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33549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2 2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包括:(1)水泥池前处理,(2)杂交仔鱼投放:(3)高温低盐度驯化:杂交仔鱼4~6日龄,进行第一阶段的低盐驯化2~3天;杂交仔鱼18~20日龄,进行第二阶段的低盐驯化4~5天;(4)投喂管理:在杂交仔鱼10日龄之后,每日投喂过渡饵料至杂交仔鱼13日龄;在杂交仔鱼20日龄之后,每日投喂过渡饵料至杂交仔鱼25日龄;(5)水质和光照调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有效提高了杂交仔鱼活力,降低鱼苗应激反应,增强摄食能力;促进仔鱼更好地适应饵料投喂的更换,降低畸形率,提高杂交仔鱼的生长质量和成活率。

A method of artificial breeding in indoor cement pond for the interspecific hybrid between humpback bass and grou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
技术介绍
驼背鲈(Chromileptesaltivelis),隶属鲈形目、鮨科、驼背鲈属,又称老鼠斑,为热带海水礁栖性鱼类,主要分布区为印度洋、非洲沿海以及西太平洋,我国的南海、台湾海峡及香港海域都有分布。其幼鱼色彩靓丽,可作为观赏鱼,成年后味道鲜美,为非常高级的食用鱼。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俗名龙趸、龙胆石斑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现有对于以驼背鲈为母本,鞍带石斑鱼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养殖技术的研究较少,其杂交获得的属间杂交子代石斑鱼虽可具有二种亲本的良好杂交生长优势,但目前对于其杂交子代的人工育苗技术尚未成熟,该杂交仔鱼在早期的发育阶段,容易因环境因子和饵料投喂不善,而导致仔鱼成活率低,畸形率高、应激反应强烈、生长质量差异大的问题,造成杂交仔鱼种苗稀少,而苗种的不足,限制了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石斑鱼的规模化人工养殖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以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成活率高、畸形率低且生长均衡的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水泥池前处理:选取面积>65m2的水泥池,注入水深为1.5~2.0m的砂过滤海水;在投放初孵杂交仔鱼两周前,每日向池中添加0.3~0.6mg/L浓度的EM益生菌制剂,每日投入质量比为5:(2~3):(2~3)的螺旋藻、小球藻和骨条藻,保持水体透明度为55~65cm;(2)杂交仔鱼投放:在杂交仔鱼入池一周前,调控水体盐度为27~32,pH值为7.6~8.0,水中溶氧≥6.5mg/L;将初孵杂交仔鱼入以密度为10000~12000尾/m3放入池中,入池水温为26~28℃,控制水流≤0.2m/s;(3)高温低盐度驯化杂交仔鱼4~6日龄,降低水体盐度为24~25,温度为29.5~30.5℃,水流为0.1~0.2m/s进行第一阶段的低盐驯化2~3天后,保持水体盐度为27~28,温度为26~27℃,水流0.1~0.2m/s继续培育;杂交仔鱼18~20日龄,降低水体盐度为20~22,温度为30.5~31.5℃,水流为0.3~0.4m/s进行第二阶段的低盐驯化4~5天后,保持水体盐度为25~26,温度为28~29℃,水流0.2~0.4m/s培育至育苗结束;(4)投喂管理:杂交仔鱼3~15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μm的轮虫,饵料密度为15~20个/ml,并在杂交仔鱼10日龄之后,每日投喂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为10~12个/ml和每日投喂粒径为100~200μm的过渡饵料至杂交仔鱼13日龄,日投量为鱼体重的3~6%,每日投喂2~3次;杂交仔鱼16~30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成体和活糠虾幼体,饵料密度为13~15个/ml;并在杂交仔鱼20日龄之后,每日投喂粒径为250~300μm的过渡饵料至杂交仔鱼25日龄,日投量为鱼体重的5~8%,日投3~4次;杂交仔鱼31日龄至育苗结束:投喂冰鲜鱼糜和配合饲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10~12%,日投4~5次;(5)水质和光照调控育苗一周后,适时调整室内光照条件,定期更换过滤海水和和清除底部污物及残饵。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实现了以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式的杂交仔鱼的高效培育,其中,通过调控入池前的水体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以及调控仔鱼入池的盐度、温度和水流条件,降低初孵杂交仔鱼入池的应激反应,有利于入池后对环境的适应。在仔鱼早期发育的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鱼龄阶段进行二次高温低盐度驯化,提高杂交仔鱼活力,有效避免杂交仔鱼因在饵料变换投喂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强烈,导致虚弱过度而影响仔鱼的摄食能力;同时,还通过采用以大豆粉、山楂粉、酵母和维生素C进行科学复配而得的过渡饵料,选择适宜的鱼龄阶段分为两阶段进行过渡饵料的投喂,进一步为杂交仔鱼在早期鱼龄阶段提供摄食的过渡阶段,促进仔鱼更好地适应饵料投喂的更换,增强仔鱼在更换饵料的阶段的摄食能力,促进仔鱼对饵料消化吸收和均衡生长,降低畸形率,提高杂交仔鱼的生长质量和成活率。