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5024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载雷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T/R组件、延时组件、波控电路、功分器和电源模块,壳体开口的侧壁开设有转槽,且转槽内设有固定轴,固定轴的两端均与转槽的两侧壁固定连接,且固定轴活动套设有盖板,盖板远离固定轴一侧的下方设有转杆,且转杆的两端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固定块,其中一个固定块的侧壁与盖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无人机飞行时对壳体的开口打开,从而能够快速对壳体内部的组件进行散热,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且能够在无人机停止飞行时,对壳体进行闭合,对壳体内的组件起到保护的效果。

A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of the array system of the UAV S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载雷达
,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缩略词为SAR)是一种主动式的对地观测系统,采用脉冲测距技术,通过真实的天线,相对于目标运动,以“合成”的方式获得其方位的分辨力,可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探测。目前,雷达阵面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热量,而现有技术中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外界的风不易于进入至合成孔径雷达内,从而影响其散热效果,进而降低了合成孔径雷达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外界的风不易于进入至合成孔径雷达内,从而影响其散热效果,进而降低了合成孔径雷达使用寿命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T/R组件、延时组件、波控电路、功分器和电源模块,所述壳体开口的侧壁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T/R组件(2)、延时组件(3)、波控电路(4)、功分器(5)和电源模块(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开口的侧壁开设有转槽,且转槽内设有固定轴(7),所述固定轴(7)的两端均与转槽的两侧壁固定连接,且固定轴(7)活动套设有盖板(8),所述盖板(8)远离固定轴(7)一侧的下方设有转杆(9),且转杆(9)的两端均通过转轴(10)转动连接有固定块(11),其中一个所述固定块(11)的侧壁与盖板(8)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杆(9)的下方设有L型杆(12),且L型杆(12)的水平部的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T/R组件(2)、延时组件(3)、波控电路(4)、功分器(5)和电源模块(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开口的侧壁开设有转槽,且转槽内设有固定轴(7),所述固定轴(7)的两端均与转槽的两侧壁固定连接,且固定轴(7)活动套设有盖板(8),所述盖板(8)远离固定轴(7)一侧的下方设有转杆(9),且转杆(9)的两端均通过转轴(10)转动连接有固定块(11),其中一个所述固定块(11)的侧壁与盖板(8)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杆(9)的下方设有L型杆(12),且L型杆(12)的水平部的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设置,所述L型杆(12)内设有螺纹杆(13),且螺纹杆(13)的两端均通过旋转套分别与L型杆(12)的竖直部和壳体(1)的内壁转动连接设置,另一个所述固定块(11)与螺纹杆(13)螺纹连接,且固定块(11)的侧壁与L型杆(12)水平部的侧壁相接触设置,所述螺纹杆(13)的一端贯穿壳体(1)的内壁并向外延伸设置,所述盖板(8)靠近固定轴(7)一侧的侧壁开设有通风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阵面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昕剑张桂英江乐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源自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