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2795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变形缝形成于两个浇筑结构之间,所述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包括:一止水带,所述止水带的两侧贴于浇筑结构之上且与浇筑结构固定,所述止水带的中部位于变形缝内且呈V形;一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立设于止水带两侧之上的挡板;扣设于所述变形缝处且封闭所述变形缝的中心板;以及支撑于所述中心板的侧部与所述挡板之间的弹性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将止水带位于变形缝内的部分设计成V形,从而使得止水带在水平和竖向方向上均留有富余,防止变形缝变形时拉断止水带造成漏水。且进一步通过弹性条填设在中心板的两侧,起到封堵和保护中心板的作用。

Deformation joint aseismic waterproof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指一种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变形缝防水节点是利用水泥压力板封堵变形缝,水泥压力板外侧外贴橡胶止水带,止水带外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封闭,此种防水构造短期解决了变形缝防水问题,但使用过程中在水平和竖向位移作用下会拉断橡胶止水带,造成漏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可以解决变形缝发生变形时会拉断止水带造成漏水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变形缝形成于两个浇筑结构之间,所述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包括:一止水带,所述止水带的两侧贴于浇筑结构之上且与浇筑结构固定,所述止水带的中部位于变形缝内且呈V形;一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立设于止水带两侧之上的挡板;扣设于所述变形缝处且封闭所述变形缝的中心板;以及支撑于所述中心板的侧部与所述挡板之间的弹性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将止水带位于变形缝内的部分设计成V形,从而使得止水带在水平和竖向方向上均留有富余,防止变形缝变形时拉断止水带造成漏水。且进一步通过弹性条支撑在中心板的两侧,起到封堵和保护中心板的作用。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心板包括供封闭所述变形缝的一横板和固设于所述横板两侧的竖板,所述竖板立设于对应的贴设于浇筑结构的止水带之上;所述弹性条支撑于所述竖板与所述挡板之间,且所述竖板的高度适配于所述弹性条的高度,使得所述横板、弹性条及挡板的顶面齐平。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贴设于所述止水带之上且固定于对应的浇筑结构的两个水平板和连接于两个水平板之间的连接组件;所述挡板固设于所述水平板的侧部,所述连接组件位于所述变形缝处,且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中心板固定以使所述中心板扣设于所述变形缝处。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组件为斜向设置的滑杆,所述水平板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侧边形成有C形槽,所述滑杆的两端对应所述C形槽形成有球头,所述球头卡设于对应的C形槽内使得所述滑杆可沿所述C形槽滑动和/或转动,从而在变形缝处发生变形时所述球头自动在C形槽内滑动和/或转动以适应两个水平板相对位置的改变。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水平板通过胀钉穿过水平板和止水带并锚入所述浇筑结构从而固定于所述浇筑结构。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中心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中心板与所述连接组件通过螺栓穿过通孔而固定。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螺栓上套设有抗震弹簧,所述抗震弹簧位于所述连接组件之下。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弹性条包括一体形成的两个水平片状件和多个竖向片状件,多个竖向片状件连接于两个水平片状件之间。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水平片状件和竖向片状件均为弹性条形片状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中止水带设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90-浇筑结构;91-变形缝;10-止水带;11-V形段;12-平直段;20-基座;21-水平板;211-C形槽;212-挡板;22-滑杆;221-球头;30-中心板;31-横板;32-竖板;40-弹性条;51-胀钉;52-螺栓;53-抗震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可抵抗变形缝变形时的位移,防止止水带断裂造成漏水,且具备较佳的抗震性能,防止该防水结构损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变形缝91形成于两个浇筑结构90之间。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包括:止水带10、基座20、中心板30以及橡胶条40。其中,止水带10包括位于中部的V形段11和位于两侧部的平直段12,该V形段呈V形且位于变形缝91内,而两侧的平直段12水平贴于对应的浇筑结构90之上并通过胀钉51固定于浇筑结构90。基座20包括贴设于止水带对应的平直段12之上的两个水平板21和连接两个水平板的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为多个斜向设置滑杆22。水平板21通过胀钉51穿过水平板21和止水带的平直段12并锚入浇筑结构90从而固定于浇筑结构90。水平板21靠近变形缝91的侧边形成有C形槽211,滑杆22的两端对应C形槽211形成有球头221,球头221卡设于对应的C形槽211内,使得滑杆22可沿C形槽211滑动和/或转动,从而在变形缝处发生变形导致两个水平板21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球头221自动在C形槽211内滑动和/或转动,进而适应于两个水平板2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具体地,当变形缝处变形发生水平位移时,球头221在C形槽211内滑动以调节滑杆22水平方向上倾斜的角度,从而适应两个水平板21之间间距的改变;当变形缝处变形发生水平位移时,球头221在C形槽211内转动,使滑杆22在竖直方向上转动并倾斜,从而适应两个水平板21之间高度差的改变。中心板30包括供封闭变形缝的一横板31和固设于横板两侧的竖板32,竖板32立设于对应的止水带平直段12之上,且滑杆22和横板31的中部均开设有通孔,横板31与滑杆22通过螺栓52固定。较佳地,螺栓52上套设有抗震弹簧53,抗震弹簧53位于滑杆之下,起到提升结构抗震性能、防止结构损坏漏水的效果。水平板21远离变形缝91的一侧固设有竖直的挡板212,中心板30设于基座20中部之上且用以封闭变形缝91,弹性条40填充并支撑于中心板30的侧部与挡板212之间,解决变形缝处的封堵问题,同时起到保护中心板30的作用。中心板的竖板32高度适配于弹性条40的高度,使得横板31、弹性条40及挡板212的顶面齐平,提升结构的美观性。较佳地,基座20和中心板30均为铝合金结构。弹性条40包括一体形成的两个水平片状件和多个竖向片状件,多个竖向片状件连接于两个水平片状件之间。水平片状件和竖向片状件均为弹性条形片状件。本技术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将止水带位于变形缝内的部分设计成V形,从而使得止水带在水平和竖向方向上均留有富余,防止变形缝变形时拉断止水带造成漏水。且进一步通过弹性条支撑在中心板的两侧,起到封堵和保护中心板的作用。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变形缝形成于两个浇筑结构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包括:/n一止水带,所述止水带的两侧贴于浇筑结构之上且与浇筑结构固定,所述止水带的中部位于变形缝内且呈V形;/n一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立设于止水带两侧之上的挡板;/n扣设于所述变形缝处且封闭所述变形缝的中心板;以及/n支撑于所述中心板的侧部与所述挡板之间的弹性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变形缝形成于两个浇筑结构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包括:
一止水带,所述止水带的两侧贴于浇筑结构之上且与浇筑结构固定,所述止水带的中部位于变形缝内且呈V形;
一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立设于止水带两侧之上的挡板;
扣设于所述变形缝处且封闭所述变形缝的中心板;以及
支撑于所述中心板的侧部与所述挡板之间的弹性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板包括供封闭所述变形缝的一横板和固设于所述横板两侧的竖板,所述竖板立设于对应的贴设于浇筑结构的止水带之上;
所述弹性条支撑于所述竖板与所述挡板之间,且所述竖板的高度适配于所述弹性条的高度,使得所述横板、弹性条及挡板的顶面齐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抗震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贴设于所述止水带之上且固定于对应的浇筑结构的两个水平板和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水平板之间的连接组件;
所述挡板固设于所述水平板的侧部,所述连接组件位于所述变形缝处,且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中心板固定以使所述中心板扣设于所述变形缝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加张春明曲玉宝赵小龙康睿太朱迪张英龙廉国超杨艳阳庄鹏徐胜田张茂春刘相涛何娟吕玉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