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滤光装置、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5286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4:44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滤光装置,包括:本体,由透光材料形成且其一侧具有凹槽;密封元件,由透光材料形成,用于密封所述凹槽;至少一种流体,具有适于选择地使特定波长或波长范围的光线通过的属性;以及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与所述凹槽连接并与所述凹槽流体连通,适于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驱动至所述凹槽中或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从所述凹槽驱动至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存储在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和/或所述凹槽中。本申请还提供了光学镜头、滤光装置的组装方法和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本申请可以实现对不同光线的选取。

Optical filter, optical lens and assembly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滤光装置、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
本申请涉及光学滤光装置和光学镜头,以及涉及滤光装置和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具体地涉及由流体选择通过的光线的滤光装置及光学镜头。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人脸识别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获取二维图像来进行识别,例如直接利使用手机前置摄像头(RGB模组)拍摄照片,通过对获得的二维照片与储存的照片进行比对,从而进行人脸识别。但二维照片识别容易被图像或视频攻击,从而破解人脸识别。为了能够准确判断识别的人脸是否是来自于活体,则需要采集同一人脸的可见光照片与红外光照片,以便在通过可见光进行人脸识别的同时,同时通过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光图像的融合实现活体检测(红外光可以识别皮肤)。目前的实现方法中,通常采用一个摄像头采集可见光照片,另一个摄像头采集红外光照片(现有技术方案中的方案设计中还带有一个红外照明模块,通过红外照明模块发射出红外光线,红外相机拍摄反射的红外光线,从而获得红外光照片)。另一种人脸识别方式则是通过获取三维图像信息来进行识别,例如结构光摄像模组或TOF(飞行时间)摄像模组。这些方案都是通过红外光发射模块发射带有信息的红外光线,通过红外相机采集反射光线,获取三维图像信息,以实现人脸识别的功能。在部分方案中,可见光模组(RGB模组)也同时进行拍摄,从而结合两者信息,辅助人脸识别。在上述人脸识别的方案中,都需要增加红外光接收模组。增加的红外接收模组,一方面增加了额外的设备;另一方面,红外光接收模组与可见光接收模组安装的坐标不一样,采集的图片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会使得后期活体检测的鲁棒性下降,影响人脸识别。另外,目前的移动设备的厚度越来越薄,当摄像模组与其他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整合到一起时,摄像模组的尺寸需要尽可能小,以适合安装于更薄的移动设备,因此便会放弃一些相机的功能,诸如可变光圈、光学变焦等等。为了增加用户体验,在移动设备中运用软件调整的方法,实现了“可变光圈”,但是这属于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进行后期调整图像的亮暗程度,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提供一种通光面积可调的滤色装置对于提高成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的解决方案。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滤光装置,包括:本体,由透光材料形成且其一侧具有凹槽;密封元件,由透光材料形成,用于密封所述凹槽;至少一种流体,具有适于选择地使特定波长或波长范围的光线通过的属性;以及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与所述凹槽连接并与所述凹槽流体连通,适于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驱动至所述凹槽中或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从所述凹槽驱动至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存储在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和/或所述凹槽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005mm~0.4mm,所述凹槽的宽度为0.01mm~1mm,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深度的比为2~20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的厚度为小于等于0.5m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元件的厚度为小于等于0.2m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在所述本体的表面呈S形、同心圆或螺旋形分布。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弧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与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连接,所述至少一种流体从所述第一开口流入,从所述第二开口流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具有与所述本体相同的光折射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至少一种流体的数量大于等于两种时,流体之间互不相溶,或者在每两种流体之间再插入分隔流体,所述分隔流体适于避免两种相邻流体的混合。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包括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所述第一流体截止或吸收近红外光,所述第二流体仅允许通过所述近红外光。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在800nm至960n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包括第一流体和第三流体,所述第一流体截止或吸收近红外光,所述第三流体仅允许通过部分红外光。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在800nm至960nm,所述部分红外光的波长为850nm或940n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包括第一流体、第二流体和第三流体,所述第一流体截止或吸收近红外光,所述第二流体仅允许通过所述近红外光,所述第三流体仅允许通过部分红外光。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在800nm至960nm,所述部分红外光的波长为850nm或940n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包括第一流体、第二流体、第三流体和第四流体,所述第一流体截止或吸收近红外光,所述第二流体仅允许通过所述近红外光,所述第三流体仅允许通过部分红外光,所述第四流体允许同时通过可见光和所述近红外光。