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102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斗,其包括进料斗本体以及位于进料斗本体周围的基台,进料斗与垃圾坑之间的基台为边缘基台,边缘基台上固接有导料结构,导料结构包括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两者远离边缘基台的一侧相互靠近后整体截面成锥形设置并且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遮挡边缘基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垃圾不容易积存在进料斗周围的效果。

A garbage incinerator feed hop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斗
本技术涉及垃圾焚烧炉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斗。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生活垃圾产量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迅速,对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处理是当前以及今后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由于对生活垃圾减量化明显,同时又能够利用余热发电实现资源化,另外又能够控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工艺流程为垃圾称重系统、卸货平台、垃圾抓斗起重机系统、焚烧炉及余热锅炉系统、发电系统以及烟气净化和排气系统,在垃圾抓斗起重机系统中所用到的设备结构主要为垃圾仓结构:垃圾由汽车运到处理厂后倒入垃圾仓内,垃圾新入仓的垃圾在仓内存放若干天发酵、排出渗滤水,提高进炉垃圾的热值后就可入炉燃烧,在仓内,用吊车的抓斗将垃圾送至炉前料斗。现有的可参考公布号为CN10687112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垃圾焚烧炉污泥直接混合掺烧系统,该系统包括:卸料单元、暂存搅拌单元、转运单元、焚烧单元、热能转化单元、发电单元和烟气处理单元,焚烧单元通常包括焚烧炉,而焚烧炉的进料口(即进料斗)通常设置在垃圾坑(即垃圾发酵室)旁,方便垃圾抓吊将垃圾坑中的垃圾运输至焚烧炉中。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进料斗为一矩形的槽体,进料斗的内壁向内倾斜设置,以减少垃圾在进料斗内的残留,而进料斗周围设置有基台,以方便后续对进料斗进行清理。而在进料斗和垃圾坑之间形成的基台,在垃圾运送过程中容易堆积垃圾,清理不便也较为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不容易积存在进料斗周围的垃圾焚烧炉进料斗。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斗,包括进料斗本体以及位于进料斗本体周围的基台,进料斗本体与垃圾坑之间的基台为边缘基台,边缘基台上固接有导料结构,导料结构包括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两者远离边缘基台的一侧相互靠近后整体截面成锥形设置并且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遮挡边缘基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通过垃圾抓吊对进料斗本体上料时通常是从边缘基台一侧到达进料斗本体,而在运输的过程中即使有垃圾掉落,也会先掉落在第一引导板或者第二引导板上,之后可以沿着第一引导板滑落至进料斗本体内或者沿着第二引导板回落至垃圾坑中,从而使得边缘基台上不会残留垃圾,第一引导板上也不容易残留垃圾。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引导板靠近进料斗本体内部一侧,第二引导板靠近垃圾坑一侧,第一引导板倾斜设置且远离与第二引导板连接的一侧位于进料斗本体的边缘,第二引导板竖直设置且远离与第一引导板连接的一侧位于垃圾坑的边缘。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引导板竖直设置可以尽可能的扩大第一引导板的引导空间,同时保证第二引导板对第一引导板有较为良好的支撑,使得第一引导板较为的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相互靠近的一侧相互铰接,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之间设置有驱动第二引导板绕着铰接处转动后与第一引导板平行的驱动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使是有垃圾挂在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的连接处,此时启动驱动装置,使得垃圾也可以沿着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滑落,进一步保证垃圾不容易残留。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驱动机构包括固接在基台内的液压缸以及一端与液压缸的活塞杆铰接的连杆,连杆与液压缸铰接一端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二引导板铰接,连杆与活塞杆之间始终为一个钝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缸的活塞杆向外伸出,可以较为稳定的使得第二引导板绕着铰接处翻转,驱动较为稳定可靠。