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885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5 2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包括上下两端中空的繁育筒、上供流管和分流管,繁育筒下端连接有筛分筒,筛分筒下端连接有集苗管,上供流管搭靠于繁育筒上端开口端的边沿,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上供流管连通,分流管的另一端沿着繁育筒内壁伸入繁育筒以内,分流管外壁上部署有多个分流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将泥鳅的产卵和孵化集中在同一个专门的装置中进行,大大降低了繁育装置的制造成本,缩短的繁育周期,降低了人工繁育劳动强度,在泥鳅繁育过程中分别通过上供流管、下供流管向繁育装置以内供水,使泥鳅亲本能够始终处于富有氧气的水中进行产卵和孵化,提高了繁育效率,提高了繁育效率。

A breeding device of ecological loa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
本技术属于农业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4872006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属鱼类养殖
鱼池设置喷水管一端和两侧的内壁设置有凸座,凸座上架设产卵台、摄食台,鱼池下方形成适宜光唇鱼躲避敌害和越冬的隐蔽区。产卵台上设挡条,挡条之间铺设砾石,水流经过挡条产生紊流波浪。摄食台与鱼池内壁之间有通道,水流沿产卵台、摄食台、通道、隐蔽区、集污池从排水管排出,用持续且变化的水流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紊流波浪和砾石诱导光唇鱼自然发情产卵,用斜置的集卵箱自动收集受精卵。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操作简便,亲鱼外界干扰小,不使用催产药物,产卵率78~91%,受精率85~93%,孵化率75~79%,产后亲鱼成活率100%,亲鱼能连续产卵2~3年。然而,这种人工养殖方法所使用的繁育装置均是将鱼类的产卵和孵化进行分别处理的装置,繁育装置制造成本较高,繁育工序复杂,繁育周期较长,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研发设计一种将泥鳅产卵和孵化工序集中为一体的人工繁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技术提供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包括上下两端中空的繁育筒、上供流管和分流管,所述繁育筒下端连接有筛分筒,所述筛分筒下端连接有集苗管,所述上供流管搭靠于所述繁育筒上端开口端的边沿,所述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上供流管连通,所述分流管的另一端沿着所述繁育筒内壁伸入所述繁育筒以内,所述分流管外壁上部署有多个分流孔。所述筛分筒为倒锥体形。所述繁育筒上端开口端边沿还设置有溢流槽。所述集苗管之上还安装有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筛分筒下端之间还连接有下供流管。所述分流管长度为所述繁育筒高度的三分之二。所述分流孔相对于所述上供流管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cm。所述多个分流孔的面积之和不小于上供流管横截面积的2倍。所述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还包括单独使用并且能够套合于所述繁育筒以内的隔离筛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泥鳅的产卵和孵化集中在同一个专门的装置中进行,大大降低了繁育装置的制造成本,缩短的繁育周期,减少了泥鳅在繁育过程中对泥鳅亲本进行转移的过程,降低了人工繁育劳动强度,提高了繁育效率。并且在泥鳅繁育过程中分别通过上供流管、下供流管向繁育装置以内供水,使泥鳅亲本能够始终处于富有氧气的水中进行产卵和孵化,提高了催产效率,降低了亲本死亡率,提高了泥鳅育苗存活率,提高了泥鳅的繁育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中:1-繁育筒,2-上供流管,3-分流管,4-筛分筒,5-集苗管,6-下供流管,7-阀门,8-隔离筛框,11-溢流槽,31-分流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包括上下两端中空的繁育筒1、上供流管2和分流管3,繁育筒1下端连接有筛分筒4,筛分筒4下端连接有集苗管5,上供流管2搭靠于繁育筒1上端开口端的边沿,分流管3的一端与上供流管2连通,分流管3的另一端沿着繁育筒1内壁伸入繁育筒1以内,分流管3外壁上部署有多个分流孔31。进一步地,筛分筒4为倒锥体形。优选筛分筒4圆锥角为37°-60°。繁育筒1外径为60-150cm。繁育筒1高度为50-100cm。筛分筒4高度为60-180cm。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筛分筒4为倒锥体形时,使泥鳅亲本无法从集苗管中逃出,始终处于稳定的繁育环境中。