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8823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检测组件;以及设置于检测组件一侧的平台结构,平台结构包括站立平台和升降台,升降台设置于站立平台一侧,站立平台内设置有与升降台连接的升降驱动机构;以及消毒机构,消毒机构包括设置于站立平台与升降台相邻两侧的消毒液箱和水箱,消毒液箱上设置有第一喷头,水箱上设置有第二喷头,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均朝向站立平台,第一喷头通过第一泵体与消毒液箱内部连接,第二喷头通过第二泵体与水箱内部链接,第一喷头内设置有雾化片。本申请通过在站立平台一侧设置升降台,从而便于年龄较小的侧视人员攀登站立平台。

An early morning inspection robot with platform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晨检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
技术介绍
晨检机器人是一种以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为技术核心的一种检测性机械装置设备,其用于在每天早晨对小朋友进行测试,通过晨检机器人对小朋友做体温筛查,并把身高、体重等成长数据记录下来。现有的晨检机器人通常的包括检测组件,该检测组件通常由摄像头装置、温检测装置、重量检测装置、身高检测装置组成,其中平台结构设置于检测组件的一侧,待测试人员站立于平台结构上,通过检测组件对待测试人员进行各项数据的检测,具体的检测方法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910025286.1的现有专利。但是,现有的晨检机器人中,由于站立平台内通常设置有进行称重的重量测试装置,因此,站立平台通常具有一定的高度,而晨检机器人通常测试的对象是小朋友,小朋友由于身高限制,因此存在攀登平台困难的问题,上述问题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攀登的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检测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检测组件一侧的平台结构,所述平台结构包括站立平台和升降台,所述升降台设置于所述站立平台一侧,所述站立平台内设置有与所述升降台连接的升降驱动机构;以及消毒机构,所述消毒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站立平台与所述升降台相邻两侧的消毒液箱和水箱,所述消毒液箱上设置有第一喷头,所述水箱上设置有第二喷头,所述第一喷头和所述第二喷头均朝向所述站立平台,所述第一喷头通过第一泵体与消毒液箱内部连接,所述第二喷头通过第二泵体与所述水箱内部链接,所述第一喷头内设置有雾化片。进一步的是: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竖向设置于所述站立平台内的可水平转动的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啮合的齿轮,所述齿轮与升降电机连接,所述升降台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站立平台上设置有竖向的通槽,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通槽伸入至所述站立平台内与所述蜗杆螺纹连接,所述连接件可沿所述通槽升降。进一步的是:所述升降台上设置有导向通孔,所述站立平台靠近所述升降台一侧竖向设置有穿过所述导向通孔的导向柱。进一步的是:所述站立平台包括站立台面,所述站立台面下方设置有重力测试装置,所述重力测试装置用于支撑所述站立台面。进一步的是:所述站立台面下方下方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站立台面通过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重力检测装置连接。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设置于所述连接块靠近所述站立台面的一侧,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加热机构。进一步的是:所述加热机构为电热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在站立平台一侧设置升降台,从而便于年龄较小的侧视人员攀登站立平台。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的整体示意图;图2升降腔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站立台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一喷头剖视图;附图标记如下:检测组件1、平台结构2、站立台面21、连接块211、加热腔212、加热机构213、重力测试装置214、升降台22、连接件221、导向柱222、升降腔室23、蜗杆231、齿轮232、升降电机233、消毒液箱31、水箱32、第一喷头33、第二喷头34、雾化片3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具有平台结构2的晨检机器人,包括检测组件1和平台结构2。