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0314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动装置。差动装置具有:齿圈,其从驱动齿轮接受旋转驱动力;差动器壳体,其绕规定轴线与齿圈一体地旋转;以及差动机构,其内置于差动器壳体筒部,齿圈为了实现其小径化而使轮圈部内周与差动器壳体筒部的外周直接嵌合,也能够抑制焊接造成的热应变对齿部的影响,此外削减了差动器壳体与齿圈间的焊接部位,实现了成本节省以及生产性提升。齿圈具有:齿轮部,其与驱动齿轮啮合;以及轮圈部,其一体地形成于齿轮部的内周,以非焊接状态与差动器壳体的筒部的径向最外周部或者直径比该径向最外周部小的规定外周部嵌合,轮圈部具有被固定部,其在从该轮圈部与筒部的嵌合部在轴向上离开且比该嵌合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焊接于筒部。

Differentia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差动装置,特别是涉及这样的差动装置:具有从与动力源相连的驱动齿轮接受旋转驱动力的齿圈、与齿圈绕规定轴线一体地旋转的差动器壳体、以及内置于差动器壳体的筒部中的差动机构,差动机构能够允许差动旋转地将从驱动齿轮经由齿圈传递至差动器壳体的旋转驱动力分配给一对传动轴。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以及本说明书中,所谓“轴向”除非另有说明,是指沿着差动器壳体的旋转轴线(所述规定轴线)的方向,此外所谓“径向”除非另有说明,是指以差动器壳体的旋转轴线(所述规定轴线)为中心线的半径方向。
技术介绍
这样的差动装置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已经知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21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差动装置中,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从齿圈的轮圈部内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向凸缘,将该内向凸缘与比差动器壳体的筒部外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向凸缘接合(例如螺栓结合)。在这样的以往的齿圈以及差动器壳体相互的结合结构中,为了使齿圈充分小径化,例如考虑废除齿圈的内向凸缘而将齿圈的轮圈部内周与差动器壳体的筒部外周直接嵌合并进行焊接,但是这样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因齿圈的齿轮部与焊接部接近的关系,焊接造成的热应变对齿轮部的影响变大,成为齿轮部的强度或耐久性降低的要因。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动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解决以往装置的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齿圈,其从与动力源相连的驱动齿轮接受旋转驱动力;差动器壳体,其绕规定轴线与所述齿圈一体地旋转;以及差动机构,其内置于所述差动器壳体的筒部,所述差动机构能够允许差动旋转地将从所述驱动齿轮经由所述齿圈传递至所述差动器壳体的旋转驱动力分配给一对传动轴,其第一特征在于,所述齿圈具有:齿轮部,其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以及轮圈部,其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齿轮部的内周,以非焊接状态与所述筒部的径向最外周部或者直径比该径向最外周部小的规定外周部嵌合,所述轮圈部具有被固定部,该被固定部在从该轮圈部与所述筒部嵌合的嵌合部在轴向上离开且比该嵌合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焊接于所述筒部。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所述筒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位于比所述被固定部与该筒部焊接的焊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向该筒部的轴向内侧凹陷。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在设所述焊接部的轴向宽度为a,设所述凹部的自所述焊接部的轴向外端起的轴向深度为b时,所述轴向宽度以及所述轴向深度被设定成使得b>a成立。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所述齿圈具有这样的齿部形状:通过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驱动齿轮的啮合而该齿圈承受轴向的推力载荷,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筒部焊接的焊接部从所述嵌合部在轴向上离开,在该焊接部与该嵌合部之间形成有由所述筒部以及所述轮圈部所夹出的空洞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的、面向所述空洞部的空洞形成面部由跨所述焊接部的轴向内端与所述嵌合部而平滑连续的连续面形成。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二或第三特征的基础上,第五特征在于,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筒部焊接的焊接部从所述嵌合部在轴向上离开,在该焊接部与该嵌合部之间形成有由所述筒部以及所述轮圈部所夹出的空洞部,所述空洞部与所述凹部形成为各自的轴向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叠。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第五中的任一项的特征的基础上,第六特征在于,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筒部焊接的焊接部从所述嵌合部在轴向上离开,在该焊接部与该嵌合部之间形成有由所述筒部以及所述轮圈部所夹出的空洞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的、面向所述空洞部的空洞形成面部具有从所述焊接部的轴向内端向径向内侧延伸且与所述规定轴线大致正交的第一平坦面部,此外所述轮圈部的内周面的、面向所述空洞部的空洞形成面部具有从所述焊接部的轴向内端向径向外侧延伸且与所述规定轴线大致正交的第二平坦面部,所述筒部以及所述轮圈部在两者的所述焊接部周围分别具有因焊接时的热输入(热升温)而硬化的热影响部,所述第一、第二平坦面部形成为包含所述热影响部的面向所述空洞部的全部区域。