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不间断建筑3D打印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0178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3D打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间断建筑3D打印装置及方法。该3D打印装置包括3D打印头,该3D打印头包括:保护盖、料桶、打印料仓、套筒、出料装置、挤出杆和搅拌叶片。利用该建筑3D打印装置实现不间断的3D打印的方法,包括:S1:主进料口与建筑3D打印“油墨”输送管连接,次进料口与速凝剂输送管连接;S2:注入建筑3D打印“油墨”与速凝剂;S3:搅拌叶片将建筑3D打印“油墨”与速凝剂在打印料仓内搅拌均匀后,由挤出杆输送到出料装置进行打印。该打印装置实现了不间断的建筑3D打印过程,开拓了建造3D打印技术从实验室阶段向工程应用阶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An uninterrupted 3D 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间断建筑3D打印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3D打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间断建筑3D打印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3D打印是以建筑材料为油墨材料,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建筑工程领域的一种智能建造技术。由于3D打印技术的优越性,其在建筑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将建筑材料与3D打印技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大大的减少建造成本、提高建造效率,还能提高建造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同时也使得复杂的建造形式成为可能。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建筑3D打印技术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究其原因,在于建筑3D打印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还不成熟,特别是建筑3D打印“油墨”的泵送性和建造性相互矛盾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制约了建筑3D打印的可持续进行,阻碍了建筑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间断建筑3D打印装置及方法,用于实现建筑3D打印的不间断进行。该装置将建筑3D打印“油墨”与速凝剂分开输送,并在打印料仓内混合搅拌均匀后打印,既不破坏建筑3D打印“油墨”的泵送性,又能大大提高最终打印材料的建造性,有效的克服了建筑3D打印中“油墨”的泵送性和建造性相互矛盾的制约瓶颈,使得建筑3D打印“油墨”能在较短时间内凝结硬化,从而能够承受来自上面层打印材料的自重压力,实现了不间断的建筑3D打印过程,开拓了建造3D打印技术从实验室阶段向工程应用阶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第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3D打印头,包括:保护盖;料桶,设置于所述保护盖的下方;打印料仓,同轴设置于所述料桶的下方;套筒,同轴设置于所述打印料仓的下方;出料装置,设置于所述套筒的下方;挤出杆,沿中心轴向贯穿料桶、打印料仓和套筒;搅拌叶片,套设与所述挤出杆上,且位于所述打印料仓内;其中,所述保护盖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所述料桶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三进打印料仓;所述挤出杆位于所述搅拌叶片下方的部分设置有等螺距叶片。优选的,所述套筒和出料装置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套筒下方设置有螺纹,与所述出料装置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料桶和打印料仓铆接。优选的,所述出料装置为出料筒。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均为圆形,所述第三进打印料仓呈漏斗状。本专利技术第二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建筑3D打印装置,所述建筑3D打印装置包括上述的3D打印头。优选的,所述建筑3D打印装置包括建筑3D打印“油墨”输送管和速凝剂输送管;所述建筑3D打印“油墨”输送管与所述第二进料口连接;所述速凝剂输送管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接。更优选的,所述建筑3D打印“油墨”的输送方式为螺杆泵泵送式;所述输入的建筑3D打印“油墨”具有良好的可泵送性能。更优选的,所述速凝剂输送管靠近第二出料口的一端设置有单向阀,用于防止打印“油墨”回流入速凝剂输送管。另一端设置有气泵,用于清理速凝剂管内的残余物。所述速凝剂输入管末端为靠近打印头的一端。优选地,所述打印料仓用于存储建筑3D打印“油墨”及速凝剂。优选地,所述搅拌叶片用于将存储在打印料仓内的建筑3D打印“油墨”及速凝剂拌合均匀。优选地,所述挤出杆用于挤出拌合均匀的建筑3D打印“油墨”及速凝剂,并传输到出料装置进行打印。本专利技术第三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的建筑3D打印装置实现不间断的3D打印的方法,包括:S1:主进料口与建筑3D打印“油墨”输送管连接,次进料口与速凝剂输送管连接;S2:注入建筑3D打印“油墨”与速凝剂;S3:搅拌叶片将建筑3D打印“油墨”与速凝剂在打印料仓内搅拌均匀后,由挤出杆输送到出料装置进行打印。