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包括预制基础梁和预制莲藕梁,所述预制莲藕梁具有柱身段,所述柱身段的至少一侧设有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的底面设置有第一预埋板,与所述承托部对应侧的所述柱身段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预埋板;所述预制基础梁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承托部相配合的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三预埋板,所述预制基础梁端部的底面上设置有第四预埋板;所述第一预埋板和所述第四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预埋板和所述第三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必现场绑扎钢筋,易于施工,连接可靠性高,且连接效率高。
Connection node of prefabricated concrete foundation beam and prefabricated lotus root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
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指以工厂化生产的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通过现场装配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少、建筑行业用工荒的出现、住宅工业产业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住宅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新技术、新形式。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并且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但是,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点,例如节点连接形式复杂。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在连接时,需要现场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不仅对施工技术要求高,而且若操作不当,也容易给节点质量造成隐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因此,在装配式建筑
中,对于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仍存在研究和改进的需求,这也是目前装配式建筑
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更是本技术得以完成的出发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易于施工,连接可靠性高,且连接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包括预制基础梁和预制莲藕梁,所述预制莲藕梁具有柱身段,所述柱身段的至少一侧设有沿所述预制莲藕梁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的底面设置有第一预埋板,与所述承托部对应侧的所述柱身段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预埋板;所述预制基础梁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承托部相配合的沿所述预制基础梁长度方向延伸的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三预埋板,所述预制基础梁端部的底面上设置有第四预埋板;所述第一预埋板和所述第四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预埋板和所述第三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柱身段与所述搭接部之间的缝隙内、所述承托部与所述预制基础梁的端部之间的缝隙内均灌注有灌浆料。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承托部的底面、与所述承托部对应侧的所述柱身段的顶面、所述搭接部的顶面和所述预制基础梁端部的底面上均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预埋板、所述第二预埋板、所述第三预埋板和所述第四预埋板分别位于相应的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预埋板和所述第四预埋板所在的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预埋板和所述第三预埋板所在的所述凹槽内。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预埋板、所述第四预埋板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预埋板、所述第三预埋板焊接在一起。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承托部和所述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五预埋板。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由于预制莲藕梁的柱身段的至少一侧设有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的底面设置有第一预埋板,与所述承托部对应侧的所述柱身段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预埋板;在所述预制基础梁的端部设置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三预埋板,所述预制基础梁端部的底面上设置有第四预埋板;所述第一预埋板和所述第四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预埋板和所述第三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这样预制基础梁和预制莲藕梁在连接时,首先将预制基础梁的搭接部搭在预制莲藕梁的承托部上,并使第一预埋板和第四预埋板对齐,第二预埋板和第三预埋板对齐,然后采用第一连接板将第一预埋板和第四预埋板连接在一起,采用第二连接板将第二预埋板和第三预埋板连接在一起,即可实现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的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不必现场绑扎钢筋,易于施工,连接可靠性高,且连接效率高。由于所述柱身段与所述搭接部之间的缝隙内、所述承托部与所述预制基础梁的端部之间的缝隙内均灌注有灌浆料,通过灌浆料的连接,使得预制基础梁和预制莲藕梁的连接更加可靠。由于所述承托部的底面、与所述承托部对应侧的所述柱身段的顶面、所述搭接部的顶面和所述预制基础梁端部的底面上均设置有凹槽,这样可使第一预埋板、第二预埋板、第三预埋板、第四预埋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位于相应的凹槽内,可以节省空间。由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预埋板、所述第四预埋板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预埋板、所述第三预埋板焊接在一起,通过焊接工艺进行连接,易于实现。由于所述承托部和所述搭接部相接触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五预埋板,这样承托部和搭接部在接触时,第五预埋板可以起到保护接触表面的作用,防止承托部和搭接部发生损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图1中预制莲藕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右视图;图2c是图2a的俯视图;图2d是图2a中A-A断面图;图2e是图2a的仰视图;图3a是图1中预制基础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右视图;图3c是图3a的俯视图;图3d是图3a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5a是图4中预制莲藕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b是图5a的右视图;图5c是图5a的俯视图;图5d是图5a中B-B断面图;图5e是图5a的仰视图;图中:1-预制基础梁,11-搭接部,2-预制莲藕梁,21-柱身段,211-承托部,3-第一预埋板,4-第二预埋板,5-第三预埋板,6-第四预埋板,7-第一连接板,8-第二连接板,9-灌浆料,10a-第五预埋板,10b-第五预埋板;1a-预制基础梁,1b-预制基础梁,2a-预制莲藕梁,21a-柱身段,211a-承托部,3a-第一预埋板,4a-第二预埋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包括预制基础梁和预制莲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莲藕梁具有柱身段,所述柱身段的至少一侧设有沿所述预制莲藕梁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的底面设置有第一预埋板,与所述承托部对应侧的所述柱身段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预埋板;/n所述预制基础梁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承托部相配合的沿所述预制基础梁长度方向延伸的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三预埋板,所述预制基础梁端部的底面上设置有第四预埋板;/n所述第一预埋板和所述第四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预埋板和所述第三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包括预制基础梁和预制莲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莲藕梁具有柱身段,所述柱身段的至少一侧设有沿所述预制莲藕梁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的底面设置有第一预埋板,与所述承托部对应侧的所述柱身段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预埋板;
所述预制基础梁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承托部相配合的沿所述预制基础梁长度方向延伸的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三预埋板,所述预制基础梁端部的底面上设置有第四预埋板;
所述第一预埋板和所述第四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预埋板和所述第三预埋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装配式预制基础梁与预制莲藕梁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身段与所述搭接部之间的缝隙内、所述承托部与所述预制基础梁的端部之间的缝隙内均灌注有灌浆料。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恒铭,李飞,周克家,宁娜娜,林萌,李希文,高文兵,张晓亮,刘晓艳,
申请(专利权)人:昌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