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高层混凝土浇筑移动式防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超高层混凝土浇筑移动式防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超高层建筑成为中心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与高度不断得到突破。超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常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其中,外围框架一般采用钢结构框架,核心筒外围的楼板和屋盖,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楼板和屋盖。现有的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10973658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超高层混凝土浇筑移动式防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移动架、固定件、防护框架、防护面板、斜撑杆、第一铰链、以及第二铰链;使用时,将超高层混凝土浇筑移动式防护装置布置于待浇筑楼板的楼层的下一层的楼板边缘,调整斜撑杆的销轴在卡扣中的位置,使防护面板伸出楼板边缘,并使待浇筑楼板的边缘落入防护面板的保护范围,从而形成防护围挡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防护围挡的覆盖面积较少,所以导致防护围挡的保护范围较少,需要使用多个防护围挡才可以有效进行防护,十分不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高层混凝土浇筑移动式防护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移动架(1)和第二移动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架(1)上设置有用于伸出所述第一移动架(1)的拉膜辊(3),所述第二移动架(2)上设置有用于伸出所述第二移动架(2)的放膜辊(4),所述放膜辊(4)包括绕卷辊(401)和两个防脱部(402),所述绕卷辊(401)的两端通过轴承(5)与所述防脱部(402)转动连接,所述绕卷辊(401)上绕卷有防护膜(6),所述防护膜(6)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绕卷辊(401)和所述放膜辊(4)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层混凝土浇筑移动式防护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移动架(1)和第二移动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架(1)上设置有用于伸出所述第一移动架(1)的拉膜辊(3),所述第二移动架(2)上设置有用于伸出所述第二移动架(2)的放膜辊(4),所述放膜辊(4)包括绕卷辊(401)和两个防脱部(402),所述绕卷辊(401)的两端通过轴承(5)与所述防脱部(402)转动连接,所述绕卷辊(401)上绕卷有防护膜(6),所述防护膜(6)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绕卷辊(401)和所述放膜辊(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混凝土浇筑移动式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架(1)和所述第二移动架(2)均为L形,所述第一移动架(1)包括第一横杆(101)和第一竖杆(102),所述第一竖杆(102)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杆(101)上,所述拉膜辊(3)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杆(101)上方,所述第一横杆(101)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开槽(7),所述第一开槽(7)内嵌并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8),所述第一滑块(8)穿出所述第一开槽(7)与所述拉膜辊(3)靠近所述第一竖杆(10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竖杆(102)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气缸(9),所述第一气缸(9)的活塞杆通过第一连杆(10)与所述第一滑块(8)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缸(9)的活塞杆和第一滑块(8)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架(2)包括第二横杆(201)和第二竖杆(202),所述第二竖杆(202)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杆(201)上,所述放膜辊(4)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杆(201)上方,所述第二横杆(201)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二开槽(11),所述第二开槽(11)内嵌并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2),所述第二滑块(12)穿出所述第二开槽(11)与所述防脱部(402)靠近所述第二竖杆(20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竖杆(202)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气缸(13),所述第二气缸(13)的活塞杆通过第二连杆(14)与所述第二滑块(12)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气缸(13)的活塞杆和第二滑块(12)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层混凝土浇筑移动式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膜辊(3)与所述第一滑块(8)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01)远离所述第一竖杆(102)的一端竖向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拉膜辊(3)相抵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秋,胡业强,张刚利,付海龙,文良,高夫辉,崔忠臣,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中铁二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