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7259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所述下模板设置有连通成型面并向下延伸的第一输送道以及连通第一输送道末端的第二输送道,该第二输送道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输送道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下模板穿接有斜顶杆以及连接斜顶杆末端的竖向驱动杆,该竖向驱动杆设置有第一凹槽,斜顶杆设置有用于沿第一凹槽滑动的第一凸部。采用牛角式进胶,绕过产品对合面将进胶点设计在产品内面,让两个独立产品对合组装时易于扣合,增加组装效率,设计斜顶杆的第一凸部沿竖向驱动杆的第一凹槽滑动完成斜顶动作,结构设计简易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是指一种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
技术介绍
模具是工业制造中重要工具,尤其是塑胶产品的制造,厂家基本采用模具注塑成型制得。塑胶产品经常出现两个独立成型的塑胶产品对合组装使用,两个独立成型塑胶产品的进胶位一般厂家都会设置在对合的边沿处,因为易于模具设计以及脱模,但容易造成塑胶产品的对合边沿出现夹线、披锋以及胶位高低不平等问题影响后续两个塑胶产品的对合组装。在塑胶产品完成进胶成型后的脱模动作中,经常需要用到斜顶脱模的结构,一般厂家会在下模板设计较为复杂的斜推结构以使顶针完成斜顶动作,下模板结构配合的重新设计成本较高,不利于市场竞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采用牛角式进胶,绕过产品对合面将进胶点设计在产品内面,让两个独立产品对合组装时易于扣合,增加组装效率,设计斜顶杆的第一凸部沿竖向驱动杆的第一凹槽滑动完成斜顶动作,结构设计简易可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包括下模板以及设置于下模板的成型面,所述下模板设置有连通成型面并向下延伸的第一输送道以及连通第一输送道末端的第二输送道,该第二输送道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输送道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下模板穿接有斜顶杆以及连接斜顶杆末端的竖向驱动杆,该竖向驱动杆设置有第一凹槽,斜顶杆设置有用于沿第一凹槽滑动的第一凸部。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道的末端与第二输送道直径小的一端连通。优选的,所述下模板设置有进胶通道,该进胶通道与第二输送道直径大的一端连通。优选的,所述斜顶杆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竖向驱动杆设置有用于沿第二凹槽滑动的第二凸部。优选的,所述第二凸部扣接于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部扣接于第一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其中第二输送道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缩小,且第二输送道的截面形状为弧形,第二输送道即牛角式进胶通道,通过第二输送道配合第一输送道让进胶点设置在产品的内侧面,让产品的边沿不会出现夹线、披锋以及胶位高低不平等问题,使产品在后续对合组装中不会出现难以组合的情况,增加组装效率。竖向驱动杆的第一凹槽给斜顶杆的第一凸部提供了一个滑动的空间,使得竖向驱动杆直接向上运动也能使斜顶杆进行斜顶动作,结构设计简易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剖切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竖向驱动杆和斜顶杆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包括下模板1以及设置于下模板1的成型面11,所述下模板1设置有连通成型面11并向下延伸的第一输送道2以及连通第一输送道2末端的第二输送道3,该第二输送道3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输送道3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下模板1穿接有斜顶杆4以及连接斜顶杆4末端的竖向驱动杆5,该竖向驱动杆5设置有第一凹槽51,斜顶杆4设置有用于沿第一凹槽51滑动的第一凸部41。本实施例的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其中第二输送道3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缩小,且第二输送道3的截面形状为弧形,第二输送道3即牛角式进胶通道12,通过第二输送道3配合第一输送道2让进胶点设置在产品的内侧面,让产品的边沿不会出现夹线、披锋以及胶位高低不平等问题,使产品在后续对合组装中不会出现难以组合的情况,增加组装效率。竖向驱动杆5的第一凹槽51给斜顶杆4的第一凸部41提供了一个滑动的空间,使得竖向驱动杆5直接向上运动也能使斜顶杆4进行斜顶动作,结构设计简易可靠。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道2的末端与第二输送道3直径小的一端连通。第二输送道3的另一端即直径大的一端为进胶输进端,让溶胶从直径大端输向直径小端可以让进胶力度增加,让溶胶进入竖直的第一输送道2时仍有足够的动力前进并从第一输送道2喷出。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板1设置有进胶通道12,该进胶通道12与第二输送道3直径大的一端连通。进胶通道12设置在下模板1的上侧面,该进胶通道12的截面形状为弧形,弧形结构增加溶胶流动时间,也给溶胶提供了初步冷却时间。本实施例中,所述斜顶杆4设置有第二凹槽42,所述竖向驱动杆5设置有用于沿第二凹槽42滑动的第二凸部52。当竖向驱动杆5向上移动时,竖向驱动杆5的第二凸部52沿斜顶杆4的第二凹槽42滑动,同时斜顶杆4的第一凸部41也沿竖向驱动杆5的第一凹槽51滑动,形成相互咬合滑动的结构,结构简易可靠,制造使用成本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部52扣接于第二凹槽42,所述第一凸部41扣接于第一凹槽51。扣接结构可靠且易于组装。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包括下模板(1)以及设置于下模板(1)的成型面(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1)设置有连通成型面(11)并向下延伸的第一输送道(2)以及连通第一输送道(2)末端的第二输送道(3),该第二输送道(3)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输送道(3)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下模板(1)穿接有斜顶杆(4)以及连接斜顶杆(4)末端的竖向驱动杆(5),该竖向驱动杆(5)设置有第一凹槽(51),斜顶杆(4)设置有用于沿第一凹槽(51)滑动的第一凸部(41)。/n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包括下模板(1)以及设置于下模板(1)的成型面(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1)设置有连通成型面(11)并向下延伸的第一输送道(2)以及连通第一输送道(2)末端的第二输送道(3),该第二输送道(3)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输送道(3)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下模板(1)穿接有斜顶杆(4)以及连接斜顶杆(4)末端的竖向驱动杆(5),该竖向驱动杆(5)设置有第一凹槽(51),斜顶杆(4)设置有用于沿第一凹槽(51)滑动的第一凸部(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用牛角式进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灼王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誉鑫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