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包括膨胀堵体与单向充气结构,所述膨胀堵体包括挤压体与膨胀体,单向充气结构处于挤压体与膨胀体之间,通过挤压体对膨胀体内充气,从而使得膨胀体沿径向向外膨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它可以堵塞一切类似圆形、椭圆形管口的位置,从而起到堵塞的效果,并广泛应用于工业、日用品、医疗卫生健康、生物化学化工等领域。
A finger pressure inflatable and deflated expansion plu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1、管道发生断裂,大量的液体喷涌而出;2、水龙头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导致发生地漏现象;3、瓶子的瓶口,丢失了瓶塞;4、医疗卫生健康领域;5、生物化学化工等不同理念的选择领域的情况。以上各个领域的共同的直接的解决方法,可以为:采用一种堵头,直接堵住管道、水龙头、瓶口、试管口等一切类似圆形、椭圆形管口一样的区域,就能起到堵塞的效果,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一件此类堵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它可以堵塞一切类似圆形、椭圆形管口的位置,从而起到堵塞的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包括膨胀堵体与单向充气结构,所述膨胀堵体包括挤压体与膨胀体,单向充气结构处于挤压体与膨胀体之间,通过挤压体对膨胀体内充气,从而使得膨胀体沿径向向外膨胀。所述挤压体与膨胀体采用硅胶材质一体成型而成,所述膨胀体包括支撑体与气囊体,所述气囊体连接在支撑体的外壁,且在气囊体与支撑体之间形成了充气空间,所述支撑体与挤压体贯通,且在支撑体上对应匹配充气空间的位置设有充气孔。所述支撑体的自由端呈球形面形状。所述挤压体为球体结构,在挤压体的侧面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的直径小于3mm。所述气囊体的内壁设有若干加强筋。所述气囊体是以弧形线段为截面绕支撑体的中心线旋转而成的回转体,弧形线段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与支撑体的外壁一体连接。所述单向充气结构过盈配合在膨胀体内,为一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包括阀体、阀芯、弹簧与密封圈,所述阀体内设有空腔,且在阀体上设有与空腔贯通的上通气孔与下通气孔,所述阀芯为倒“T”型结构,安装在空腔内,且阀芯匹配密封在上通气孔位置,密封圈处于阀芯与上通气孔之间;所述弹簧设置在空腔内,并始终对阀芯具有朝向上通气孔匹配密封的弹力,从而使得阀芯始终堵住上通气孔;所述上通气孔与挤压体对应,下通气孔与膨胀体对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可用于一切类似圆形、椭圆形管道的地方,并对其进行封堵,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按压挤压体,即可对膨胀体充气,而膨胀体具有两层,即:支撑体与气囊体,在充气时,气囊体向外沿径向膨胀,从而使得其外径增加,最终,当气囊体的外壁密封贴合住管壁时,则起到密封堵塞的作用,而支撑体的设置,对于整个膨胀体起到了提高支撑强度的作用,提高了整个膨胀堵的受力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处于未膨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处于膨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处于膨胀状态的具有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包括膨胀堵体1与单向充气结构2,所述膨胀堵体1包括挤压体3与膨胀体4,单向充气结构2处于挤压体3与膨胀体4之间,通过挤压体3对膨胀体4内充气,从而使得膨胀体4沿径向向外膨胀。所述挤压体3为球体结构,在挤压体3的侧面设有进气孔5。单向充气结构2为一切单向通气的结构,本实施例采用的单向充气结构为一单向阀,过盈插设在膨胀体4内,并处于膨胀体4与挤压体3之间的交界位置,所述单向阀包括阀体6、阀芯7、弹簧8与密封圈9,所述阀体6内设有空腔10,且在阀体6上设有与空腔10贯通的上通气孔11与下通气孔12,所述阀芯7为倒“T”型结构,安装在空腔10内,且阀芯7匹配密封在上通气孔11位置,密封圈9处于阀芯7与上通气孔11之间;所述弹簧8设置在空腔10内,并始终对阀芯7具有朝向上通气孔11匹配密封的弹力,从而使得阀芯7始终堵住上通气孔11;所述上通气孔11与挤压体3对应,下通气孔12与膨胀体4对应。