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开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产能评价是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和油气井合理配产的重要基础工作。目前通用的产能评价方法是依靠现场获取的动静态资料紧密结合来进行油气层产能的预测。其中,静态资料主要是地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地震资料注重区域层面的考虑,从开发的角度来看,其对单井的描述往往显得分辨率过低,而岩心、测井资料只能反映井壁附近很小区域内的地层特征,特别是对于缝洞发育的储层更是难以代表实际情况,这些静态资料所能提供的信息只占储层整体信息量的数亿分之一;动态资料主要是试井资料,试井资料综合反映了流动所波及到的足够大地层范围内的流动特征,但是试井解释面临着多解性强和对压力的精度要求过高的限制,而这一问题是高度复杂的碳酸盐岩储层中更是不容忽视。现有储层(例如,碳酸盐岩气藏储层)产能评价是在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围绕缝洞型储层在试井资料基础上,采用多重介质模型进行气井产能评价。这种产能评价方法在进行准确产能预测之前需要明确两方面的资料,一方面需要弄清储层发育情况(包括储层类型、储集空间及其连通性等),另一方面需要进行不稳定试井,从而建立准确的多重介质或者是单重介质模型进行产能评价。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储层产能评价方法对于资料要求高,而且必须在钻井完成后,通过测井和试气工作,以及测井解释和模型建立,才能获得准确的储层产能数据。r>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储层产能评估方法对资料要求高,且无法对开发建产阶段的储层产能进行评估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包括:获取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其中,上覆灰岩厚度为储层在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到的上覆灰岩厚度;基于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根据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储层的无阻流量,其中,储层的无阻流量用于表征储层的产能,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是预先根据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建立的关系模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装置,用以解决现有储层产能评估方法对资料要求高,且无法对开发建产阶段的储层产能进行评估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待开发储层上覆灰岩厚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其中,上覆灰岩厚度为储层在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到的上覆灰岩厚度;无阻流量预测模块,用于基于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根据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储层的无阻流量,其中,储层的无阻流量用于表征储层的产能,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是预先根据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建立的关系模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储层产能评估方法对资料要求高,且无法对开发建产阶段的储层产能进行评估的技术问题,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储层产能评估方法对资料要求高,且无法对开发建产阶段的储层产能进行评估的技术问题,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的计算机程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预先构建的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可以根据钻井过程中获取到的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由于无阻流量可以表征待开发储层的产能大小,因而,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需钻井完成便可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案,实现了在开发建产阶段对储层产能进行快速预测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上浮灰岩识别结果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上浮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待开发储层无阻流量预测结果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获取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其中,上覆灰岩厚度为待开发储层在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到的上覆灰岩厚度;S102,基于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根据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其中,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用于表征待开发储层的产能,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是预先根据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建立的关系模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待开发储层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连通孔隙、允许油气在其中储存和渗滤的岩层。在基于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根据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之前,需要先建立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建立的关系模型,建立关系模型的具体步骤为:获取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获取已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根据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和无阻流量,构建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由上可知,在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预先构建的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在获取到待开发储层在钻井过程中的上覆灰岩厚度后,根据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由于无阻流量可以表征待开发储层的产能大小,因而,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需钻井完成便可预测储层产能的方案,实现了在开发建产阶段对储层产能进行快速预测的技术效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以叠合岩溶储层为例来进行说明。叠合岩溶储层是指由于区域构造抬升、局部构造抬升、海平面下降以及深部热液流体窜入导致碳酸盐岩地层遭受持续时间不同、影响范围不一多期大气淡水林滤或者是深部热液溶蚀,形成孔缝洞发育尺度、缝洞体规模等存在明显叠合特征的岩溶型储层。叠合岩溶包括构造不整合岩溶(表生期岩溶)、层内准同生岩溶及同生岩溶。叠合岩溶受两期构造不整合影响,在平面上不同的区域两期风化壳溶蚀程度存在差异,在局部地区存在两期不整合残留地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针对两期构造不整合风化壳形成的叠合岩溶,可以提供一种预测叠合岩溶储层气井产能的方法,通过识别气藏早期(即气田开发方案建立前的阶段,也即在主要依靠探井和评价井论证气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的阶段)探井及评价井叠合岩溶风化壳储层上覆灰岩,建立上覆灰岩厚度与早期探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获取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其中,所述上覆灰岩厚度为所述待开发储层在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到的上覆灰岩厚度;/n基于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根据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其中,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用于表征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产能,所述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是预先根据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建立的关系模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其中,所述上覆灰岩厚度为所述待开发储层在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到的上覆灰岩厚度;
基于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根据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其中,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用于表征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产能,所述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是预先根据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建立的关系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根据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包括:
如果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在0~5米的范围内,则通过如下关系模型计算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y=1417.6e-1.8811x;
如果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在5~20米的范围内,则通过如下关系模型计算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y=1980.5e-0.418x;
如果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大于20米的范围,则通过如下关系模型计算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y=5269.7e-0.17x;
其中,y表示储层的无阻流量;x表示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待开发储层完成钻井后的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更新所述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根据所述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确定所述待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
获取所述已开发储层的无阻流量;
根据所述已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和无阻流量,构建所述上覆灰岩厚度与无阻流量的关系模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开发储层为叠合岩溶储层。
6.一种储层产能的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待开发储层上覆灰岩厚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开发储层的上覆灰岩厚度,其中,所述上覆灰岩厚度为所述待开发储层在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到的上覆灰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海军,夏钦禹,罗文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