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限行装置及停车场管理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3016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向限行装置及停车场管理系统,涉及限行机构技术领域。该单向限行装置包括顶板、底板、复位弹性件及连杆机构,顶板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为通行侧和禁行侧,底板用于安装于地面,且与顶板的通行侧转动连接,复位弹性件连接于底板,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于顶板,并与复位弹性件转动连接,顶板能够在外力的压持下转向底板,并使得复位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于底板和连杆机构之间,且在顶板上无外力压持后,能够在复位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并通过连杆机构撑起起顶板,以使禁行侧高于通行侧。该单向限行装置及停车场管理系统具有能够限制车辆单向通行的特点。

One way traffic restriction device and parking lot manage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向限行装置及停车场管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限行机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向限行装置及停车场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汽车使用量逐年增加,车辆的增多导致停车位在高峰期更是供不应求。因此,停车场管理的规范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尤为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入口实现了无人值守,但是,在无人值守的停车场中,车辆逆行的情况难以避免。有鉴于此,研发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单向限行装置及停车场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向限行装置,其具有能够限制车辆单向通行的特点。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车场管理系统,其具有能够限制车辆单向通行的特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向限行装置,包括顶板、底板、复位弹性件及连杆机构;所述顶板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为通行侧和禁行侧,所述底板用于安装于地面,且与所述顶板的通行侧转动连接;所述复位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顶板,并与所述复位弹性件转动连接,所述顶板能够在外力的压持下转向所述底板,并使得所述复位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于所述底板和所述连杆机构之间,且在所述顶板上无外力压持后,能够在所述复位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并通过所述连杆机构撑起所述顶板,以使所述禁行侧高于所述通行侧。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顶板;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且在所述顶板转向所述底板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能够压缩或拉伸所述复位弹性件。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复位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槽内,且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并在所述顶板转向所述底板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于所述连接槽内滑动。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板转动连接,以转动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转动连接。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连杆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三连杆,两个所述第二连杆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板在转向所述底板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均位于所述连接槽内。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复位弹性件包括弹性部和滑动部;所述滑动部滑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槽,所述弹性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另一端与所述滑动部连接,所述滑动部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转动连接。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复位弹性件还包括减震部,所述减震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槽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部连接。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板包括主体和分别位于通行侧和禁行侧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均与所述主体呈夹角设置,且均偏向所述底板设置。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停车场管理系统,包括所述的单向限行装置。所述单向限行装置包括顶板、底板、复位弹性件及连杆机构;所述顶板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为通行侧和禁行侧,所述底板用于安装于地面,且与所述顶板的通行侧转动连接;所述复位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顶板,并与所述复位弹性件转动连接,所述顶板能够在外力的压持下转向所述底板,并使得所述复位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于所述底板和所述连杆机构之间,且在所述顶板上无外力压持后,在所述复位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能够通过所述连杆机构撑起所述顶板,以使所述禁行侧高于所述通行侧。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限行装置及停车场管理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顶板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为通行侧和禁行侧,而底板用于安装于地面,且与顶板的通行侧转动连接,复位弹性件连接于底板,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于顶板,并与复位弹性件转动连接,在没有车辆压持于顶板时,在复位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能够通过连杆机构支起顶板,以使禁行侧的高度高于通行侧的高度,并且,在车辆压持于顶板时,顶板能够在外力的压持下转向底板,由于设置有复位弹性件,在顶板转向底板的过程中,连杆机构压缩或者拉伸复位弹性件,以使复位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以便于在车辆经过顶板后,复位弹性件通过连杆机构撑起顶板,使得禁行侧的高度恢复为大于通行侧的高度。这样一来,通过设置转动连接的底板和顶板,且通行侧与底板转动连接,以便于车辆可由通行侧向禁行侧的方向经过单向限行装置,并设置复位弹性件和连杆机构,使得在车辆经过后,顶板转动至禁行侧高于通行侧的位置,以限制车辆由禁行侧向通行侧的方向经过单向限行装置,以起到单向限行的作用,此外,还通过设置转动连接于顶板和复位弹性件的连杆机构来间接转动连接顶板和复位弹性件,减轻转动的顶板对复位弹性件形变和恢复的影响,提高单向限行装置的稳定性。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限行装置应用于停车场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限行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限行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限行装置的顶板可透视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V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停车场管理系统;20-道闸;30-车辆识别装置;10-单向限行装置;12-顶板;121-通行侧;122-禁行侧;124-第一侧边;125-第二侧边;126-主体;127-连接加强部;15-底板;151-连接槽;17-复位弹性件;171-弹性部;172-滑动部;173-减震部;19-连杆机构;191-第一连杆;192-第二连杆;193-第三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向限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底板、复位弹性件及连杆机构;/n所述顶板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为通行侧和禁行侧,所述底板用于安装于地面,且与所述顶板的通行侧转动连接;/n所述复位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顶板,并与所述复位弹性件转动连接,所述顶板能够在外力的压持下转向所述底板,并使得所述复位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于所述底板和所述连杆机构之间,且在所述顶板上无外力压持后,能够在所述复位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并通过所述连杆机构撑起所述顶板,以使所述禁行侧高于所述通行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向限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底板、复位弹性件及连杆机构;
所述顶板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为通行侧和禁行侧,所述底板用于安装于地面,且与所述顶板的通行侧转动连接;
所述复位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顶板,并与所述复位弹性件转动连接,所述顶板能够在外力的压持下转向所述底板,并使得所述复位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于所述底板和所述连杆机构之间,且在所述顶板上无外力压持后,能够在所述复位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并通过所述连杆机构撑起所述顶板,以使所述禁行侧高于所述通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限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顶板;
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且在所述顶板转向所述底板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能够压缩或拉伸所述复位弹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向限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连接槽;
所述复位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槽内,且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并在所述顶板转向所述底板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于所述连接槽内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向限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
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板转动连接,以转动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德平勾艺陈越孙亮波王北海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轻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