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包括步骤:加载背钻设计文件;获取背钻设计文件中的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判断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上是否存在通孔且通孔的坐标是否与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响应于存在通孔且通孔的坐标与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根据背钻设计文件中的电气层集合以及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判断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是否正确;响应于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不正确,对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案可以自动对PCB板上所有背钻光绘层上的所有标识点逐个进行检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Inspection method, system, equipment and medium of back dril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系统、设备以及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件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系统、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通常情况下,一些高速信号互连的协议都会对链路中的以上可能影响到信号完整性的要素做出要求,来让无源链路可以达到相应的速率要求。其中,针对过孔的优化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过孔背钻又是提升信号完整性最为有效也最为直接的方法,因此在现在的高速PCB板上如交换机、服务器上高速信号的背钻已经成为了必选项。由于背钻就是在原有钻孔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钻孔”,所以,与通孔的设计一样,板厂在背钻的时候,需要PCB设计人员提供背钻的钻孔图,即背钻光绘层,上面包含有背钻设置信息即背钻起始层和到达层以及背钻标识点。如何确认哪些信号网络、哪些过孔需要背钻并生成相应的、合规的钻孔图,就成为了PCB设计平台及PCB设计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完成背钻设置后,为避免出现漏设置或者背钻设置错误等失误导致设计失败,设计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几倍于设置时的工作人力及时间用于对生成的背钻光绘层进行检查,设计者需要手动对背钻的每一条高速线路上的每一个过孔进行反复的检查,检查项包括但不限于背钻起始层和终止层、保留stub长度等属性,所以如果有1000条网络需要背钻,每条网络上至少有两次换层通孔,设计者至少有1000*2*3=6000个检查项需要注意,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即使是熟练的工程师也至少要花上数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检查,并且重复巨大的工作量会影响检查人员的注意力和检查的质量,而这样一个失误就会导致产品的失败与反复。因此如何便捷的对背钻进行检查或者使用机器代替人类自动化的完成检查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出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加载背钻设计文件;获取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上是否存在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是否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响应于存在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根据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电气层集合以及满足预设条件的所述电气层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是否正确;响应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不正确,对所述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进一步包括:判断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是否存在背钻光绘层;响应于存在所述背钻光绘层,获取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响应于不存在所述背钻光绘层,返回该背钻设计文件还未进行背钻设计的提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响应于不存在所述通孔和/或所述通孔的坐标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不一致,对所述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进一步包括:获取所有与所述通孔存在电气连接关系的部件;判断所述部件的属性;响应于所述部件的属性为path,获取所述部件所在的电气层。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判断所述通孔是否为针脚PIN;响应于所述通孔为针脚PIN,获取所述通孔的针脚焊接方向的电气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不正确,对所述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进一步包括:利用所述电气层集合以及所述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确定所述背钻标识点理论上不可背钻的电气层;判断所述设置信息是否与理论上不可背钻的电气层相符;响应于所述设置信息与理论上不可背钻的电气层不相符,对所述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在一些实施例中,加载背钻设计文件,进一步包括:响应于接收到预设启动指令,加载背钻设计文件。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钻的检查系统,包括:加载模块,所述加载模块配置为加载背钻设计文件;第一获取模块,所述第一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第一判断模块,所述第一判断模块配置为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上是否存在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是否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第二获取模块,所述第二获取模块配置为响应于存在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第二判断模块,所述第二判断模块配置为根据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电气层集合以及满足预设条件的所述电气层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是否正确;标记模块,所述标记模块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不正确,对所述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执行如上所述的任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的步骤。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上所述的任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的步骤。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之一: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案可以自动对PCB板上所有背钻光绘层上的所有标识点逐个进行检查,设计者可以高效且正确地完成背钻的检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将几小时的工作时间变成几秒钟,同时避免了人工重复操作可能带来的大量错误,保障了产品研发的成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背钻的检查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背钻的检查方法的流程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背钻的检查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如图1所示,其可以包括步骤:S1,加载背钻设计文件;S2,获取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S3,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上是否存在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是否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S4,响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加载背钻设计文件;/n获取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n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上是否存在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是否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n响应于存在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n根据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电气层集合以及满足预设条件的所述电气层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是否正确;/n响应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不正确,对所述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钻的检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加载背钻设计文件;
获取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
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上是否存在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是否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
响应于存在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坐标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一致,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
根据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电气层集合以及满足预设条件的所述电气层判断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是否正确;
响应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不正确,对所述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的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进一步包括:
判断所述背钻设计文件中是否存在背钻光绘层;
响应于存在所述背钻光绘层,获取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以及设置信息;
响应于不存在所述背钻光绘层,返回该背钻设计文件还未进行背钻设计的提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响应于不存在所述通孔和/或所述通孔的坐标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坐标不一致,对所述背钻标识点进行标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电气层,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有与所述通孔存在电气连接关系的部件;
判断所述部件的属性;
响应于所述部件的属性为path,获取所述部件所在的电气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所述通孔是否为针脚PIN;
响应于所述通孔为针脚PIN,获取所述通孔的针脚焊接方向的电气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背钻标识点的设置信息不正确,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家雄,侯绍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