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3643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阀门,包括主体,主体内部设置有第一直线通道、第二直线通道及第三直线通道,第一直线通道贯通主体,以在主体上形成进水口及进油口,第二直线通道贯通主体,以在主体上形成压强检测口及排空口,第三直线通道的第一端在主体上形成一个开口,第一直线通道与第二直线通道不交叉,第一直线通道和第二直线通道通过第三直线通道连通,第一直线通道被第三直线通道分割成进水段及进油段,第二直线通道被第三直线通道分割成压强检测段和排空段,该阀门的使用可简化整体实验装置的组装过程,减少不锈钢管的使用以及连接点数量,进而降低了泄漏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可降低注入流体体积的测量误差,进而提高实验精度。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阀门
本技术涉及岩心驱替实验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阀门。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进行岩心驱替实验时,中间容器与岩心夹持器之间多使用六楔六通阀控制管线开关及驱替管路的切换。这种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点:六楔六通阀本身结构相对复杂,不宜加工,制作成本高,同时其重量和体积较大,且固定在箱体上,使得实验装置的组装过程不灵活;所用不锈钢管较多,管件连接点较多,增加了实验装置组装工作量,同时增加了流体泄漏的概率;流体进入岩心前的流通路径相对复杂,尤其是不同流体共用流通路径相对复杂且路径相对较长,当后一种流体进入管线并驱替残留在共用流通路径中的前一种流体进入岩心的过程中,在共用流通路径中易发生封堵前一种流体的现象(六楔六通阀内共用流通路径为环形,当注入流体时,入口和出口之间有两条流通路径,当一条路径导通后,另一条路径内流体易被封堵),因而难以测量前一种流体在共用流通路径中的残留情况,进而难以准确计算实际注入岩心中各种流体的体积;六楔六通阀和岩心夹持器之间管路的排空为断开方式,排空后需要重新连接,增加了组装过程的复杂性,同时排空效果不好,排空后的重新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阀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体(10),所述主体(10)内部设置有第一直线通道(11)、第二直线通道(12)及第三直线通道(13),所述第一直线通道(11)贯通所述主体(10),以在所述主体(10)上形成进水口(14)及进油口(15),所述第二直线通道(12)贯通所述主体(10),以在所述主体(10)上形成压强检测口(16)及排空口(17),所述第三直线通道(13)的第一端在所述主体(10)上形成一个开口(18),所述第一直线通道(11)与所述第二直线通道(12)不交叉,所述第一直线通道(11)和所述第二直线通道(12)通过所述第三直线通道(13)连通,所述第一直线通道(11)被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阀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10),所述主体(10)内部设置有第一直线通道(11)、第二直线通道(12)及第三直线通道(13),所述第一直线通道(11)贯通所述主体(10),以在所述主体(10)上形成进水口(14)及进油口(15),所述第二直线通道(12)贯通所述主体(10),以在所述主体(10)上形成压强检测口(16)及排空口(17),所述第三直线通道(13)的第一端在所述主体(10)上形成一个开口(18),所述第一直线通道(11)与所述第二直线通道(12)不交叉,所述第一直线通道(11)和所述第二直线通道(12)通过所述第三直线通道(13)连通,所述第一直线通道(11)被所述第三直线通道(13)分割成进水段及进油段,所述第二直线通道(12)被所述第三直线通道(13)分割成压强检测段和排空段,所述进油口(15)与所述进油段相对应,所述压强检测口(16)与所述压强检测段相对应,所述进水段与所述进水口(14)相对应,所述排空口(17)与所述排空段相对应;
第一阀楔(21),所述第一阀楔(21)穿设在所述进水段中,以控制所述进水段的通断及流量;
第二阀楔(22),所述第二阀楔(22)穿设在所述进油段中,以控制所述进油段的通断及流量;
第三阀楔(23),所述第三阀楔(23)穿设在所述第三直线通道(13)中;
第四阀楔(24),所述第四阀楔(24)穿设在所述排空段中,以控制所述排空段的通断及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4)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寇根周波张自新林治忠周伟刘赛唐红娇安科李琼张浩杨成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