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90226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下模架内装设有第一固定板、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上侧面的第二固定板以及驱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下滑动的顶推杆,所述顶推杆的侧壁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顶推外沿,所述第一固定板装设有滑块以及驱动滑块的前端部顶紧顶推杆侧壁的弹性件,该滑块设置有贯穿上下两侧面的插接通槽,下模架装设有位于插接通槽正上方的插接导杆,所述滑块前端部的下侧面与顶推外沿的上侧面滑动连接。巧妙的联动结构设计,达到同时顶推产品的多个位置完成脱模,且利用二次顶推进一步增强脱模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Secondary pushing and demoulding mechanism for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结构
,尤其是指一种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模具制造过程中,常常出现产品深度卡接于下模板中,该些情况给脱模带来了难度,直接集中某个位置脱出产品,非常容易损坏产品,若分设多个位置提供力量推脱,则会明显增加模具的复杂程度,同时增加制造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巧妙的联动结构设计,达到同时顶推产品的多个位置完成脱模,且利用二次顶推进一步增强脱模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包括下模架,所述下模架内装设有第一固定板、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上侧面的第二固定板以及驱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下滑动的顶推杆,所述顶推杆的侧壁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顶推外沿,所述第一固定板装设有滑块以及驱动滑块的前端部顶紧顶推杆侧壁的弹性件,该滑块设置有贯穿上下两侧面的插接通槽,下模架装设有位于插接通槽正上方的插接导杆,所述滑块前端部的下侧面与顶推外沿的上侧面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装设有推杆,该推杆的首端部连接有推料板,该推料板活动连接于下模架的上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板装设有顶针,该顶针延伸连接于下模架的上侧面。优选的,所述下模架的上侧面设置有凸起的模芯凸台,所述推料板的一侧壁抵接于模芯凸台的侧壁,所述顶针延伸连接于模芯凸台的上侧面。优选的,所述滑块设置有限位槽,所述下模架固定装设有限位块,该限位块延伸抵接于限位槽。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侧面固定装设有限位柱,该限位柱延伸穿过第二固定板设置。优选的,所述插接通槽的一侧面设置为第一倾斜面,插接导杆下端部对应第一倾斜面的一端设置为第二倾斜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在实际生产活动过程中,该机构设计一般应用于注塑模具内,即结合其他模具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具,然后通过对模腔内注塑成型得到产品,与本申请机构结合的其他模具结构部分可参考常规的模具结构设计,也可参考本申请附图展示的结构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得知可与本申请机构结合的其他模具结构部分。本申请机构应用至注塑模具中的应用,上模架与本申请下模架对合随后注塑成型得到产品,此时该产品倒扣于下模架的模芯凸台,且产品卡接于模芯凸台的深度较深,当上模架与下模架分开进行脱模时,顶推杆驱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板同时向上滑动,随即设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推杆和顶针会凸出与上模架的上侧面并将卡接于模芯凸台的产品推落,因滑块的设计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一开始会一同上移,当上移到一定高度时滑块的插接通槽会与插接导杆连接,致使滑块后缩,随即滑块的前端部从顶推杆的顶推外沿上侧面滑出,第一固定板失去顶推杆的力量停止上移,此时顶推杆继续将第二固定板顶推上移直至最高点,而产品则会出现二次顶推脱模效果,脱模可靠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未开始脱模时的侧面结构剖切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脱模中的侧面结构剖切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脱模中的侧面结构剖切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脱模后的侧面结构剖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包括下模架1,所述下模架1内装设有第一固定板2、连接于第一固定板2上侧面的第二固定板3以及驱动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上下滑动的顶推杆4,所述顶推杆4的侧壁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顶推外沿41,所述第一固定板2装设有滑块21以及驱动滑块21的前端部顶紧顶推杆4侧壁的弹性件22,该滑块21设置有贯穿上下两侧面的插接通槽23,下模架1装设有位于插接通槽23正上方的插接导杆11,所述滑块21前端部的下侧面与顶推外沿41的上侧面滑动连接。本实施例的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在实际生产活动过程中,该机构设计一般应用于注塑模具内,即结合其他模具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具,然后通过对模腔内注塑成型得到产品,与本申请机构结合的其他模具结构部分可参考常规的模具结构设计,也可参考本申请附图展示的结构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得知可与本申请机构结合的其他模具结构部分。本申请机构应用至注塑模具中的应用,上模架与本申请下模架1对合随后注塑成型得到产品,此时该产品倒扣于下模架1的模芯凸台14,且产品卡接于模芯凸台14的深度较深,当上模架与下模架1分开进行脱模时,顶推杆4驱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板3同时向上滑动,随即设于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的推杆24和顶针31会凸出与上模架的上侧面并将卡接于模芯凸台14的产品推落,因滑块21的设计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一开始会一同上移,当上移到一定高度时滑块21的插接通槽23会与插接导杆11连接,致使滑块21后缩,随即滑块21的前端部从顶推杆4的顶推外沿41上侧面滑出,第一固定板2失去顶推杆4的力量停止上移,此时顶推杆4继续将第二固定板3顶推上移直至最高点,而产品则会出现二次顶推脱模效果,脱模可靠性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板2固定装设有推杆24,该推杆24的首端部连接有推料板25,该推料板25活动连接于下模架1的上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板3装设有顶针31,该顶针31延伸连接于下模架1的上侧面。本申请中推杆24和顶针31可个设置,其布设均固定于第一固定板2或第二固定板3中,并不会增加设计和制造难度,同时增加了多个顶推的位置有助于更加可靠的将产品推落。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架1的上侧面设置有凸起的模芯凸台14,所述推料板25的一侧壁抵接于模芯凸台14的侧壁,所述顶针31延伸连接于模芯凸台14的上侧面。虽附图只展示了本申请机构的侧面,但可以明显得知倒扣于模芯凸台14的产品为圆形件,此时通过推料板25从圆形件产品的底端沿边发力推出,在配合顶针31从圆形产品内的中间顶出,达到高效脱落的同时,很好的考虑的产品本身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包括下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架(1)内装设有第一固定板(2)、连接于第一固定板(2)上侧面的第二固定板(3)以及驱动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上下滑动的顶推杆(4),所述顶推杆(4)的侧壁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顶推外沿(41),所述第一固定板(2)装设有滑块(21)以及驱动滑块(21)的前端部顶紧顶推杆(4)侧壁的弹性件(22),该滑块(21)设置有贯穿上下两侧面的插接通槽(23),下模架(1)装设有位于插接通槽(23)正上方的插接导杆(11),所述滑块(21)前端部的下侧面与顶推外沿(41)的上侧面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包括下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架(1)内装设有第一固定板(2)、连接于第一固定板(2)上侧面的第二固定板(3)以及驱动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上下滑动的顶推杆(4),所述顶推杆(4)的侧壁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顶推外沿(41),所述第一固定板(2)装设有滑块(21)以及驱动滑块(21)的前端部顶紧顶推杆(4)侧壁的弹性件(22),该滑块(21)设置有贯穿上下两侧面的插接通槽(23),下模架(1)装设有位于插接通槽(23)正上方的插接导杆(11),所述滑块(21)前端部的下侧面与顶推外沿(41)的上侧面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用二次顶推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固定装设有推杆(24),该推杆(24)的首端部连接有推料板(25),该推料板(25)活动连接于下模架(1)的上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板(3)装设有顶针(31),该顶针(31)延伸连接于下模架(1)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灼卢荣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誉鑫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