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74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该基座具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壁和外壁,内壁围成有用于补气的中央腔体,内壁与外壁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以及覆盖在基座之上的连接体、第一、二火盖,该连接体构成有第一补气通道和第二补气通道,并且第一、二火盖对应于第一补气通道和第二补气通道具有能产生气体紊流的传火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燃烧器为内、外环一体燃烧器,其加热锅底的均匀性较好,而第一火盖上设有向第二火盖传火的第一传火孔和第二传火孔,第二火盖上设有向第一火盖传火的第三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能形成气体涡流,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向第二火盖传火。

A kind of burner for gas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技术介绍
目前,燃气灶的火盖通常包括有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其对锅体的加热方式基本都是外部环形火焰和内部环形火焰相结合的方式,外部环形火焰相对内部环形火焰距离锅底中心的间隔较远,外部环形火焰向外喷射,不能集中加热锅的底部,并且燃烧形成的烟气在锅底停留时间不够,造成效率低下,浪费资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专利申请号为CN201310295581.1(授权公告号为CN103438453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内喷式燃烧器》其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其包括基座、引射管、连接环、炉头、烟气罩,引射管与基座固连,基座自下而上设置有连接环、炉头和烟气罩,炉头内壁具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多个火孔,该火孔的火焰向内喷射,可使火焰集中加热锅底,提高热效率,但此种燃烧器的炉头内壁的火孔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往往不足,当前混气室一体式固定的结构不利于灶具的清洁,尤其是混气室内部和腰形孔内部,用户对混气室不易清洁的投诉也越来越多,还易出现加热锅底不均匀的现象。另一方面采用外部环形火焰和内部环形火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方式如一专利号为ZL201320675581.X(授权公告号为CN203608555U)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火盖及燃气燃烧器》其公开了一种包括有顶圆环盖板、内环壁板和外环壁板,顶圆环盖板上有若干个由下表面向上表面凸的下开口的凸腔,凸腔呈圆形均匀分布,相邻二个凸腔之间有间隙,所述凸腔位于顶圆环盖板径向内侧方向的侧面为渐开线形曲面,所述相邻二个凸起之间有内环壁板上有下燃烧火孔组,渐开线形曲面上有上燃烧火孔组,虽然采用这样结构,不仅可以从轴向导入二次空气,而且从相邻二个凸腔之间的水平方向导入二次空气,二次空气充足,燃气燃烧充分,一方面此燃烧器仍然不能解决轴向导入二次空气时上燃烧火孔组和下燃烧火孔组之间合理的二次空气配比,另一方面此燃烧器的侧向引火槽由相邻二个凸腔之间的水平方向导入的二次空气进行补充,这部分二次空气会因渐开线形曲面上的上燃烧火孔组所形成的螺旋火,继而产生的卷吸作用而卷吸走,从而下燃烧火孔以及侧向引火槽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仍然不足,而此外火盖的侧向引火槽自下燃烧火孔组向上燃烧火孔组传火,此种传火方式会因二次空气的补充量不足而产生传火阻断的现象产生,为此需要对此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确保传火顺畅、以提高传火成功率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尤其适用于侧向传火。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给予二次空气合理分配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该基座具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围成有用于补气的中央腔体,所述内壁与外壁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火盖,位于所述基座之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连接体,设置在基座与火盖之间,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与所述中央腔体相对齐的中央孔,该中央孔的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内壁;所述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外壁,并且所述外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外壁,并至少与所述的开环内壁形成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的开环状燃气通道,该开环状燃气通道与所述外周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相连通的补气通道,所述的火盖即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开环状燃气通道之上,并且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有混气室,所述火盖的内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内火孔;所述火盖的外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外火孔;并且,火盖在对应所述第一间隔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开设有传火孔和╱或传火槽。优选地,为了于传火孔和╱或传火槽处形成旋火,所述开环状燃气通道相对于第一间隔的位置还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共同将所述开环状燃气通道分隔成相对设置的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相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所述第二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相连通的第二补气通道;而所述火盖包括有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第一燃气通道之上的第一火盖和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第二燃气通道之上的第二火盖,所述混气室则包括第一火盖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的第一混气室以及第二火盖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有第二混气室;其中,所述传火孔包括:第一传火孔,设置于所述第一火盖邻近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并连通所述第一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一混气室;第二传火孔,设置于所述第一火盖邻近所述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并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一混气室;第三传火孔,与所述第一传火孔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火盖邻近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三侧壁,并连通所述第一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混气室;第四传火孔,与所述第二传火孔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火盖邻近所述第二间隔的第四侧壁,并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混气室;第一传火孔和/或第二传火孔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并且,第三传火孔和/或第四传火孔高于所述第一传火孔和/或第二传火孔设置,并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其中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之间高低错位设置并且第一传火孔自内向外斜向下出气,第三传火孔自外向内斜向上出气,顺时针旋转,形成气体涡流,从而提高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之间的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向第二火盖传火,同样地,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之间高低错位设置并且第二传火孔自内向外斜向下出气,第四传火孔自外向内斜向上出气,顺时针旋转,形成气体涡流,从而提高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之间的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向第二火盖传火。