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式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160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蒸发器(2)、冷凝器(3)、室外侧风机系统(4)和室内侧风机系统(5);所述壳体(1)设有室内侧进风口(5.4)、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下出风口(5.3);所述室内侧风机系统(5)采用的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5.1);所述室内侧的气流从壳体(1)的室内侧进风口(5.4)进入并且依次流经蒸发器(3)、后向离心风叶(5.1)后从壳体(1)的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或下出风口(5.3)流出。该窗式空调器室内侧风机系统采用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从而增加送风范围和风量、能降低噪音。

A window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窗式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讲是一种窗式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窗式空调器,其室内侧通常采用的是前向离心风机系统,室内侧的出风口一般设置在机器顶部或者右侧,采用这种前向离心风机系统,送风范围有限,另外由于结构空间限制,风道需要增加90°的转弯才能朝前吹出,这会引起风阻增大,风量降低同时转弯处气流紊乱容易引起噪音加大,从而也使送风范围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室内侧风机系统采用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从而增加送风范围和风量、能降低噪音的窗式空调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蒸发器、冷凝器、室外侧风机系统和室内侧风机系统;所述壳体设有室内侧进风口、室内侧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风机系统采用的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所述室内侧的气流从壳体的室内侧进风口进入并且依次流经蒸发器、后向离心风叶后从壳体的室内侧的上出风口和/或下出风口流出。所述室外侧风机系统采用的风叶为混流风叶,所述混流风叶外设有混流风叶蜗壳,所述混流风叶蜗壳设有左出风口和/或右出风口;室外侧的气流从室外侧依次流经冷凝器、混流风叶、混流风叶蜗壳后从壳体的室外侧的左出风口和/或右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设有室内侧正面进风口,所述室内侧正面进风口设置在室内侧壳体的正面,所述室内侧正面进风口位于室内侧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中间。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设有室内侧左侧进风口和右侧进风口。所述室外侧风机系统采用的风叶为轴流风叶,室外侧的风从室外侧依次流经轴流风叶、冷凝器后,从壳体室外侧的后出风口流出。所述混流风叶的直径和高度的比值在3.0~6.0范围内。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相对现有技术窗式空调器室内侧采用前向离心风叶,送风范围只能局限在机器的顶部或侧面,采用本技术后向离心风叶,能实现机器上下同时出风,送风范围更广。2、现有技术窗式空调器室内侧采用前向离心风叶,风道蜗壳需增加90°的转弯才能朝前吹出,会引起风阻加大,风量降低,且转弯处气流紊乱容易引起噪音加大,采用本技术后向离心风叶,无需蜗壳,风阻降低,风量加大,出风更加顺畅同时可以降低噪音。3、采用本技术后向离心风叶,不需要蜗壳,风机系统成本降低。作为改进,所述室外侧风机系统采用的风叶为混流风叶,所述混流风叶的直径和高度的比值在3.0~6.0范围内,所述混流风叶外设有混流风叶蜗壳,所述混流风叶蜗壳设有左出风口和/或右出风口;室外侧的气流从室外侧依次流经冷凝器、混流风叶、混流风叶蜗壳后从壳体的室外侧的左出风口和/或右出风口流出,从而使空调在同风量下噪声更低,而且室外侧不需要在壳体顶部和侧面开设进风口,进而可以避免压缩机噪音从顶部和侧面辐射到室外,降低室外侧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1的外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1的隐藏部分壳体后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1的隐藏部分壳体后结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2的隐藏部分壳体后结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2的隐藏部分壳体后结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3的隐藏部分壳体后结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中所示:1、壳体,2、蒸发器,3、冷凝器,4、室外侧风机系统,4.1、混流风叶,4.2、混流风叶蜗壳,4.3、左出风口,4.4、右出风口,4.5、轴流风叶,4.6、后出风口5、室内侧风机系统,5.1、后向离心风叶,5.2、上出风口,5.3、下出风口,6、电机,7、制冷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蒸发器2、冷凝器3、室外侧风机系统4、室内侧风机系统5、电机6和制冷系统7,所述的室内侧风机系统5采用的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5.1,室内侧的风从室内侧依次流经蒸发器3、后向离心风叶5.1后,从壳体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下出风口5.3流出。室外侧风机系统4采用的风叶为混流风叶4.1,混流风叶蜗壳4.2包含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室外侧的气流从室外侧依次流经冷凝器3、混流风叶4.1、混流风叶蜗壳4.2后,从壳体室外侧的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流出。壳体室内侧的进风口设置在室内侧壳体正面和侧面,室内侧正面进风口5.4位于室内侧上出风口5.2和下出风口5.3中间,室内侧左侧进风口5.5和右侧进风口5.6分别位于室内侧壳体的左右两侧。实施例2如图4-5所示,本技术的另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蒸发器(2)、冷凝器(3)、室外侧风机系统(4)、室内侧风机系统(5)、电机(6)和制冷系统(7),其特征在于:室外侧风机系统(4)采用的风叶为轴流风叶(4.5),室外侧的风从室外侧依次流经轴流风叶(4.5)、冷凝器(3)后,从壳体室外侧的后出风口(4.6)流出。室内侧风机系统(5)采用的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5.1),室内侧的风从室内侧依次流经蒸发器(3)、后向离心风叶(5.1)后,从壳体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或下出风口(5.3)流出。实施例3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再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蒸发器2、冷凝器3、室外侧风机系统4、室内侧风机系统5、电机6和制冷系统7,所述的室内侧风机系统5采用的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5.1,室内侧的风从室内侧依次流经蒸发器3、后向离心风叶5.1后,从壳体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下出风口5.3流出。室外侧风机系统4采用的风叶为混流风叶4.1,混流风叶蜗壳4.2包含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室外侧的气流从室外侧依次流经冷凝器3、混流风叶4.1、混流风叶蜗壳4.2后,从壳体室外侧的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流出。壳体室内侧的进风口设置在室内侧壳体正面和侧面,室内侧正面进风口5.4位于室内侧上出风口5.2和下出风口5.3中间,侧面没有左右进风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蒸发器(2)、冷凝器(3)、室外侧风机系统(4)和室内侧风机系统(5);所述壳体(1)设有室内侧进风口(5.4)、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下出风口(5.3);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风机系统(5)采用的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5.1);所述室内侧的气流从壳体(1)的室内侧进风口(5.4)进入并且依次流经蒸发器(3)、后向离心风叶(5.1)后从壳体(1)的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或下出风口(5.3)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蒸发器(2)、冷凝器(3)、室外侧风机系统(4)和室内侧风机系统(5);所述壳体(1)设有室内侧进风口(5.4)、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下出风口(5.3);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风机系统(5)采用的风叶为后向离心风叶(5.1);所述室内侧的气流从壳体(1)的室内侧进风口(5.4)进入并且依次流经蒸发器(3)、后向离心风叶(5.1)后从壳体(1)的室内侧的上出风口(5.2)和/或下出风口(5.3)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风机系统(4)采用的风叶为混流风叶(4.1),所述混流风叶(4.1)外设有混流风叶蜗壳(4.2),所述混流风叶蜗壳(4.2)设有左出风口(4.3)和/或右出风口(4.4);室外侧的气流从室外侧依次流经冷凝器(3)、混流风叶(4.1)、混流风叶蜗壳(4.2)后从壳体(1)的室外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剑陈华康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鹿鸣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