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六特征的基础上,第七特征在于,所述齿圈具有这样的齿部形状:通过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驱动齿轮的啮合而该齿圈承受轴向的推力载荷,所述筒部的外周面的所述空洞形成面部具有:所述第一平坦面部;与所述第一平坦面部相连的凹部形状的第一曲面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曲面部相连的凹部形状的第二曲面部,在所述筒部的包含所述规定轴线的纵截面中观察时,所述第一曲面部是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二曲面部小的圆弧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齿圈具有:齿轮部;以及轮圈部,其一体地形成于齿轮部的内周,以非焊接状态与差动器壳体筒部的径向最外周部或者直径比径向最外周部小的规定外周部嵌合,轮圈部具有被固定部,该被固定部在从轮圈部与筒部嵌合的嵌合部在轴向上离开且比该嵌合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焊接于筒部,因此,齿圈即使为了实现其小径化而将轮圈部内周与差动器壳体筒部的外周直接嵌合,也能够使齿轮部相对于齿圈与差动器壳体彼此的焊接部离开,能够抑制焊接造成的热应变对齿轮部的影响,由此,抑制了该热应变的影响造成的齿轮部的强度或耐久性的降低,同时,能够达成带齿圈的差动器壳体的小径化。此外能够减少差动器壳体与齿圈间的焊接部位,有助于成本节约以及生产性提升。此外,根据第二特征,差动器壳体筒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位于比轮圈部的被固定部与筒部焊接的焊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向筒部的轴向内侧凹陷,因此,筒部外周的凹部周围(特别是凹部与焊接部之间)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吸收焊接后的收缩造成的热应变,能够进一步减少热应变对齿轮部的影响。此外,根据第三特征,在设焊接部的轴向宽度为a,设凹部的自焊接部的轴向外端起的轴向深度为b时,b>a成立,因此,能够相对于焊接部的轴向宽度将凹部设定得足够深,凹部周围容易弹性变形,可以进一步减少热应变对齿轮部的影响。此外,根据第四特征,齿圈具有通过与驱动齿轮的啮合而承受推力载荷的齿部形状,轮圈部的被固定部与筒部焊接的焊接部从嵌合部在轴向上离开,在焊接部与嵌合部之间形成有由筒部以及轮圈部所夹出的空洞部,筒部外周面的空洞形成面部由跨焊接部的轴向内端与嵌合部而平滑连续的连续面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在筒部外周的空洞形成面部附近产生由推力载荷引起的应力集中。此外,根据第五特征,空洞部与凹部形成为各自的轴向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叠,因此,在筒部外周面的空洞形成面部与凹部内表面之间壁厚最薄的部分容易因上述焊接后的收缩造成的热应变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吸收焊接后的收缩造成的热应变,可以进一步减少热应变对齿轮部的影响。此外,根据第六特征,筒部外周面的空洞形成面部具有从焊接部的轴向内端向径向内侧延伸且与规定轴线大致正交的第一平坦面部,此外轮圈部内周面的空洞形成面部具有从焊接部的轴向内端向径向外侧延伸且与规定轴线大致正交的第二平坦面部,筒部以及轮圈部在两者的焊接部周围分别具有因焊接时的热输入而硬化的热影响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齿圈(R),其从与动力源相连的驱动齿轮(31)接受旋转驱动力;差动器壳体(DC),其绕规定轴线(X1)与所述齿圈(R)一体地旋转;以及差动机构(DG),其内置于所述差动器壳体(DC)的筒部(6),所述差动机构(DG)能够允许差动旋转地将从所述驱动齿轮(31)经由所述齿圈(R)传递至所述差动器壳体(DC)的旋转驱动力分配给一对传动轴(11、12),/n其特征在于,/n所述齿圈(R)具有:齿轮部(Rg),其与所述驱动齿轮(31)啮合;以及轮圈部(Rr),其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齿轮部(Rg)的内周,以非焊接状态与所述筒部(6)的径向最外周部(6o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7 JP 2018-2209411.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齿圈(R),其从与动力源相连的驱动齿轮(31)接受旋转驱动力;差动器壳体(DC),其绕规定轴线(X1)与所述齿圈(R)一体地旋转;以及差动机构(DG),其内置于所述差动器壳体(DC)的筒部(6),所述差动机构(DG)能够允许差动旋转地将从所述驱动齿轮(31)经由所述齿圈(R)传递至所述差动器壳体(DC)的旋转驱动力分配给一对传动轴(11、12),
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圈(R)具有:齿轮部(Rg),其与所述驱动齿轮(31)啮合;以及轮圈部(Rr),其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齿轮部(Rg)的内周,以非焊接状态与所述筒部(6)的径向最外周部(6oMAX)或者直径比该径向最外周部(6oMAX)小的规定外周部(6ox)嵌合,
所述轮圈部(Rr)具有被固定部(Rra),该被固定部(Rra)在从该轮圈部(Rr)与所述筒部(6)嵌合的嵌合部(50)在轴向上离开且比该嵌合部(5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焊接于所述筒部(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部(6)具有凹部(H),该凹部(H)位于比所述被固定部(Rra)与该筒部(6)焊接的焊接部(w)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向该筒部(6)的轴向内侧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所述焊接部(w)的轴向宽度为a,设所述凹部(H)的自所述焊接部(w)的轴向外端起的轴向深度为b时,所述轴向宽度以及所述轴向深度被设定成使得b>a成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圈(R)具有这样的齿部形状:通过所述齿轮部(Rg)与所述驱动齿轮(31)的啮合而该齿圈(R)承受轴向的推力载荷,所述被固定部(Rra)与所述筒部(6)焊接的焊接部(w)从所述嵌合部(50)在轴向上离开,在该焊接部(w)与该嵌合部(50)之间,形成有由所述筒部(6)以及所述轮圈部(Rr)所夹出的空洞部(C),所述筒部(6)的外周面上的、面向所述空洞部(C)的空洞形成面部(6c)由跨所述焊接部(w)的轴向内端与所述嵌合部(50)而平滑连续的连续面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田明宏柳濑阳一
申请(专利权)人: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