优选的,所述输入建筑3D打印“油墨”的速率与输入速凝剂的速率相互匹配,即每秒钟输入打印料仓的速凝剂与3D打印“油墨”的质量比为0.8%~6.5%。;所述速凝剂与3D打印“油墨”的质量比根据施工进度要求及打印构件特性的不同而调整。优选地,所述速凝剂为液态,属于无机盐类速凝剂,主要成份为铝酸钠或硫酸铝;所述加入速凝剂的建筑3D打印“油墨”的初凝时间控制在4~30分钟,终凝时间控制在8~75分钟,所述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根据速凝剂掺量的不同而不同;所述速凝剂与建筑3D打印“油墨”混合后能大大缩短其凝结硬化时间并提高其早期湿坯强度,从而提高建筑3D打印“油墨”的建造性;所述建造性提高后的建筑3D打印“油墨”可连续打印垂直高度2~4米,且无明显塌陷。优选的,所述速凝剂与3D打印“油墨”质量比的调整方式为,该质量比能保证建造性提高后的建筑3D打印“油墨”的湿坯强度P始终大于其所受的来自于上层打印料自重产生的受压应力P1,从而实现不间断的建筑3D打印。优选的,掺有速凝剂的建筑3D打印“油墨”的湿坯强度随时间的发展关系符合公式(1),公式(1)为P=f(r,v,t);其中,P为掺有速凝剂的建筑3D打印“油墨”的湿坯强度,r为速凝剂与建筑3D打印“油墨”的混合比例,v为搅拌叶片的搅拌速率,t为速凝剂和建筑3D打印“油墨”混合后的时间。优选地,所述掺有速凝剂的建筑3D打印“油墨”的湿坯强度P与r,v,t的函数关系可以根据实验值P拟合出来;所述拟合方式的其中一种为:假定r,v为定值,即可拟定出在速凝剂与建筑3D打印“油墨”的混合比例(r)及搅拌叶片的搅拌速率(v)一定的情况下,建筑3D打印“油墨”的湿坯强度P与速凝剂和建筑3D打印“油墨”混合时间t的函数关系。更优选的,所述在速凝剂与建筑3D打印“油墨”的混合比例(r)及搅拌叶片的搅拌速率(v)数值不变的前提下,建筑3D打印“油墨”的湿坯强度P随着时间t在凝结硬化初期按照近似幂函数y=xa方式增长;优选的,所述建筑3D打印“油墨”的凝结硬化初期为0~8小时,所述幂函数y=xa的指数a>1。优选的,所述底层打印料承受的自重应力P1随打印层数的变化关系符合公式(2),公式(2)为P1=n·h·ρ·g;其中,n为打印层数,h为每层打印高度,ρ为打印“油墨”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优选的,所述打印层数n随打印时间的变化关系符合公式(3),公式(3)为n=vt/l;其中,v为打印速度,t为打印时间,l为每层需要打印长度。优选的,所述底层打印料承受的自重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符合公式(4),公式(4)为所述参数h,ρ,g,v,l在建筑3D打印“油墨”、打印构件、打印基本参数确定的情况下,皆为定值,所述底层打印料承受的自重应力P1随时间t按一次函数y=Ax方式增长,其中A为大于零的常数。优选地,所述在仅考虑因自重应力不足导致破坏的情况下,根据建筑3D打印“油墨”的湿坯强度P和底层打印料的自重应力P1的增长方式,通过调节速凝剂与建筑3D打印“油墨”的混合比例(r)的大小,可以保证在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打印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保护盖;/n料桶,设置于所述保护盖的下方;/n打印料仓,同轴设置于所述料桶的下方;/n套筒,同轴设置于所述打印料仓的下方;/n出料装置,设置于所述套筒的下方;/n挤出杆,沿中心轴向贯穿料桶、打印料仓和套筒;/n搅拌叶片,套设于所述挤出杆上,且位于所述打印料仓内;/n其中,所述保护盖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所述料桶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三进打印料仓;/n所述挤出杆位于所述搅拌叶片下方的部分设置有等螺距叶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护盖;
料桶,设置于所述保护盖的下方;
打印料仓,同轴设置于所述料桶的下方;
套筒,同轴设置于所述打印料仓的下方;
出料装置,设置于所述套筒的下方;
挤出杆,沿中心轴向贯穿料桶、打印料仓和套筒;
搅拌叶片,套设于所述挤出杆上,且位于所述打印料仓内;
其中,所述保护盖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所述料桶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三进打印料仓;
所述挤出杆位于所述搅拌叶片下方的部分设置有等螺距叶片。


2.一种建筑3D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3D打印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3D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3D打印装置包括建筑3D打印“油墨”输送管和速凝剂输送管;
所述建筑3D打印“油墨”输送管与所述第二进料口连接;
所述速凝剂输送管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3D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速凝剂输送管靠近第二出料口的一端设置有单向阀,另一端设置有气泵。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2-4所述的建筑3D打印装置实现不间断的3D打印的方法,包括:
S1:主进料口与建筑3D打印“油墨”输送管连接,次进料口与速凝剂输送管连接;
S2:注入建筑3D打印“油墨”与速凝剂;
S3:搅拌叶片将建筑3D打印“油墨”与速凝剂在打印料仓内搅拌均匀后,由挤出杆输送到出料装置进行打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建筑3D打印“油墨”的速率与输入速凝剂的速率相互匹配,即每秒钟输入打印料仓的速凝剂与3D打印“油墨”的质量比为0.8%~6.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速凝剂与3D打印“油墨”质量比的调整方式为,该质量比能保证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建庄丁陶汲广超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