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260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包括泵站本体,泵站本体隔断河道,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其特征在于:包括贴近内河的内河第一闸门和内河进水闸门;贴近外河的外河排水闸门和外河第二闸门;内河第一闸门和外河排水闸门通过第一水道联通;外河第二闸门和内河进水闸门通过第二水道联通;还包括隔绝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的隔断;隔断上设有连通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的交换通道;交换通道内设有单向贯流泵;单向贯流泵出水端朝向第一水道;单向贯流泵进水端朝向第二水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接采用单向贯流泵,且无需调转单向贯流泵方向,即可直接换向排水的双向贯流的泵站。

A two-way cross flow pump station using one-way cross flow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
本技术涉及双向贯流泵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
技术介绍
双向贯流泵站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兼具灌溉与排涝功能的内外河泵站,具有双向生态循环供水要求的城市内河,兼具防洪与排涝的水利工程等。当外河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时,将外河水向内河引流,称为自灌;将内河水向外河排出,称为提排;当内河水位高于外河水位时,将外河水向内河引流,称为提灌;将内河水向外河排出,称为自排。如中国专利文献中,申请号201510606760.1,名称为:城镇排涝、补水、换水泵站枢纽的专利申请,该枢纽包括位于主河道边外河的补水泵站,和设置于城区内河的排水泵站:其结构设计要点是补水泵站与排水泵站之间设有联通两个泵站的地下管道,补水泵站和排水泵站分别设有外河水闸和内河水闸,并分别建有控制系统,从而补水泵站与外河水闸并联连通,排水泵站与内河水闸并联连通。地下管道设计能节约土地,同时当内河水位过高时,通过排水泵站排涝:当内河网水位过低时,通过补水泵站和地下管道进行补水:当内河网出现污染时,通过排水泵站和地下管道进行换水。在此方式中,需设置两座泵站,土地占用面积大。同时,目前的双向贯流泵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采用具有双向运行能力的贯流泵实现,即贯流泵正反转均可以运行,一般采用S型叶片或对称叶片,其缺点是效率远低于单向贯流泵;如中国专利文献中,申请号201821134333.3,名称为:一种双向排灌全贯流潜水电泵,涉及一种双向排灌全贯流潜水电泵,包括顶板、放置板、上滚珠轴承、下滚珠轴承、上转轴、下转轴、步进电机、控制箱、左半球端盖和右半球端盖,顶板改装在泵站取放口的顶端,顶板与泵站顶端接触面之间固定连接,顶板中部设置有上通孔,上滚珠轴承安装在上通孔内部,上转轴的底端穿过上滚珠轴承的内部伸入至工作腔内与贯流泵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上述方式是采用单向贯流泵,若采用单向贯流泵,由于单向贯流泵只能实现单方向排水,因此当需要反方向排水时,需将贯流泵调转安装,其缺点显然是操作复杂,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与此同时,单向贯流泵调转过程中的对接、密封结构复杂,且易失效,同时旋转设备难以为泵体提供有效的固定支撑。因此,有必要通过合理的设置,实现高效、便捷的双向排水。其次,由于现有拍门为了保障开合角度,通常采用减轻自身重量的方式来减少水能损耗;但拍门工作中,常与水接触,且拍门与排水管道为铰接,拍门旋转过程中,会造成铰接段的表面防锈层磨损,导致铰接段腐蚀生锈,会导致拍门难以打开或打开后,难以关闭的情况存在。若单纯增加拍门自重,又会导致需损耗更多水能去抵消拍门自重,降低排水效率,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拍门自重过大直接导致水能消耗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接采用单向贯流泵,且无需调转单向贯流泵方向,即可直接换向排水的双向贯流的泵站。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包括泵站本体,泵站本体隔断河道,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其特征在于:包括贴近内河的内河第一闸门和内河第二闸门;贴近外河的外河第一闸门和外河第二闸门;内河第一闸门和外河第一闸门通过第一水道联通;外河第二闸门和内河第二闸门通过第二水道联通;还包括隔绝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的隔断;隔断上设有连通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的交换通道;交换通道内设有单向贯流泵;单向贯流泵出水端朝向第一水道;单向贯流泵进水端朝向第二水道。进一步的,隔断内设有通道基座;通道基座上设有用于支撑交换通道的减震支座。进一步的,交换通道包括贯穿隔断的穿墙管,穿墙管包括邻近第一水道的排水管和邻近第二水道的出水管;穿墙管通过伸缩节连接单向贯流泵。进一步的,排水管前端设有用于防止外水倒灌的拍门。进一步的,拍门的阀板上设有配重囊。进一步的,配重囊内设有可在配重囊内移动的配重物。进一步的,配重物为液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1.