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二引导板向上延伸超出第一引导板的高度,且第二引导板翻转后超出部分层叠在第一引导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突出的第二引导板使得垃圾更加不容易调到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的连接处,同时在第二引导板转动后遮挡住连接处,垃圾滑落时也不容易卡在连接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边缘基台相邻两侧的基台上也设置有导料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侧的导料结构也起到一定的引导效果,虽然运送垃圾不经过相邻两侧的导料结构,但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散落的垃圾掉落至周围的基台。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引导板与边缘基台之间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引导板的内侧和边缘基台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对第一引导板支撑更为的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引导板的端部固接有遮挡板,遮挡板延伸至第二引导板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使得垃圾不会从端部处到达边缘基台。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导料结构的设置,对掉落的垃圾进行引导,使得垃圾不容易残留在边缘基台上;2.通过驱动结构驱动第二引导板翻转,使得垃圾不容易残留在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的连接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导料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二引导板翻转后的导料结构示意图。图4是边缘基台相邻两侧的基台上也设置有导料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垃圾坑;2、进料斗本体;21、基台;211、边缘基台;3、导料结构;31、第一引导板;32、第二引导板;4、遮挡板;5、让位空间;6、驱动机构;61、连杆;62、液压缸;621、活塞杆;7、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斗,包括进料斗本体2以及位于进料斗本体2周围的基台21,焚烧炉进料斗设置在垃圾坑1一侧,进料斗本体2与垃圾坑1之间的基台21为边缘基台211,边缘基台211上设置有导料结构3,导料结构3遮挡住边缘基台211。在垃圾通过垃圾抓吊运输时,掉落的垃圾落至导料结构3上通过导料结构3将掉落的垃圾引导至进料斗本体2内或者垃圾坑1内。导料结构3包括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两者远离边缘基台211的一侧相互靠近且铰接,第一引导板31靠近进料斗本体2内部一侧,第一引导板31倾斜设置,第一引导板31远离与第二引导板32铰接一侧位于进料斗本体2内部的边缘且与进料斗本体2固定;第二引导板32靠近垃圾坑1一侧,第二引导板32可以竖直设置,第二引导板32远离与第一引导板31铰接一侧位于垃圾坑1的边缘。参照图2,第一引导板31与边缘基台211之间设置有支撑架7,支撑架7至少设置一个,支撑架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引导板31和边缘基台211固定,支撑架7与第一引导板31的固定处靠近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的铰接处。参照图2和图3,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之间设置有驱动机构6。驱动机构6驱动第二引导板32绕着铰接处转动,第二引导板32转动后与第一引导板31平行。驱动机构6包括液压缸62和连杆61,液压缸62与边缘基台211固定,可以在边缘基台2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斗,包括进料斗本体(2)以及位于进料斗本体(2)周围的基台(21),其特征在于:进料斗本体(2)与垃圾坑(1)之间的基台(21)为边缘基台(211),边缘基台(211)上固接有导料结构(3),导料结构(3)包括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两者远离边缘基台(211)的一侧相互靠近后整体截面成锥形设置并且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遮挡边缘基台(2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斗,包括进料斗本体(2)以及位于进料斗本体(2)周围的基台(21),其特征在于:进料斗本体(2)与垃圾坑(1)之间的基台(21)为边缘基台(211),边缘基台(211)上固接有导料结构(3),导料结构(3)包括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两者远离边缘基台(211)的一侧相互靠近后整体截面成锥形设置并且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遮挡边缘基台(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焚烧炉进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板(31)靠近进料斗本体(2)内部一侧,第二引导板(32)靠近垃圾坑(1)一侧,第一引导板(31)倾斜设置且远离与第二引导板(32)连接的一侧位于进料斗本体(2)的边缘,第二引导板(32)竖直设置且远离与第一引导板(31)连接的一侧位于垃圾坑(1)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焚烧炉进料斗,其特征在于: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相互靠近的一侧相互铰接,第一引导板(31)和第二引导板(32)之间设置有驱动第二引导板(32)绕着铰接处转动后与第一引导板(31)平行的驱动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猛炼峰杨海廷汤云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