔性加热器自主弯曲影响使用。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以其端部的螺旋圈与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端部的螺旋圈相接,两者的相接处可设置连接垫片加强强度。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和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的长度均可根据柔性加热器所需加热功率设置。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的长度与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的长度也可以一致或不一致。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为双螺旋结构。作为选择,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可由一加热条弯成两条并排的加热条(如U形)并沿相同方向缠绕形成。两条加热条的端部分别延伸设有第一引出端11,两个第一引出端11间隔并排位于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的同一端。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也为双螺旋结构。同理于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可由一加热条弯成两条并排的加热条并沿相同方向缠绕形成。两条加热条的端部分别延伸设有第二引出端21,两个第二引出端21从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的同一端向外延伸,穿过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并与第一引出端11相间隔平行。上述制成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和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的加热条,其在结构上均可包括柔性金属管、沿柔性金属管轴向设置在其中的发热丝、紧密填充在发热丝和柔性金属管之间的绝缘层。发热丝可选择合金电热丝。进一步地,本技术的柔性加热器还包括金属端板40;第一引出端11和第二引出端21插接在金属端板40上。为满足更大的加热功率,本技术的柔性加热器还可包括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与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轴向相接,从而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和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依次轴向相接。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三引出端31;第三引出端31依次从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和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的内圈穿过,与第一引出端11和第二引出端21相间隔平行。第一引出端11、第二引出端21和第三引出端31均插接在金属端板40上进行固定。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以其端部的螺旋圈与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端部的螺旋圈相接,两者的相接处可设置连接垫片加强强度。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也可为双螺旋结构。作为选择,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可由一加热条弯成两条并排的加热条并沿相同方向缠绕形成。两条加热条的端部分别延伸设有第三引出端31,两个第三引出端31从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的同一端向外延伸,依次穿过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和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并与第一引出端11、第二引出端21相间隔平行。制成第三螺旋状加热件30的加热条可与制成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和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的加热条相同结构。本技术的柔性加热器,可通过其中第一螺旋状加热件10、第二螺旋状加热件20和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向相接的第一螺旋状加热件以及第二螺旋状加热件;/n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引出端,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二引出端沿着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轴向从其内圈穿过,与所述第一引出端相间隔平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向相接的第一螺旋状加热件以及第二螺旋状加热件;
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引出端,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的至少一端延伸设有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二引出端沿着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轴向从其内圈穿过,与所述第一引出端相间隔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为双螺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由一加热条弯成两条并排的加热条并沿相同方向缠绕形成;两条加热条的端部分别延伸设有所述第一引出端,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间隔并排位于所述第一螺旋状加热件的同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条包括柔性金属管、沿所述柔性金属管轴向设置在其中的发热丝、紧密填充在所述发热丝和柔性金属管之间的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为双螺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状加热件由一加热条弯成两条并排的加热条并沿相同方向缠绕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希志贾辉汤胜东陈重权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电热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