设有四道水闸,通过隔断将泵站本体分为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当自灌或自排时,仅需打开内河第一闸门、外河第一闸门或外河第二闸门和内河第二闸门,水流即可通过第一水道、第二水道,有高水位流向低水位;当提灌时,打开外河第二闸门和内河第一闸门,外河水流入第二水道,在单向贯流泵作用下,将第二水道内的水抽入第一水道,通过内河第一闸门流入内河;当提排时,打开内河第二闸门和外河第一闸门,内河水流入第二水道,在单向贯流泵作用下,将第二水道内的水抽入第一水道,内河水经外河第一闸门排入外河。现有设计中,在内外河道设置贯流泵,为保证工作效率,贯流泵皆水平安放于河道内,起到将一侧水体抽排到另一侧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当水流改变流动方向,是会增加流动损失的,所以为减少流动损失,常规贯流泵的设计都是顺着河道方向;因此造成单向贯流泵在现有技术中,除了添了调转设备,无法实现双向贯流;本申请相较现有技术,采用贯流泵垂直于内外河道的设计方式,设有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和增加起到中间隔绝作用的隔断,使得无论内外河水位高低,都可通过第二水道向第一水道排水,配合四道闸门的开合,使得单向贯流泵在无需转向的前提下,实现提排、提灌操作,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地进步。充分利用单向贯流泵结构简单稳定、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提高泵站的整体工作效率,降低成品。2.排水管前端设有用于防止外水倒灌的拍门,在拍门的阀板上设有配重囊,配重囊内移动的配重物,在增加了阀板自重的情况下,当阀板掀起时,利用配重物的可移动性,减小了阀板的开启转矩,有效减少了水能损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交换通道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拍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本技术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的实施方式,包括泵站本体10,泵站本体10隔断河道,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其特征在于:包括贴近内河的内河第一闸门1和内河第二闸门4;贴近外河的外河第一闸门2和外河第二闸门3;内河第一闸门1和外河第一闸门2通过第一水道12联通;外河第二闸门3和内河第二闸门4通过第二水道34联通;还包括隔绝第一水道12和第二水道34的隔断5;隔断5内设有通道基座8;通道基座8上设有用于支撑交换通道9的减震支座81。隔断5上设有连通第一水道12和第二水道34的交换通道9;交换通道9包括贯穿隔断5的穿墙管,穿墙管包括邻近第一水道12的排水管91和邻近第二水道34的出水管92;排水管91前端设有用于防止外水倒灌的拍门93。穿墙管通过伸缩节7连接单向贯流泵6。交换通道9内设有单向贯流泵6;单向贯流泵6出水端朝向第一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包括泵站本体(10),所述泵站本体(10)隔断河道,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其特征在于:包括贴近内河的内河第一闸门(1)和内河第二闸门(4);贴近外河的外河第一闸门(2)和外河第二闸门(3);/n所述内河第一闸门(1)和外河第一闸门(2)通过第一水道(12)联通;/n所述外河第二闸门(3)和内河第二闸门(4)通过第二水道(34)联通;/n还包括隔绝所述第一水道(12)和第二水道(34)的隔断(5);所述隔断(5)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水道(12)和第二水道(34)的交换通道(9);所述交换通道(9)内设有单向贯流泵(6);所述单向贯流泵(6)出水端朝向所述第一水道(12);所述单向贯流泵(6)进水端朝向所述第二水道(3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包括泵站本体(10),所述泵站本体(10)隔断河道,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其特征在于:包括贴近内河的内河第一闸门(1)和内河第二闸门(4);贴近外河的外河第一闸门(2)和外河第二闸门(3);
所述内河第一闸门(1)和外河第一闸门(2)通过第一水道(12)联通;
所述外河第二闸门(3)和内河第二闸门(4)通过第二水道(34)联通;
还包括隔绝所述第一水道(12)和第二水道(34)的隔断(5);所述隔断(5)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水道(12)和第二水道(34)的交换通道(9);所述交换通道(9)内设有单向贯流泵(6);所述单向贯流泵(6)出水端朝向所述第一水道(12);所述单向贯流泵(6)进水端朝向所述第二水道(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单向贯流泵的双向贯流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5)内设有通道基座(8);所述通道基座(8)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交换通道(9)的减震支座(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金星周晨曾蓉周娜陈吉红陈小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兴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