其中,平台结构2设置于检测组件1一侧,平台结构2包括站立平台和升降台22,升降台22设置于站立平台一侧,站立平台内设置有与升降台22连接的升降驱动机构,该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升降台22升降,具体的,上述站立平台包括外侧壁,其中外侧壁靠近升降台22的一侧设置有升降腔室23,该升降驱动机构安装于升降腔室23内,上述驱动机构包括通过轴承安装于升降腔室23内的竖直的蜗杆231,该蜗杆231可水平转动,升降腔室23内部顶端固定安装有一升降电机233,升降电机233的转轴上连接有齿轮232,该齿轮232与蜗杆231啮合,升降电机233转动从而可带动蜗杆231转动,升降台22上靠近升降腔室23的一侧固定有连接件221,连接件221上设置有一具有内螺纹的螺纹通孔,升降腔室23上开设有竖向的通槽,连接件221穿过通槽伸入升降腔室23内并与蜗杆231螺纹连接,当升降电机233驱动蜗杆231转动时,蜗杆231壳带动连接件221沿通槽升降,从而带动升降台22整体进行升降。此外,站立平台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一顶部开口的槽体,该槽体内设置有站立台面21,其中,外壳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消毒液箱31和水箱32,其中,消毒液箱31内用于放置有消毒液,水箱32内用于放置有水。消毒液箱31上安装有第一喷头33,第一喷头33通过第一泵体与消毒液箱31内部连接,具体的,第一喷头33与第一水管连接,第一水管伸入至消毒液箱31内,消毒液箱31内设置有第一泵体,第一泵体用于将消毒液箱31内的消毒液抽取至第一水管中,其中第一喷头33内靠近其出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雾化片35,该雾化片35可采用超声波震荡陶瓷片,消毒液经由雾化片35雾化后再经由第一喷头33喷出。水箱32上设置有第二喷头34,第二喷头34通过第二泵体与水箱32内部链接,具体的,第二喷头34通过第二水管与水箱32内部连通,第二泵体安装于水箱32内,通过第二泵体从而可以将水抽取至第二水管中,并借由第二喷头34喷出,上述第一喷头33和第二喷头34均朝向站立平台。本申请在进行测试时,升降台22将至最底端,此时待测试人员站立于升降台22上,升降台22升值与站立台面21持平,此时待测试人员则可以轻松的走到站立台面21上,当前一位测量人员测试完成后,先打开第一泵体,此时消毒液经由雾化片35震荡雾化后喷洒至站立平台上,经过雾化后的消毒液被打散呈微米颗粒的消毒液雾,此时消毒液雾能够均匀的铺洒于站立平台上,并能够包裹灰尘和细菌等污染物,当消毒液喷洒完成后,再打开第二泵体,通过第二喷头34喷水,从而将站立平台上的消毒液连通污染物同时冲洗,从而使平台保持洁净,能够有效地避免细菌等污染物交叉感染。此外,本申请为了使升降台22在升降时保持平稳,升降台22上设置有导向通孔,站立平台靠近升降台22一侧固定有竖向设置的导向柱222,该导向柱222穿过导向通孔,升降台22可沿导向柱222进行升降。其中,站立平台下方设置有重力测试装置214,站立平台与重力测试装置214连接,通过重力测试装置214可以对测试人员的体重进行测量,该重力测试装置214可以为重力传感器,此外,在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重力测试装置214控制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开启,例如,当重力测试装置214检测到重力小于阈值时对控制器发生信号,控制器依次控制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开启,从而对站立平台进行清洁,所应理解的是,具体开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检测组件;以及/n设置于所述检测组件一侧的平台结构,所述平台结构包括站立平台和升降台,所述升降台设置于所述站立平台一侧,所述站立平台内设置有与所述升降台连接的升降驱动机构;以及/n消毒机构,所述消毒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站立平台与所述升降台相邻两侧的消毒液箱和水箱,所述消毒液箱上设置有第一喷头,所述水箱上设置有第二喷头,所述第一喷头和所述第二喷头均朝向所述站立平台,所述第一喷头通过第一泵体与消毒液箱内部连接,所述第二喷头通过第二泵体与所述水箱内部链接,所述第一喷头内设置有雾化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检测组件;以及
设置于所述检测组件一侧的平台结构,所述平台结构包括站立平台和升降台,所述升降台设置于所述站立平台一侧,所述站立平台内设置有与所述升降台连接的升降驱动机构;以及
消毒机构,所述消毒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站立平台与所述升降台相邻两侧的消毒液箱和水箱,所述消毒液箱上设置有第一喷头,所述水箱上设置有第二喷头,所述第一喷头和所述第二喷头均朝向所述站立平台,所述第一喷头通过第一泵体与消毒液箱内部连接,所述第二喷头通过第二泵体与所述水箱内部链接,所述第一喷头内设置有雾化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平台结构的晨检机器人,其中,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竖向设置于所述站立平台内的可水平转动的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啮合的齿轮,所述齿轮与升降电机连接,所述升降台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站立平台上设置有竖向的通槽,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通槽伸入至所述站立平台内与所述蜗杆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骏华斌山许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谛达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