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燃气通道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一内环壁和C形第一外环壁,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连接;所述第二燃气通道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二内环壁和C形第二外环壁,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七侧壁和第八侧壁连接,所述第五侧壁与第七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六侧壁与第八侧壁相对设置。该燃烧器为内、外环一体燃烧器,并左右对称,其加热锅底的均匀性较好,当然为了便于用户控制中心火和外周火,可以为内外环分别具有独立的燃气通道。为了能给予二次空气合理分配,所述中央腔体内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能将所述中央腔体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以及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侧向传火处的传火易二次空气的补充给不足,易造成传火阻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中分隔件可将中央腔体内的二次空气分隔成用于传火的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同时还可以补给给内、外环一体燃烧器中内壁区域充足的二次空气。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呈T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部和竖向部,所述水平部的两端至少局部沿所述第一补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竖向部位于所述中央腔体的中央,并与所述中央腔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混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n基座(1),该基座(1)具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壁(11)和外壁(12),所述内壁(11)围成有用于补气的中央腔体(111),所述内壁(11)与外壁(12)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112);/n火盖,位于所述基座(1)之上;/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n连接体(2),设置在基座(1)与火盖之间,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对齐的中央孔(21),该中央孔(21)的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内壁;/n所述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外壁(12),并且所述外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外壁,并至少与所述的开环内壁形成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的开环状燃气通道,该开环状燃气通道与所述外周腔体(112)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补气通道,所述的火盖即设置在所述连接体(2)的开环状燃气通道之上,并且与所述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混气室,所述火盖的内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内火孔;所述火盖的外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外火孔;并且,火盖在对应所述第一间隔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开设有传火孔和╱或传火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1),该基座(1)具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壁(11)和外壁(12),所述内壁(11)围成有用于补气的中央腔体(111),所述内壁(11)与外壁(12)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112);
火盖,位于所述基座(1)之上;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连接体(2),设置在基座(1)与火盖之间,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对齐的中央孔(21),该中央孔(21)的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内壁;
所述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外壁(12),并且所述外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外壁,并至少与所述的开环内壁形成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的开环状燃气通道,该开环状燃气通道与所述外周腔体(112)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补气通道,所述的火盖即设置在所述连接体(2)的开环状燃气通道之上,并且与所述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混气室,所述火盖的内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内火孔;所述火盖的外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外火孔;并且,火盖在对应所述第一间隔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开设有传火孔和╱或传火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环状燃气通道相对于第一间隔的位置还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共同将所述开环状燃气通道分隔成相对设置的第一燃气通道(22)和第二燃气通道(23),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24),所述第二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第二补气通道(25);而所述火盖包括有设置在所述连接体(2)的第一燃气通道(22)之上的第一火盖(3)和设置在所述连接体(2)的第二燃气通道(23)之上的第二火盖(4),所述混气室则包括第一火盖(3)与所述连接体(2)之间形成的第一混气室(31)以及第二火盖(4)与所述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第二混气室(41);其中,所述传火孔包括:
第一传火孔(321),设置于所述第一火盖(3)邻近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32),并连通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与所述第一混气室(31);
第二传火孔(331),设置于所述第一火盖(3)邻近所述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33),并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与所述第一混气室(31);
第三传火孔(421),与所述第一传火孔(321)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火盖(4)邻近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三侧壁(42),并连通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与所述第二混气室(41);
第四传火孔(431),与所述第二传火孔(331)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火盖(4)邻近所述第二间隔的第四侧壁(43),并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与所述第二混气室(41);
第一传火孔(321)和/或第二传火孔(331)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并且,
第三传火孔(421)和/或第四传火孔(431)高于所述第一传火孔(321)和/或第二传火孔(331)设置,并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2)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一内环壁(221)和C形第一外环壁(222),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五侧壁(223)和第六侧壁(224)连接;所述第二燃气通道(23)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二内环壁(231)和C形第二外环壁(232),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七侧壁(233)和第八侧壁(224)连接,所述第五侧壁(223)与第七侧壁(233)相对设置,所述第六侧壁(224)与第八侧壁(224)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腔体(111)内设置有分隔件(5),所述分隔件(5)能将所述中央腔体(111)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以及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5)呈T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部(51)和竖向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慧玲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