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264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属于河道岸坡排水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包括岸坡本体,岸坡本体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岸坡本体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排水槽,多个排水槽沿着岸坡本体的倾斜面倾斜向下设置,且多个排水槽均匀间隔设置,排水槽从顶部至底部呈逐渐加宽状设计,达到减少地表径流雨水对岸坡冲刷的效果。

A drainage structure of river bank slo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河道岸坡排水的
,尤其涉及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岸坡由于受到雨水径流的侵蚀,容易出现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岸坡退化、泥沙沉积的现象,不仅使许多陆生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栖身和避难场所,所以解决雨水径流的排放问题对缓解岸坡的侵蚀情况相当重要。现有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通过在岸坡的倾斜面上开设有用于地表径流雨水排放的排水槽,使得地表径流雨水集中从排水槽中排到河水里,从而到达减少地表径流雨水对岸坡冲刷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通过对地表径流雨水集中排放,达到减少地表径流雨水对岸坡冲刷的效果。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包括岸坡本体,岸坡本体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岸坡本体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排水槽,多个排水槽沿着岸坡本体的倾斜面倾斜向下设置,且多个排水槽均匀间隔设置,排水槽从顶部至底部呈逐渐加宽状设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该岸坡排水结构时,岸坡本体顶部的雨水从排水槽的顶部流入排水槽中,沿着排水槽流到河水中,岸坡本体表面的排水槽对雨水进行了导流,减少了雨水对岸坡本体的冲刷;且排水槽上窄下宽的设计,解决了排水槽中随着水量的积累导致排水槽底部水量较大,而从排水槽中漫出对岸坡本体造成冲刷的问题,加强了排水槽对雨水的引流作用,综上,该岸坡排水结构达到了减少雨水对河道岸坡冲刷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排水槽之间开设有横向槽,横向槽在岸坡本体上倾斜设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横向槽置于相邻排水槽之间的岸坡本体上,当落在岸坡本体上的雨滴汇聚较多时,汇集起来的雨水从岸坡本体上流到横向槽中,横向槽起到排水的作用,减少雨水一直在岸坡本体上流淌,进一步到达减少雨水对岸坡本体冲刷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向槽设置有多个。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横向槽倾斜设计在岸坡本体上,使得横向槽的长度相对较短,通过增加横向槽的数量,进一步提高横向槽的排水量,加大横向槽的排水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向槽的顶部为闭合设计,横向槽的底部为开口设计,且横向槽的底部与排水槽相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横向槽的顶部设置成闭合状,可以有效防止排水槽中的水从横向槽的顶部进入到横向槽中而加大横向槽的排水压力;将横向槽的底部设置为开口状,可以使得横向槽内的雨水沿着横向槽的倾斜方向排至与横向槽相连通的排水槽中,进而使得来自横向槽的雨水可以排放到河水中,实现了横向槽的排水功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岸坡本体的顶部位置处开设有沉淀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地表径流雨水在进入到岸坡本体表面的排水槽中之前,先在沉淀槽中对地表径流雨水进行沉淀,使得地表径流雨水中的杂物和泥沙被沉淀过滤出来,防止地表径流雨水中的杂物和泥沙对排水槽造成堵塞,从而影响排水槽的排水效果,沉淀槽对排水槽起到了保护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槽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设置有隔板,隔板将沉淀槽分成第一静置槽和第二静置槽,且第一静置槽置于远离岸坡本体的一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地表径流雨水先汇集到第一静置槽,经第一静置槽静置沉淀后漫过隔板进入到第二静置槽,在第二静置槽内进行静置沉淀后再流入岸坡本体上的排水槽中,第一静置槽和第二静置槽对地表径流雨水进行了两次过滤沉淀,提高了对地表径流雨水中杂物和泥沙的沉淀处理效果,进一步减小了地表径流雨水对排水槽造成堵塞的情况的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静置槽靠近岸坡本体一侧的侧壁上竖直向下开设有排水口。