通过本实施例的单向阀的作用,从挤压体3朝向膨胀体4并输送至膨胀体4内的气体,无法反向回流至挤压体3内,从而使得膨胀体4内的气压越来越大,并可以向外膨胀;当需要对膨胀体4内放气时,则可按压挤压体3,直至挤压阀芯7,使阀芯7离开密封圈9,从而使得膨胀体4内的气体由单向阀的下通气孔12至上通气孔11、挤压体3、进气孔5向外排放,从而达到膨胀体4恢复原状的目的。所述挤压体3与膨胀体4采用硅胶材质一体成型而成,所述膨胀体4包括支撑体13与气囊体14,所述气囊体14连接在支撑体13的外壁,且在气囊体14与支撑体13之间形成了充气空间15,所述支撑体13与挤压体3贯通,且在支撑体13上对应匹配充气空间15的位置设有充气孔16,充气孔16的内径不能太大,如果过大,会导致支撑体在充气孔的位置发生形变,导致支撑力降低。通过不断的按压挤压体3,从而持续不断的对膨胀体4内灌气,继而使得气囊体14不断的向外膨胀,以符合需要被堵塞管路的内径,从而达到密封堵塞的目的。在挤压体3被按压时,需要刚好捏住堵塞住挤压体3上的进气孔5,从而使得挤压体3内的空气全部注入膨胀体4,能够快速的使膨胀体4向外膨胀扩张,另外,进气孔5处于挤压体3的侧面,最佳的方案就是:进气孔5处于球体结构的挤压体3的水平球径的轨迹上,这样,在按压挤压体3时,我们能够很方便的捏住并堵住进气孔5,而不影响充气的动作。所述支撑体13的自由端呈球形面17形状。这个球形面17可以是正球体或者是椭圆球体,便于使用时的顺利插入。所述进气孔5的直径小于3mm。小于3mm的进气孔5,可以使得挤压体3在按压时,使手指更好的堵住进气孔5,从而对膨胀体4注入大部分挤压体3内的空气,而不会导致气体大量从进气孔5排向外界,导致无法对膨胀体4充气的情况出现。所述气囊体14的内壁设有若干加强筋18。若干加强筋18实际上是沿着气囊体14的轴向呈平行间隔分布,当气囊体14受气压作用向外膨胀时,加强筋18使得气囊体14具有较好的承压能力,能够加强气囊体14支撑作用,提高了整体的密封效果。所述气囊体14是以弧形线段为截面绕支撑体的中心线旋转而成的回转体,弧形线段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与支撑体13的外壁一体连接。弧形线段在旋转后,形成的是球形面的外壁,在受到膨胀后,其外表面与受密封面的接触面积大,密封效果佳。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的使用原理作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在使用时,只需将膨胀体4插入受密封件内,并使得膨胀体4的气囊体14整体进入受密封件,随后,按压挤压体3,在按压的时候,最好是将进气孔5压住按压,从而将挤压体3内的空气全部注入膨胀体4,接着放开挤压体3,外界空气从进气孔5进入挤压体3,从而使得挤压体3恢复原状,为下一次挤压作准备,在此过程中,挤压体3内的空气冲开单向阀的阀芯7,从而使得上通气孔11与下通气孔12贯通,继而使得空气进入支撑体13内的空腔,由于支撑体13与充气空间15连通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其特征在于:包括膨胀堵体与单向充气结构,所述膨胀堵体包括挤压体与膨胀体,单向充气结构处于挤压体与膨胀体之间,通过挤压体对膨胀体内充气,从而使得膨胀体沿径向向外膨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其特征在于:包括膨胀堵体与单向充气结构,所述膨胀堵体包括挤压体与膨胀体,单向充气结构处于挤压体与膨胀体之间,通过挤压体对膨胀体内充气,从而使得膨胀体沿径向向外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体与膨胀体采用硅胶材质一体成型而成,所述膨胀体包括支撑体与气囊体,所述气囊体连接在支撑体的外壁,且在气囊体与支撑体之间形成了充气空间,所述支撑体与挤压体贯通,且在支撑体上对应匹配充气空间的位置设有充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的自由端呈球形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体为球体结构,在挤压体的侧面设有进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指压型可充放气膨胀堵,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有陈,
申请(专利权)人:徐有陈,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