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3211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包括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侧安装有保温隔热层,所述保温隔热层内部的一侧安装有主体,所述保温隔热层内部远离主体一侧的底部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导液管,所述第一导液管与主体一侧的顶部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通过拉动板、通孔、调节仓、限位槽、套管、弹簧、销柱和插孔的相互配合,对探头更换更加的方便,节省操作人员的更换时间,且仪器内部设置有保温隔热层,避免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对主体造成破坏,提高仪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且探头截面形状为子弹头形,符合流体动力学原理,吸取孔不易堵塞,测量精度高。

An NMR downhole fluid analyz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
本技术涉及井下流体分析仪
,具体为一种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
技术介绍
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能在真实的储集层条件下现场采集地层流体数据,可与用于采样、测试和监测等用途的储集层测井仪组合使用,所测量的弛豫时间和自扩散系数与流体重要的特征如汽油比和粘度等直接关系,便于了解储集层的性能,该仪器能在井下直接测量流体,无需进行采样并搬运到地面上,从而避免了滤液(油基泥浆或合成泥浆)的污染,提高了样品的分析质量。现有的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上的探头更换较为不便,操作人员操作所耗费的时间较多,且井下极端环境极易对仪器造成破坏,进而会对核磁共振检测造成干扰,分析出的数据精确度与实际数据误差较大,且吸取时,探头上的吸取孔,易发生堵塞,对仪器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包括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的内侧安装有保温隔热层,所述保温隔热层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包括安装板(5)和防护壳(7),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7)的内侧安装有保温隔热层(4),所述保温隔热层(4)内部的一侧安装有主体(3),所述保温隔热层(4)内部远离主体(3)一侧的底部安装有水泵(8),所述水泵(8)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导液管(6),所述第一导液管(6)与主体(3)一侧的顶部相互连通,所述主体(3)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2),所述排液管(2)远离主体(3)的一端延伸出防护壳(7)的内部,所述防护壳(7)的底部安装有安装管(16),所述水泵(8)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导液管(9),所述第二导液管(9)远离水泵(8)的一端与安装管(16)相互连接,所述安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磁共振井下流体分析仪,包括安装板(5)和防护壳(7),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7)的内侧安装有保温隔热层(4),所述保温隔热层(4)内部的一侧安装有主体(3),所述保温隔热层(4)内部远离主体(3)一侧的底部安装有水泵(8),所述水泵(8)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导液管(6),所述第一导液管(6)与主体(3)一侧的顶部相互连通,所述主体(3)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2),所述排液管(2)远离主体(3)的一端延伸出防护壳(7)的内部,所述防护壳(7)的底部安装有安装管(16),所述水泵(8)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导液管(9),所述第二导液管(9)远离水泵(8)的一端与安装管(16)相互连接,所述安装管(16)的内部设置有探头(1),所述探头(1)两侧的顶部对称设置有插孔(18),所述安装管(16)的两侧对称安装有套管(15),所述套管(15)内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调节仓(12),所述调节仓(12)内侧的顶端设置有限位槽(14),所述限位槽(14)的内部设置有与其相互配合的销柱(17),所述销柱(17)的一侧延伸至安装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威刘锦轮汪建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岚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