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热交换器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风机、热交换机构、第二风机以及恒温控制装置;所述第一风机可将电柜中的热量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中,所述第二风机可将电柜外的冷空气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中,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翅片板,所述翅片板呈以固定间隔反复弯曲而成的波浪形状,其具有开口相反且相互间隔的热流通道和冷流通道,所述恒温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有利于节能省电,智能温控,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
A heat exchanger with controllable tempera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
本技术属于热交换器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大型设备或机械、机房等电气柜内部由于电子元件工作发热,使电柜内部温度上升,导致核心部件如处理器死机,运行变慢,加速线材老化和起火隐患等问题,类似于电脑主机机箱发热问题。然而,电柜内部要隔绝空气中的灰尘、水分、油气等环境因素,不能用风机直接进行循环。目前,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为,采用热交换器,其原理是:热交换器内部冷凝器中间用隔板做隔离,分为电柜侧和外部空气侧两块区域,热交换内部风机吸入电柜内部的热空气,热交换外部风机吸入外部冷空气,热空气和冷空气各自通过热交换器内置翅片(铝箔)传热给铜管,铜管内部氟利昂在气态下冷热交换达到交换的效果。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中的热交换器持续工作,不会根据电子设备中的温度来控制热交换器的工作状态,从而浪费用电,缩短了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风机、热交换机构、第二风机以及恒温控制装置;所述第一风机可将电柜中的热量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中,所述第二风机可将电柜外的冷空气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中,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翅片板,所述翅片板呈以固定间隔反复弯曲而成的波浪形状,其具有开口相反且相互间隔的热流通道和冷流通道,所述恒温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进一步的,所述翅片板为铝质材料。进一步的,所述翅片板包括位于波形顶部的顶部壁、位于波形底部的底部壁以及连接所述顶部壁和底部壁的脚部,所述顶部壁与所述脚部形成所述冷流通道,所述底部壁与所述脚部行程所述热流通道。进一步的,所述冷流通道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热流通道的一端设有挡板,且远离所述冷流通道设有挡板的一端。进一步的,所述脚部与相邻的脚部的高度相同。进一步的,所述恒温控制装置包括单片机控制器、温度采集电路、信号放大调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以及与单片机控制器分别相连的LED显示模块、功能按键输入模块,其中,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所述信号放大调理电路以及所述模/数转换电路依次连接并由所述模/数转换电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所述单片机控制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按键模块包括设置键、开关机/确认键、上调温度键、下调温度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装置中配置了恒温控制装置,通过设置一个设定温度,电柜中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热交换器启动,从而可以将电柜中的热流和冷空气进行热交换,电柜中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热交换器关闭,有利于节能省电,智能温控,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装置恒温控制装置原理图;图3为热交换机构中翅片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热交换机构中翅片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风机;2、热交换机构;21、热流通道;22、冷流通道;23、顶部壁;24、底部壁;25、脚部;26、挡板;3、第二风机;4、恒温控制装置;41、单片机控制器;42、温度采集电路;43、信号放大调理电路;44、模/数转换电路;45、LED显示模块;46、功能按键输入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最优实施方式。如图1至4所示,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风机1、热交换机构2、第二风机3以及恒温控制装置4;所述第一风机1可将电柜中的热量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2中,所述第二风机3可将电柜外的冷空气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2中,在热交换机构2中可以形成热交换,来加快电柜中的传热速度,从而使电柜迅速降温。所述热交换机构2包括翅片板,所述翅片板为铝质材料,其厚度为3毫米,所述翅片板呈以固定间隔反复弯曲而成的波浪形状,其具有开口相反且相互间隔的热流通道21和冷流通道22,所述恒温控制装置4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3。本技术中,所述翅片板包括位于波形顶部的顶部壁23、位于波形底部的底部壁24以及连接所述顶部壁23和底部壁24的脚部25,所述顶部壁23与所述脚部25形成所述冷流通道22,所述底部壁24与所述脚部25行程所述热流通道21。所述脚部25与相邻的脚部25的高度相同,所述冷流通道22的一端设有挡板26,所述热流通道21的一端设有挡板,且远离所述冷流通道22设有挡板26的一端。冷空气和热流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别进入冷流通道22和热流通道21,从而可以充分的进行热交换。本技术中,所述恒温控制装置4包括单片机控制器41、温度采集电路42、信号放大调理电路43、模/数转换电路44以及与单片机控制器41分别相连的LED显示模块45、功能按键输入模块46,其中,所述温度采集电路42、所述信号放大调理电路43以及所述模/数转换电路44依次连接并由所述模/数转换电路44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41,所述单片机控制器41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3。所述功能按键模块包括设置键、开关机/确认键、上调温度键、下调温度键。单片机采用的型号为STC12C2051,温度采集电路42选用PT100温度传感器,模/数转换电路44选用A/D转换器DAC900U。本技术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功能键输入模块46设置好本装置的温度参数,其具体操作步骤为一般常规性步骤。温度采集电路42中的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电柜中的温度信号,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信号放大调理电路43将信号放大,将放大的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电路44,从而装换成数字信号,当电柜中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表明需要对电柜进行降温,从而单片机控制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机、热交换机构、第二风机以及恒温控制装置;所述第一风机可将电柜中的热量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中,所述第二风机可将电柜外的冷空气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中,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翅片板,所述翅片板呈以固定间隔反复弯曲而成的波浪形状,其具有开口相反且相互间隔的热流通道和冷流通道,所述恒温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机、热交换机构、第二风机以及恒温控制装置;所述第一风机可将电柜中的热量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中,所述第二风机可将电柜外的冷空气从管道中引入到所述热交换机构中,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翅片板,所述翅片板呈以固定间隔反复弯曲而成的波浪形状,其具有开口相反且相互间隔的热流通道和冷流通道,所述恒温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板为铝质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板包括位于波形顶部的顶部壁、位于波形底部的底部壁以及连接所述顶部壁和底部壁的脚部,所述顶部壁与所述脚部形成所述冷流通道,所述底部壁与所述脚部行程所述热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国一,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菱基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