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在800nm至960nm,所述部分红外光的波长为850nm或940n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为菲涅尔透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菲涅尔透镜为平面形或弧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的光折射率与所述菲涅尔透镜的光折射率不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菲涅尔透镜具有所述凹槽的一侧具有透光膜,所述透光膜与所述菲涅尔透镜的光折射率不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在所述菲涅尔透镜表面呈同心圆形分布时,所述菲涅尔透镜具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侧壁具有不透光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具有一个开口,所述一个开口与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在所述本体表面呈双螺旋形分布。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的不透光率大于等于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以上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还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滤光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提供由透光材料形成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一侧具有凹槽;通过由透光材料形成的密封元件对所述凹槽进行密封形成流体通道;以及在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中填充至少一种流体并与所述凹槽流体连通,并且适于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驱动至所述流体通道中或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从所述凹槽驱动至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具有适于选择地使特定波长或波长范围的光线通过的属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包括:准备彼此分离的滤光装置和镜头部件,其中所述滤光装置为本体为菲涅尔透镜的滤光装置,所述镜头部件包括镜筒和安装在所述镜筒内的至少一个镜片;对所述滤光装置和所述镜头部件进行预定位,使所述滤光装置与所述镜头部件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基于主动校准来调整和确定所述滤光装置和所述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以及通过胶材粘结所述滤光装置和所述镜头部件,所述胶材固化后使所述滤光装置和所述镜头部件固定并保持在所述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由透光材料形成且其一侧具有凹槽;/n密封元件,由透光材料形成,用于密封所述凹槽;/n至少一种流体,具有适于选择地使特定波长或波长范围的光线通过的属性;以及/n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与所述凹槽连接并与所述凹槽流体连通,适于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驱动至所述凹槽中或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从所述凹槽驱动至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n其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存储在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和/或所述凹槽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由透光材料形成且其一侧具有凹槽;
密封元件,由透光材料形成,用于密封所述凹槽;
至少一种流体,具有适于选择地使特定波长或波长范围的光线通过的属性;以及
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与所述凹槽连接并与所述凹槽流体连通,适于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驱动至所述凹槽中或将所述至少一种流体从所述凹槽驱动至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
其中,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存储在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和/或所述凹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005mm~0.4mm,所述凹槽的宽度为0.01mm~1mm,所述凹槽的宽度和深度的比为2~2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厚度为小于等于0.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元件的厚度为小于等于0.2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在所述本体的表面呈S形、同心圆或螺旋形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弧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与所述流体贮存与驱动元件连接,所述至少一种流体从所述第一开口流入,从所述第二开口流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具有与所述本体相同的光折射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种流体的数量大于等于两种时,流体之间互不相溶,或者在每两种流体之间再插入分隔流体,所述分隔流体适于避免两种相邻流体的混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包括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所述第一流体截止或吸收近红外光,所述第二流体仅允许通过所述近红外光。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在800nm至960nm。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包括第一流体和第三流体,所述第一流体截止或吸收近红外光,所述第三流体仅允许通过部分红外光。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在800nm至960nm,所述部分红外光的波长为850nm或940nm。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流体包括第一流体、第二流体和第三流体,所述第一流体截止或吸收近红外光,所述第二流体仅允许通过所述近红外光,所述第三流体仅允许通过部分红外光。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滤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在800nm至960nm,所述部分红外光的波长为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