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重构模块化的气浮输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浮输运装置
,尤其是一种可重构模块化的气浮输运装置。
技术介绍
精密器件在现代工业制造过程中,由于输运造成的系统性缺陷较为严重,需要对其输运方式进行改进。传统的接触式运输装置的传动部件由刚性的移动副或转动副组成,如图1所示,导轨3在对工件1进行输送时,滚轮2对工件1产生震动和摩擦,使得工件1表面容易损伤。这种输运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科技产业中的精密测量、精密加工和精密运输等技术的应用需求,新一代的精密器件生产线要求工件在输运过程中与传送装置之间实现无接触。目前普遍采用的无接触输运方式是在工件与装置表面之间形成一层气膜,使得工件悬浮,从而避免工件在输运过程由于接触造成的碎裂、划痕和划伤等表面质量缺陷。图2所示输送装置主要针对大型的精密工件,为无接触输运系统。其通过竖直小孔3节流,使得平台4与工件2之间形成一层静压气膜来实现工件2的悬浮,并通过滚轮1与工件2接触实现输运功能。现有利用竖直小孔作为节流元件的无接触输运设备中,较为典型的有如中国专利申请“气浮平台”(申请公布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重构气浮输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n输送模块(100),包括斜向喷流板(101)、上层板(102)和底层控制板(103),所述斜向喷流板(101)嵌入所述上层板(102)顶面,所述底层控制板(103)设置于所述上层板(102)下方;/n气路控制模块(200),所述气路控制模块(200)设置于所述输送模块(100)内;/n所述气路控制模块(200)包括进气通路(201)、第一通路(202)、第二通路(203)和气路切换组件(204),所述第一通路(202)和第二通路(203)与所述进气通路(201)交汇于气室(205)内,所述气体切换组件(204)设置于所述气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重构气浮输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模块(100),包括斜向喷流板(101)、上层板(102)和底层控制板(103),所述斜向喷流板(101)嵌入所述上层板(102)顶面,所述底层控制板(103)设置于所述上层板(102)下方;
气路控制模块(200),所述气路控制模块(200)设置于所述输送模块(100)内;
所述气路控制模块(200)包括进气通路(201)、第一通路(202)、第二通路(203)和气路切换组件(204),所述第一通路(202)和第二通路(203)与所述进气通路(201)交汇于气室(205)内,所述气体切换组件(204)设置于所述气室(205)中;
所述气路控制模块(200)与所述斜向喷流板(101)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重构气浮输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切换组件(204)包括芯座(204a)、开关(204b)、密封塞(204c)和电磁铁(204d),所述密封塞(204c)嵌于所述开关(204b)内,所述开关(204b)穿过所述芯座(204a)与所述电磁铁(204d)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重构气浮输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路(202)包括第一出气孔(202a)和第一斜流孔(202b),所述第一出气孔(202a)设置于所述上层板(102)内,所述第一斜流孔(202b)设置于所述斜向喷流板(101)中;
所述进气通路(201)和气室(205)设置于所述上层板(102)内,所述第一出气孔(202a)与所述气室(205)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重构气浮输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路(203)包括芯座内孔(203a)、第二出气孔(203b)和第二斜流孔(203c),所述芯座内孔(203a)设置于所述芯座(204a)内,所述第二出气孔(203b)设置于所述上层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伟,王荣月,杨锐,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