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传统岸桥外置作业小车的钢丝绳缠绕系统
本技术涉及港口集装箱装卸设备
,特别是应用于传统岸桥外置作业小车的钢丝绳缠绕系统。
技术介绍
航运由于其运量大,成本低的优点一直是国际货运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占国际贸易总运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航运物流的运量也快速增高,全球重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增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航运效率,集装箱船不断改进,运力逐渐提高,目前,载箱量22000TEU的3E级集装箱船已投入使用,这对港口的集装箱装卸效率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岸桥是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中最关键的设备,利用小车和吊具完成集装箱的转运。传统岸桥只有一台小车,工作效率低下,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增加的运量压力,传统岸桥的改造升级势在必行。双小车岸桥系统能够提高岸桥的工作效率,并且可以在传统岸桥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改造升级,具备更高的经济效益,是提高岸桥集装箱装卸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向。双小车岸桥系统增加了一台下小车,而配合下小车的附属设备也需要进行适应性改进。下小车的缠绕系统是下小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下小 ...
【技术保护点】
1.应用于传统岸桥外置作业小车的钢丝绳缠绕系统,用于完成传统岸桥升级改造后下小车(1)沿大梁(2)方向的行走和下小车吊具(3)的起升和下降动作,包括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所述大梁(2)共有两条,平行布置,下小车(1)滑动设于大梁(2)上,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包括牵引卷筒、缠绕于牵引卷筒上的牵引钢丝绳和牵引改向滑轮组,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起升卷筒、缠绕于起升卷筒上的起升钢丝绳和起升改向滑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还包括张紧装置(a4)和张紧滑轮组(a5),所述牵引钢丝绳由牵引卷筒上引出,经张紧滑轮组(a5)连接在下小车(1)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传统岸桥外置作业小车的钢丝绳缠绕系统,用于完成传统岸桥升级改造后下小车(1)沿大梁(2)方向的行走和下小车吊具(3)的起升和下降动作,包括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所述大梁(2)共有两条,平行布置,下小车(1)滑动设于大梁(2)上,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包括牵引卷筒、缠绕于牵引卷筒上的牵引钢丝绳和牵引改向滑轮组,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起升卷筒、缠绕于起升卷筒上的起升钢丝绳和起升改向滑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还包括张紧装置(a4)和张紧滑轮组(a5),所述牵引钢丝绳由牵引卷筒上引出,经张紧滑轮组(a5)连接在下小车(1)上,所述张紧装置(a4)和张紧滑轮组(a5)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传统岸桥外置作业小车的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滑轮组(a5)包括两个张紧改向滑轮(a51)和一个张紧动滑轮(a52),所述张紧改向滑轮(a51)固定设于岸桥的桁架结构上,所述牵引钢丝绳由牵引卷筒引出,顺次经过一个张紧改向滑轮(a51)、张紧动滑轮(a52)和另一个张紧改向滑轮(a51),所述张紧装置(a4)和张紧动滑轮(a52)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传统岸桥外置作业小车的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1)包括连接座(4)、侧板(5)和底板(6),连接座(4)共有两个,分别滑动设于两条平行大梁(2)的两侧,所述侧板(5)共有两个,两个侧板(5)以两个连接座(4)之间连线的中心线为轴对称布置,两个侧板(5)均包括一体成型的连接板(8)和改向板(9),所述改向板(9)的一端和一个连接座(4)连接,改向板(9)的另一端和连接板(8)的一端连接,连接板(8)的另一端和底板(6)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座(4)、侧板(5)和底板(6)一体成型,组成一个凹形框架;所述底板(6)上还滑动设有移动小车(7),所述移动小车(7)下方连接有下小车吊具(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传统岸桥外置作业小车的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以大梁(2)的延伸方向为X轴,水平面上垂直于X轴的方向为Y轴,竖直方向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轴线在X轴上的改向滑轮为X轴改向滑轮,轴线在Y轴上的改向滑轮为Y轴改向滑轮,轴线在Z轴上的改向滑轮为Z轴改向滑轮;所述牵引改向滑轮组包括第一改向滑轮组(a31)、第二改向滑轮组(a32)、第三改向滑轮组(a33)和第四改向滑轮组(a34);
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a31)共有4个分别固定于两条平行大梁(2)两端的Y轴改向滑轮,分别是第一Y轴改向滑轮(a311)、第二Y轴改向滑轮(a312)、第三Y轴改向滑轮(a313)和第四Y轴改向滑轮(a314),所述第一Y轴改向滑轮(a311)和第二Y轴改向滑轮(a312)固定在同一条大梁(2)的两端,所述第三Y轴改向滑轮(a313)和第四Y轴改向滑轮(a314)固定在另一条大梁(2)的两端,且第一Y轴改向滑轮(a311)和第三Y轴改向滑轮(a313)位于两条不同大梁(2)X轴方向上的同一侧,第二Y轴改向滑轮(a312)和第四Y轴改向滑轮(a314)位于两条不同大梁(2)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a32)包括第一连接座滑轮组(a321)、第二连接座滑轮组(a322)、第三连接座滑轮组(a323)和第四连接座滑轮组(a324),所述第一连接座滑轮组(a321)和第二连接座滑轮组(a322)固定于同一连接座(4)上,所述第三连接座滑轮组(a323)和第四连接座滑轮组(a324)固定于另一连接座(4)上,且第一连接座滑轮组(a321)和第三连接座滑轮组(a323)靠近第一Y轴改向滑轮(a311),第二连接座滑轮组(a322)和第四连接座滑轮组(a324)靠近第二Y轴改向滑轮(a312);所述第一连接座滑轮组(a321)包括第一X轴改向滑轮(a3211)、第五Y轴改向滑轮(a3212)和第一Z轴改向滑轮(a3213),所述第二连接座滑轮组(a322)包括第二X轴改向滑轮(a3221)、第六Y轴改向滑轮(a3222)和第二Z轴改向滑轮(a3223),所述第三连接座滑轮组(a323)包括第三X轴改向滑轮(a3231)、第七Y轴改向滑轮(a3232)和第三Z轴改向滑轮(a3233),所述第四连接座滑轮组(a324)包括第四X轴改向滑轮(a3241)、第八Y轴改向滑轮(a3242)和第四Z轴改向滑轮(a3243);
所述第三改向滑轮组(a33)共有4个固定于连接板(8)和改向板(9)连接处的X轴改向滑轮,分别是第五X轴改向滑轮(a331)、第六X轴改向滑轮(a332)、第七X轴改向滑轮(a333)和第八X轴改向滑轮(a334),所述第五X轴改向滑轮(a331)位于第一连接座滑轮组(a321)下方,第六X轴改向滑轮(a332)位于第二连接座滑轮组(a322)下方,第七X轴改向滑轮(a333)位于第三连接座滑轮组(a323)下方,第八X轴改向滑轮(a334)位于第四连接座滑轮组(a324)下方;
所述第四改向滑轮组(a34)共有4个固定于底板(6)上的X轴改向滑轮,分别是第九X轴改向滑轮(a341)、第十X轴改向滑轮(a342)、第十一X轴改向滑轮(a343)和第十二X轴改向滑轮(a344),所述第九X轴改向滑轮(a341)位于第五X轴改向滑轮(a331)下方,第十X轴改向滑轮(a342)位于第六X轴改向滑轮(a332)下方,第十一X轴改向滑轮(a343)位于第七X轴改向滑轮(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树旺,郑雪峰,赵迎九,肖强,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