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吊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安全防脱锁,包括A组件、B组件和对A、B组件进行连接固定的固定装置;所述A组件和B组件相互靠近的一侧为贴合面,所述A组件位于贴合面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A组件凹槽,B组件位于贴合面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B组件凹槽;所述A组件位于两个A组件凹槽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A组件固定孔,所述B组件位于两个B组件凹槽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B组件固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吊车起时,可以自动直接下滑锁紧固定模具,使模具安全吊起并翻转,不但保证了模具生产运输的效率,并且保障地面作业人员的安全。
A kind of safety l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防脱锁
本技术涉及模具吊装
,具体是一种安全防脱锁。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模具的制作在航天航空,建筑生产,农用机械加工,大型器械组装等方面广泛应用。而在航天航空,建筑生产,农用机械加工,大型器械组装等生产过程中,机械及模具的吊装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往往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日常的模具吊装过程中,常常会发生钢丝绳脱落现象,特别在将模具翻转的过程中过程中,钢丝绳的跨度会变长,且在模具吊装处于中间位置时,钢丝绳处于垂直悬空无受力的状态,如果吊装过程中一旦出现地面不平或者操作不当等不确定因素,极容易产生模具从钢丝绳脱落的现象,这会对地面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生命危险。在以往的时间段中,模具固定工作往往依靠地面人员手动拉动使模具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以此保证模具的安全翻转,这无疑会在生产过程中增加生产成本,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虽然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模具安全固定装置,但这些装置所设计体积较小,一旦模具体积过大时,固定所使用的钢丝绳跨度加长,往往会超过其固定范围,不能有效进行固定,此外现有装置中设计承重能力有限,尤其是其螺丝设计体积较小,对于钢丝绳的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容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安全防脱锁,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防脱锁,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防脱锁,包括A组件、B组件和对A、B组件进行连接固定的固定装置;所述A组件和B组件相互靠近的一侧为贴合面,所述A组件位于贴合面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A组件凹槽,B组件位于贴合面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B组件凹槽;所述A组件位于两个A组件凹槽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A组件固定孔,所述B组件位于两个B组件凹槽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B组件固定孔,所述固定装置依次穿过B组件固定孔与A组件固定孔对A组件和B组件进行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B组件凹槽与A组件凹槽的尺寸相同,且A组件贴合B组件时,B组件凹槽与A组件凹槽呈轴对称分布。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A组件凹槽和B组件凹槽均为“U”型槽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B组件固定孔与A组件固定孔尺寸相同,且A组件贴合B组件时,B组件固定孔与A组件固定孔呈轴对称分布。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A组件整体呈梯形,A组件的左上角设置有斜面,所述B组件整体呈正方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A组件固定孔和B组件固定孔均为螺纹孔,所述固定装置是与A组件固定孔和B组件固定孔相互配合的固定螺丝。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固定螺丝为M10螺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吊车起时,可以自动直接下滑锁紧固定模具,使模具安全吊起并翻转,不但保证了模具生产运输的效率,并且保障地面作业人员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安全防脱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安全防脱锁的俯视图。图中:1-A组件、2-A组件凹槽、3-贴合面、4-斜面、5-B组件、6-B组件凹槽、7-固定装置、8-A组件固定孔、9-B组件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安全防脱锁,包括A组件1、B组件5和对A、B组件进行连接固定的固定装置7;所述A组件1和B组件5相互靠近的一侧为贴合面3,确保A组件1和B组件5贴合时无缝对接,所述A组件1位于贴合面3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A组件凹槽2,B组件5位于贴合面3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B组件凹槽6;所述B组件凹槽6与A组件凹槽2的尺寸相同,且A组件1贴合B组件5时,B组件凹槽6与A组件凹槽2呈轴对称分布;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A组件凹槽2和B组件凹槽6均为“U”型槽结构;所述A组件1位于两个A组件凹槽2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A组件固定孔8,所述B组件5位于两个B组件凹槽6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B组件固定孔9,所述固定装置7依次穿过B组件固定孔9与A组件固定孔8对A组件1和B组件5进行连接;所述B组件固定孔9与A组件固定孔8尺寸相同,且A组件1贴合B组件5时,B组件固定孔9与A组件固定孔8呈轴对称分布;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A组件1整体呈梯形,A组件1的左上角设置有斜面4,所述B组件5整体呈正方形。实施例2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安全防脱锁,包括A组件1、B组件5和对A、B组件进行连接固定的固定装置7;所述A组件1和B组件5相互靠近的一侧为贴合面3,确保A组件1和B组件5贴合时无缝对接,所述A组件1位于贴合面3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A组件凹槽2,B组件5位于贴合面3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B组件凹槽6;所述B组件凹槽6与A组件凹槽2的尺寸相同,且A组件1贴合B组件5时,B组件凹槽6与A组件凹槽2呈轴对称分布;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A组件凹槽2和B组件凹槽6均为“U”型槽结构;所述A组件1位于两个A组件凹槽2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A组件固定孔8,所述B组件5位于两个B组件凹槽6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B组件固定孔9,所述固定装置7依次穿过B组件固定孔9与A组件固定孔8对A组件1和B组件5进行连接;所述B组件固定孔9与A组件固定孔8尺寸相同,且A组件1贴合B组件5时,B组件固定孔9与A组件固定孔8呈轴对称分布;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A组件1整体呈梯形,A组件1的左上角设置有斜面4,所述B组件5整体呈正方形。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A组件固定孔8和B组件固定孔9均为螺纹孔,所述固定装置7是与A组件固定孔8和B组件固定孔9相互配合的固定螺丝;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螺丝为M10螺丝。所述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防脱锁,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件(1)、B组件(5)和对A、B组件进行连接固定的固定装置(7);所述A组件(1)和B组件(5)相互靠近的一侧为贴合面(3),所述A组件(1)位于贴合面(3)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A组件凹槽(2),B组件(5)位于贴合面(3)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B组件凹槽(6);所述A组件(1)位于两个A组件凹槽(2)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A组件固定孔(8),所述B组件(5)位于两个B组件凹槽(6)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B组件固定孔(9),所述固定装置(7)依次穿过B组件固定孔(9)与A组件固定孔(8)对A组件(1)和B组件(5)进行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防脱锁,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件(1)、B组件(5)和对A、B组件进行连接固定的固定装置(7);所述A组件(1)和B组件(5)相互靠近的一侧为贴合面(3),所述A组件(1)位于贴合面(3)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A组件凹槽(2),B组件(5)位于贴合面(3)的一侧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B组件凹槽(6);所述A组件(1)位于两个A组件凹槽(2)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A组件固定孔(8),所述B组件(5)位于两个B组件凹槽(6)之间的中间位置开设有B组件固定孔(9),所述固定装置(7)依次穿过B组件固定孔(9)与A组件固定孔(8)对A组件(1)和B组件(5)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脱锁,其特征在于,所述B组件凹槽(6)与A组件凹槽(2)的尺寸相同,且A组件(1)贴合B组件(5)时,B组件凹槽(6)与A组件凹槽(2)呈轴对称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露超,乜世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庆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