进一步说明,步骤(2)中,将初孵杂交仔鱼入以密度为11000尾/m3放入池中,入池水温为27℃,水流≤0.2m/s,盐度为28,pH值为7.8。进一步说明,步骤(3)中,杂交仔鱼5日龄开始,降低水体盐度为24,温度为30℃,水流为0.15m/s进行第一阶段的低盐驯化3天;杂交仔鱼19日龄开始,降低水体盐度为20,温度为31℃,水流为0.35m/s进行第二阶段的低盐驯化5天。通过选择适宜的鱼龄阶段进行二次高温低盐度驯化,同步调控水体盐度、温度和水体流速,提高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的水体环境和饵料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杂交仔鱼活力,降低应激反应。进一步说明,步骤(4)中,所述过渡饵料按重量份数包括:10.5份大豆粉、5.5份山楂粉、2.5份酵母和0.03份维生素C。通过根据杂交仔鱼的生长发育特点,适时采用过渡饵料辅助投喂,使鱼苗更好地适应不同阶段的饵料更换,保持鱼苗在更换饵料的阶段的摄食能力,维持仔鱼个体的营养平衡和生长平衡。进一步说明,步骤(4)中,当杂交仔鱼45日龄时,进行分池,降低鱼苗密度至1万尾/m3以下。避免鱼苗密度过大而出现病原生物滋长和鱼苗蚕食现象。进一步说明,步骤(1)中,所述螺旋藻、小球藻和骨条藻的质量比为5:2:3。进一步说明,步骤(5)中,所述调整室内光照条件为:杂交仔鱼入池第一周,设置室内光照条件为1200~15001x,10~13h/d;杂交仔鱼入池第三周,采用室内光照条件为1600-2000lx,12~13h/d;杂交仔鱼入池第四周至育苗结束,采用室内光照条件为2200-25001x,13~15h/d。进一步说明,步骤(5)中,所述定期更换过滤海水:杂交仔鱼下池后:第一周,不换水;第二周,每日更换过滤海水3~6%;第三周,每日更换过滤海水10~15%;第四周以后,每日更换过滤海水18~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有效实现了以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式的杂交仔鱼的高效培育。通过调控入池前的水体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以及调控仔鱼入池的盐度、温度和水流条件,降低初孵杂交仔鱼入池的应激反应,有利于入池后对环境的适应。并在仔鱼早期发育的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鱼龄阶段进行二次高温低盐度驯化,提高杂交仔鱼活力,有效避免杂交仔鱼因在饵料变换投喂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强烈,导致虚弱过度而影响仔鱼的摄食能力;同时,还通过采用以大豆粉、山楂粉、酵母和维生素C进行科学复配而得的过渡饵料,选择适宜的鱼龄阶段分为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水泥池前处理:/n选取面积>65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驼背鲈与鞍带石斑鱼属间杂交种的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水泥池前处理:
选取面积>65m2的水泥池,注入水深为1.5~2.0m的砂过滤海水;在投放初孵杂交仔鱼两周前,每日向池中添加0.3~0.6mg/L浓度的EM益生菌制剂,每日投入质量比为5:(2~3):(2~3)的螺旋藻、小球藻和骨条藻,保持水体透明度为55~65cm;
(2)杂交仔鱼投放:
在杂交仔鱼入池一周前,调控水体盐度为27~32,pH值为7.6~8.0,水中溶氧≥6.5mg/L;将初孵杂交仔鱼入以密度为10000~12000尾/m3放入池中,入池水温为26~28℃,控制水流≤0.2m/s;
(3)高温低盐度驯化
杂交仔鱼4~6日龄,降低水体盐度为24~25,温度为29.5~30.5℃,水流为0.1~0.2m/s进行第一阶段的低盐驯化2~3天后,保持水体盐度为27~28,温度为26~27℃,水流0.1~0.2m/s继续培育;
杂交仔鱼18~20日龄,降低水体盐度为20~22,温度为30.5~31.5℃,水流为0.3~0.4m/s进行第二阶段的低盐驯化4~5天后,保持水体盐度为25~26,温度为28~29℃,水流0.2~0.4m/s培育至育苗结束;
(4)投喂管理:
杂交仔鱼3~15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μm的轮虫,饵料密度为15~20个/ml,并在杂交仔鱼10日龄之后,每日投喂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为10~12个/ml和每日投喂粒径为100~200μm的过渡饵料至杂交仔鱼13日龄,日投量为鱼体重的3~6%,每日投喂2~3次;
杂交仔鱼16~30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成体和活糠虾幼体,饵料密度为13~15个/ml;并在杂交仔鱼20日龄之后,每日投喂粒径为250~300μm的过渡饵料至杂交仔鱼25日龄,日投量为鱼体重的5~8%,日投3~4次;
杂交仔鱼31日龄至育苗结束:投喂冰鲜鱼糜和配合饲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10~12%,日投4~5次;
(5)水质和光照调控
育苗一周后,适时调整室内光照条件,定期更换过滤海水和和清除底部污物及残饵。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庆蔡春有吴光灿蔡有森蔡建顺黄春仁李伟蔡四川蔡金泉蔡惠明蔡智怀陈艺斌王景宝罗磊蔡艺新陈猛猛李伟峰刘赐福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