进一步地,繁育筒1上端开口端边沿还设置有溢流槽11。优选溢流槽11深度为1.5-3cm。溢流槽11长度为繁育筒1上端开口端周长的2/5。集苗管5之上还安装有阀门7,阀门7与筛分筒4下端之间还连接有下供流管6。优选下供流管6外径为2-5cm。上供流管2外径为2-5cm。分流管3长度为繁育筒1高度的三分之二。分流孔31相对于上供流管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cm。分流管3数量为2条。多个分流孔31的面积之和不小于上供流管2横截面积的2倍。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上供流管2、下供流管6分别对繁育筒、筛分筒以内供水,水中富含氧气,促使繁育筒、筛分筒以内的水流形成微泡漩流,一方面能够有助于促进雌雄泥鳅亲本产卵,提升泥鳅亲本的产卵率,提高繁育效率,另一方面使泥鳅亲本始终处于富含氧气的水流环境中生存,提高了泥鳅亲本和泥鳅育苗的存活率。此外,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还包括单独使用并且能够套合于繁育筒1以内的隔离筛框8。优选隔离筛框8之上设置有若干个筛孔,筛孔孔径为4-8mm。隔离筛框8高度为2-5mm。隔离筛框8高度是筛分筒4高度的1/3。下供流管6为透明状。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泥鳅的产卵和孵化集中在同一个专门的装置中进行,大大降低了繁育装置的制造成本,缩短的繁育周期,减少了泥鳅在繁育过程中对泥鳅亲本进行转移的过程,降低了人工繁育劳动强度,提高了繁育效率。并且在泥鳅繁育过程中分别通过上供流管、下供流管向繁育装置以内供水,使泥鳅亲本能够始终处于富有氧气的水中进行产卵和孵化,提高了催产效率,降低了亲本死亡率,提高了泥鳅育苗存活率,提高了泥鳅的繁育效率。另外,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使用:步骤一:投放雄性泥鳅亲本和雌性泥鳅亲本:使用上述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先将隔离筛框8放入繁育筒1以内,再将若干雄性泥鳅亲本和若干雌性泥鳅亲本投放至繁育筒1以内;进一步地,优选雌性泥鳅亲本数量与雄性泥鳅亲本数量之比为1:2。步骤二:培育鳅苗:待雄性泥鳅亲本与雌性泥鳅亲本交配产出受精卵后,取出隔离筛框8,并通过隔离筛框8将所有雌性泥鳅亲本和雌性泥鳅捞出,使受精卵在繁育筒1和筛分筒4以内孵化成鳅苗,然后再向繁育筒1以内投放适量培养液,促使鳅苗生长,在上述过程中,同时通过下供流管6向繁育筒1以内持续供水,通过溢流槽11排水,使繁育筒1和筛分筒4以内的水保持流动,并在繁育筒1和筛分筒4以内形成微泡漩流;泥鳅繁育方法还包括在步骤二中培育鳅苗的过程中,控制繁育筒1以内的水流动速度为2-10cm/s。优选培养液是蛋黄悬浊液、开口饲料粉料悬浊液或内含有附有浮游生物的生物培养液中的一种或几种。另外,泥鳅繁育方法还包括在步骤二中培育鳅苗的过程中,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暂停通过下供流管6向繁育筒1以内持续供水,打开阀门7,通过集苗管5排出鳅苗排出残饵、粪便之后,再关闭阀门7,通过下供流管6向繁育筒1以内继续供水。泥鳅繁育方法还包括在通过集苗管5排出鳅苗排出残饵、粪便的同时,通过红外光照射集苗管5,将鳅苗驱赶至繁育筒1或筛分筒4以内。泥鳅繁育方法还包括在步骤二中培育鳅苗的过程中,在每天夜晚通过上供流管2向繁育筒1以内持续供水,使微泡漩流加速。步骤二中受精卵孵化成鳅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端中空的繁育筒(1)、上供流管(2)和分流管(3),所述繁育筒(1)下端连接有筛分筒(4),所述筛分筒(4)下端连接有集苗管(5),所述上供流管(2)搭靠于所述繁育筒(1)上端开口端的边沿,所述分流管(3)的一端与所述上供流管(2)连通,所述分流管(3)的另一端沿着所述繁育筒(1)内壁伸入所述繁育筒(1)以内,所述分流管(3)外壁上部署有多个分流孔(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端中空的繁育筒(1)、上供流管(2)和分流管(3),所述繁育筒(1)下端连接有筛分筒(4),所述筛分筒(4)下端连接有集苗管(5),所述上供流管(2)搭靠于所述繁育筒(1)上端开口端的边沿,所述分流管(3)的一端与所述上供流管(2)连通,所述分流管(3)的另一端沿着所述繁育筒(1)内壁伸入所述繁育筒(1)以内,所述分流管(3)外壁上部署有多个分流孔(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分筒(4)为倒锥体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态泥鳅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繁育筒(1)上端开口端边沿还设置有溢流槽(1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态泥鳅繁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艳华胡佳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梵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