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118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底壳(10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43),散热风机(600)的外周围设有第一筋位(700),且第一筋位(700)位于散热风机(600)和进风口之间,第一筋位(700)和底壳(100)底壁之间形成风扇入风口(15);至少部分第一筋位(700)设置在面板(300)和/或上盖(200)上,靠近面板(300)和/或上盖(200)的第一筋位(700)的端部设有防风筋(800),防风筋(800)用于防止冷风从第一筋位(700)的端部流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解决了现有的电磁炉中筋位配合连接位置处的间隙导致冷却风流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炉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磁炉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厨房必备器具。电磁炉在工作时,利用高频交流电通过线圈盘以使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底部产生涡流,从而对电磁炉上设置的锅具进行加热。电磁炉一般包括底壳、上盖和面板,底壳内设置有线圈盘、风机组件以及电路板等器件,风机组件用于对线圈盘以及电路板等器件进行散热。现有技术中,底壳上设置有进风口,散热风机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挡风和引风的筋位,筋位设置在上盖上,以起到将进风口处的空气聚拢至散热风机处的效果。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筋位设置在上盖上时,需要与底壳上的其它结构配合连接,此时,配合连接位置处的间隙会导致冷却风流失,从而降低冷却风的进风量,降低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解决了现有的电磁炉中筋位配合连接位置处的间隙导致冷却风流失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方的上盖、设置在所述上盖顶面的面板,所述底壳、所述上盖和所述面板共同围合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显示板、电源板、线圈盘及散热风机,所述底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风机的外周围设有第一筋位,且所述第一筋位位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一筋位和所述底壳底壁之间形成风扇入风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筋位设置在所述面板和/或所述上盖上,靠近所述面板和/或所述上盖的所述第一筋位的端部设有防风筋,所述防风筋用于防止冷风从所述第一筋位的端部流失。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散热风机外围的第一筋位的端部设置防风筋,可防止冷风流失,从而可提高进风效率。防风筋除了具有防止冷风流失的作用外,还具有加强第一筋位的结构强度,以及限制第一筋位的装配位置的作用。同时,通过将散热风机外围的第一筋位部分设置在面板和/或上盖上,相比于将筋位全部设置在底壳或者全部设置在上盖上来说,有利于上盖和底壳的开模,有利于筋位的成型。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筋位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壳上的第一筋段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和/或面板上的第二筋段;所述第一筋段和所述第二筋段的交界位置处设置有所述防风筋。第一筋位包括设置在底壳上的第一筋段和设置在上盖上的第二筋段,相比于将第一筋位全部设置在底壳或者上盖上,方便开模和装配。其中,所述防风筋设置在所述底壳和/或所述上盖上。防风筋设置在底壳和/或上盖上,均可起到防止冷风流失的作用。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筋位为设置在所述上盖或所述面板上的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壳底壁之间形成风扇入风口,靠近所述顶板的端部设有防风筋。此时,防风筋可防止冷风从第一筋位的端部流失。所述底壳上设有连接板,所述第一筋位与所述连接板配合,所述防风筋和所述连接板的交界位置设有防风筋,所述防风筋设置在所述底壳和/或所述上盖上。此时,防风筋可防止冷风从第一筋位和连接板的配合位置处流失。可选地,所述防风筋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防风筋用于和所述第二筋段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筋段的装配位置。此时,防风筋具有限位作用。进一步地,所述防风筋和所述第一筋段连接。此时,防风筋具有加强第一筋段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可选地,所述防风筋设置在所述上盖和/或面板上,所述防风筋用于和所述第一筋段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筋段的装配位置。此时,防风筋具有限位作用。进一步地,所述防风筋和所述第二筋段连接。此时,防风筋具有加强第二筋段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底壳上还设置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连接在所述第一筋段的靠近所述第二筋段的一端,所述支撑筋和所述第一筋段为一体成型。支撑筋起到加强第一筋位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可选地,所述第二筋段和所述上盖为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二筋段和所述上盖和/或所述面板为分体成型,所述第二筋段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盖和/或所述面板上。这样设置以保证第一筋位的结构强度。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筋段位于所述第一筋段的外侧或内侧;和/或,所述第二筋段与所述第一筋段至少部分重叠。这样设计可尽量减少气流从设置在上盖和/或面板上的第一筋位与设置在底壳上的第一筋位的交界处逸出。其中,所述第二筋段和所述第一筋段均为圆弧形,所述第二筋段对应的圆心角为60°-90°,所述第一筋段对应的圆心角为60°-90°,所述第二筋段和所述第一筋段的距离不大于2mm,所述第二筋段和所述第一筋段的重叠部分的长度不小于4mm。这样设计,可保证设置第一筋段和第二筋段具有较佳的配合效果。可选地,所述防风筋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连接在所述第一筋段的远离所述散热风机的外侧壁上,且平行于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第二边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筋段的远离所述散热风机的一侧。设置第一边和第二边,形成具有拐角的结构,可起到较佳的限位、加强结构强度以及防止冷风流失的作用。