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经过第一静置槽静置沉淀后的地表径流雨水流入到第二静置槽中进行再次静置沉淀,使得经过第二次静置沉淀的地表径流雨水迅速通过排水口排放到排水槽中,减少第二静置槽内水量的积存,加速经过静置沉淀后的地表径流雨水的快速排放。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口的深度为第二静置槽侧壁高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地表径流雨水经过第一静置槽的静置沉淀后进入到第二静置槽进行第二次静置沉淀,排水口的深度较浅时,影响第二静置槽内的地表径流雨水向排放槽中的排放,加大了第二静置槽内水量的积存,减缓了排水速度;当排水口的深度较深时,第二静置槽底部沉淀下来的杂物和泥沙随着地表径流雨水一起从排水口进入到排水槽中,失去了静置沉淀的意义,而且加大了排水槽被堵塞的可能性,综上,排水口的深度为第二静置槽侧壁高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最为合适。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在岸坡本体的斜面上设置多个逐渐加宽设计的排水槽,解决了排水槽中随着水量的积累导致排水槽底部水量较大,而从排水槽中漫出对岸坡本体造成冲刷的问题,达到了减少雨水对河道岸坡冲刷的效果;2、通过在相邻排水槽之间设置横向槽,使得落在岸坡本体上的雨滴汇集起来流到横向槽中,减少雨水一直在岸坡本体上流淌,进一步到达减少雨水对岸坡本体冲刷的效果;3、通过在岸坡本体的顶部位置处设置沉淀槽,在地表径流雨水进入到排水槽之前,对地表径流雨水中的杂物和泥沙进行沉淀,减少地表径流雨水对排水槽造成堵塞的情况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岸坡本体;2、排水槽;3、横向槽;4、沉淀槽;41、第一静置槽;42、第二静置槽;5、隔板;6、排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包括岸坡本体1,岸坡本体1倾斜向下设置,岸坡本体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排水槽2和横向槽3,岸坡本体1顶部的地表径流雨水通过排水槽2和横向槽3流到河水中,达到了减少地表径流雨水对岸坡本体1冲刷的效果。如图1所示,多个排水槽2沿着岸坡本体1的倾斜面倾斜向下设置,多个排水槽2均匀间隔设置,且排水槽2从顶部至底部呈逐渐加宽状设计,有效防止了排水槽2由于底部水量较大而漫出排水槽2对岸坡本体1造成冲刷的情况的发生,较好的起到了对地表径流雨水的引流作用。横向槽3倾斜设置在相邻排水槽2的中间位置处的岸坡本体1上,使得落在岸坡本体1上的雨滴经长时间汇集后流入到横向槽3中,有效防止了雨水从岸坡本体1顶部流到底部而对岸坡本体1造成冲刷。横向槽3的顶端为闭合状态,且横向槽3的底部与排水槽2相连通,防止排水槽2中的地表径流雨水从横向槽3的顶部进入,对横向槽3造成较大的积水压力,但横向槽3内的雨水可以从底部流入到排水槽2中,跟随排水槽2中的雨水一起汇入河中,实现横向槽3的排水作用。结合图1和图2,河坡本体的顶部位置处开设有沉淀槽4,沉淀槽4中间位置处固定设置有隔板5,隔板5将沉淀槽4分隔成第一静置槽41和第二静置槽42,且第一静置槽41置于远离河坡本体的一侧。当地表径流雨水流向河坡本体位置时,地表径流雨水先流入到第一静置槽41,地表径流雨水中的杂物和泥沙因自身重力原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包括岸坡本体(1),岸坡本体(1)倾斜向下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本体(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排水槽(2),多个排水槽(2)沿着岸坡本体(1)的倾斜面倾斜向下设置,且多个排水槽(2)均匀间隔设置,排水槽(2)从顶部至底部呈逐渐加宽状设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包括岸坡本体(1),岸坡本体(1)倾斜向下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本体(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排水槽(2),多个排水槽(2)沿着岸坡本体(1)的倾斜面倾斜向下设置,且多个排水槽(2)均匀间隔设置,排水槽(2)从顶部至底部呈逐渐加宽状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排水槽(2)之间开设有横向槽(3),横向槽(3)在岸坡本体(1)上倾斜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槽(3)设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槽(3)的顶部为闭合设计,横向槽(3)的底部为开口设计,且横向槽(3)的底部与排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雨萌甄剑颖刘文静晏凤辉宁春鹤时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泰来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