具体地,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一筋段的靠近所述第二筋段的端部的距离介于10mm-15mm之间,所述第二边和所述第二筋段的距离不大于2mm,所述第一边的长度介于2mm-4mm之间,所述第二边的长度介于6mm-10mm之间。这样设计,可保证设置在上盖上的第一筋位的结构合理。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筋段和所述第一筋段对接配合,所述第二筋段和所述第一筋段的交界处形成配合缝隙,所述配合缝隙的宽度不大于2mm。第二筋段的高度设计,可提高风扇入风口的进风效率。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和/或,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底壳的侧壁上。本实施例中,侧进风结构和第一筋位起到的引风作用可提高进风效率,适用于成本更低的轴流风机。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电磁炉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置腔分为进风区和出风区,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区,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区,所述进风区和所述出风区通过所述风扇入风口连通。隔板可将电磁炉分为进风区和出风区,可确保冷却风从进风口进入进风区,在出风区为发热元件降温并经出风口排出,可有效防止气流回流,以降低损耗,提高散热效率。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进风区包括显示板安装腔,所述显示板固定在所述显示板安装腔内,所述电源板、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出风区,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显示板安装腔内;或者,所述进风区包括显示板安装腔和储风腔,所述显示板固定在所述显示板安装腔内,所述电源板、线圈盘及散热风机位于所述出风区,所述显示板安装腔和所述储风腔之间具有连通通道,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显示板安装腔和/或所述储风腔内。进风口设置在显示板安装腔内,有利于冷却风对显示板进行散热。设置显示板安装腔和储风腔,并使两者连通,一方面增大了进入容置腔内的冷风量,另一方面可避免冷却风在进入出风区之前发生涡流或倒流现象,避免冷却风发生损耗,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0)、设置在所述底壳(100)上方的上盖(200)、设置在所述上盖(200)顶面的面板(300),所述底壳(100)、所述上盖(200)和所述面板(300)共同围合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显示板(41)、电源板(42)、线圈盘(500)及散热风机(600),其特征在于,/n所述底壳(10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43),散热风机(600)的外周围设有第一筋位(700),且所述第一筋位(700)位于所述散热风机(600)和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一筋位(700)和所述底壳(100)底壁之间形成风扇入风口(15);/n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筋位(700)设置在所述面板(300)和/或所述上盖(200)上,靠近所述面板(300)和/或所述上盖(200)的所述第一筋位(700)的端部设有防风筋(800),所述防风筋(800)用于防止冷风从所述第一筋位(700)的端部流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0)、设置在所述底壳(100)上方的上盖(200)、设置在所述上盖(200)顶面的面板(300),所述底壳(100)、所述上盖(200)和所述面板(300)共同围合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显示板(41)、电源板(42)、线圈盘(500)及散热风机(6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壳(10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43),散热风机(600)的外周围设有第一筋位(700),且所述第一筋位(700)位于所述散热风机(600)和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一筋位(700)和所述底壳(100)底壁之间形成风扇入风口(15);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筋位(700)设置在所述面板(300)和/或所述上盖(200)上,靠近所述面板(300)和/或所述上盖(200)的所述第一筋位(700)的端部设有防风筋(800),所述防风筋(800)用于防止冷风从所述第一筋位(700)的端部流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位(700)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壳(100)上的第一筋段(71)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200)和/或面板(300)上的第二筋段(72);所述第一筋段(71)和所述第二筋段(72)的交界位置处设置有所述防风筋(8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筋(800)设置在所述底壳(100)和/或所述上盖(20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位(700)为设置在所述上盖(200)或所述面板(300)上的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壳(100)底壁之间形成风扇入风口(15),靠近所述顶板的端部设有防风筋(8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0)上设有连接板,所述第一筋位(700)与所述连接板配合,所述第一筋位(700)和所述连接板的交界位置设有防风筋(800),所述防风筋(800)设置在所述底壳(100)和/或所述上盖(200)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筋(800)设置在所述底壳(100)上,所述防风筋(800)用于和所述第二筋段(72)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筋段(72)的装配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筋(800)和所述第一筋段(7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筋(800)设置在所述上盖(200)和/或面板(300)上,所述防风筋(800)用于和所述第一筋段(71)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筋段(72)的装配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筋(800)和所述第二筋段(7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0)上还设置有支撑筋(161),所述支撑筋(161)连接在所述第一筋段(71)的靠近所述第二筋段(72)的一端,所述支撑筋(161)和所述第一筋段(71)为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