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478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包括收线器壳体、行径内环、恒力发条和线束,收线器壳体包括滑块连接块和环心卡罩,行径内环、恒力发条和线束置于收线器壳体中,行径内环固定在环心卡罩中心并可绕中心旋转;恒力发条置于行径内环中,一端连接环心卡罩,另一端连接行径内环,线束固定在行径内环中的卡线槽上,线束从出线孔伸出并环绕在行径内环的外侧边上,线束末端再从环心卡罩的出线口伸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对自动测量靠尺的内部线束进行合理的收纳,收线器可在水平方向两端伸缩线束,保证线束在狭小空间的运动过程中不缠绕、卡线和被挤压。

A kind of take-up used in 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guiding r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
本技术涉及线束收线
,特别是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
技术介绍
测量靠尺常用于测量墙体垂直度和地面平整度,传统的测量靠尺在测量底面平整度时,需要用到塞尺进行辅助测量,其测量读数受人工读数的主观因素影响,容易造成较大误差。现有技术中,采用了新型的自动测量靠尺,靠尺的内部将传感器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带动在尺体上平滑移动,进行平整度测量。而传感器测量的数据需要通过线束连接数据传输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在滑块来回移动的过程中,连接的线束也随之移动,若不规范安置线束,则会造成线束紊乱,可能造成滑块轨道卡线等不良效果。市面上现有的收线器是对各种圆径的线进行错位收纳,在收纳过程中会出现卡线的情况,并且不适用于测量靠尺,造成的收纳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包括收线器壳体、行径内环、恒力发条和线束,收线器壳体包括滑块连接块和环心卡罩,滑块连接块和环心卡罩相连接,滑块连接块与外部结构固定安装,环心卡罩的中心设有固定圆柱,固定圆柱上设有卡槽,环心卡罩的外壁设有出线口;行径内环中心设有开孔,开孔与固定圆柱相匹配,行径内环上设有出线孔和发条固定孔,内侧边上设卡线槽;恒力发条的内侧接头固定在固定圆柱的卡槽上,外侧接头通过行径内环的发条固定孔进行缠绕固定;线束固定在卡线槽上,线束从出线孔伸出并环绕在行径内环的外侧边上,线束末端再从环心卡罩的出线口伸出。技术方案中,线束为FPC线。技术方案中,出线口的数量为2个,出线孔的数量为2个。技术方案中,线束的中间部分固定在卡线槽中,线束两端分别从两个出线孔伸出,在从环心卡罩的出线口伸出。技术方案中,出线孔以行径内环的中心相互对称。技术方案中,卡线槽为连续的弧状凸起,线束呈“S”形固定在弧状凸起的缝隙之间。技术方案中,弧状凸起的数量为3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对自动测量靠尺的内部线束进行合理的收纳,收线器可在水平方向两端伸缩线束,保证线束在狭小空间的运动过程中不缠绕、卡线、挤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环心卡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滑块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行径内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内部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环心卡罩;11-固定圆柱;12-卡槽;13-出线口;14-第一装配孔;20-滑块连接件;21-面板;22-底板;23-第二装配孔;24-第三装配孔;30-行径内环;31-开孔;32-出线孔;33-卡线槽;34-发条固定孔;40-恒力发条;50-线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包括环心卡罩10、滑块连接块、行径内环30、恒力发条40和线束50,滑块连接块和环心卡罩10共同构成收线器壳体,行径内环30、恒力发条40和线束50均安装在收线器壳体内,线束50从环心卡罩10上的出线口13伸出。其中,线束50一般采用FPC线,FPC线呈扁平状,并可在一定程度内弯曲,有利于提高收线器的伸缩流畅度。图2展示了环心卡罩10的结构,环心卡罩10是一方形壳体,其内部掏空,用以放置行径内环30、恒力发条40和线束50,环心卡罩10的中心位置设有固定圆柱11,固定圆柱11上设有卡槽12,在环心卡罩10的边上设有出线口13,线束50从出线口13伸出。根据收线器的出线需求,环心卡罩10的出线口13可设1~2个。出线口13为2个时,出线口13设在相对的两条边上。环心卡罩10的边上还设有第一装配孔14,用于与滑块连接块连接固定。图3展示了滑块连接件20的结构,滑块连接件20包括面板21和底板22,面板21垂直于底板22,面板21上设有与环心卡罩10的第一装配孔14相对应的第二装配孔23,底板22上设有第三装配孔24,第三装配孔24与外部结构件进行固定连接。其中,底板22的两侧边向上延伸翘起,环心卡罩10恰好卡在两翘起边中间,能够更好地稳固环心卡罩10与滑块连接件20的连接。图4展示了行径内环30的结构,行径内环30的外形是圆柱体,其一圆形状面及内部空置,行径内环30的中心位置设有一开孔31,开孔31与固定圆柱11适配,固定圆柱11穿过开孔31使行径内环30和环心卡罩10连接。行径内环30上还设有出线孔32、卡线槽33和发条固定孔34,出线孔32设于行径内环30的侧边上,出线孔32的数量与出线口13的数量一致,若出线孔32数量为2个时,2个出线孔32以行径内环30的中心相互对称;发条固定孔34也设在行径内环30的侧边上,发条固定孔34设计成沿侧边倾斜的形状,以配合恒力发条40的末端旋转移出固定;卡线槽33设在侧边的内侧,用于线束50的限位固定,卡线槽33设计成沿着侧边的连续的弧状凸起,弧状凸起的数量优选3个,弧状凸起之间留有的缝隙恰好合适线束50的尺寸,进而进行卡位,线束50绕连续的弧状凸起呈“S”形固定在缝隙之间,然后从出线孔32伸出。图5为收线器移除滑块连接件20后的内部结构。如图5所示,行径内环30、恒力发条40和线束50均已安装在环心卡罩10内。其中,环心卡罩10的固定圆柱11穿过行径内环30的开孔31,恒力发条40放置在行径内环30中,恒力发条40的内端卡入固定圆柱11上的卡槽12中,恒力发条40的外端穿过发条固定孔34并环绕在最近的一个出线孔32上形成固定。如此,恒力发条40一端固定在环心卡罩10上,一端固定在行径内环30上。本实施例为两端出线结构,因此将线束50的中间部分固定在卡线槽33上,线束50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依次经过出线孔32和出线口13,然后连接到外部的线路中。图5中展示的是收线器的拉伸状态,拉伸状态下,线束50被拉出,恒力发条40经拉力带动旋转并呈拉紧状;当线束50两端回缩,恒力发条40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带动行径内环30转动,线束50在行径内环30转动过程中被卷绕在行径内环30的外侧壁上,达到收线的效果。以上的实施例只是在于说明而不是限制本技术,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方法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线器壳体、行径内环、恒力发条和线束,收线器壳体包括滑块连接块和环心卡罩,滑块连接块和环心卡罩相连接,滑块连接块与外部结构固定安装,环心卡罩的中心设有固定圆柱,固定圆柱上设有卡槽,环心卡罩的外壁设有出线口;所述行径内环中心设有开孔,开孔与固定圆柱相匹配,行径内环上设有出线孔和发条固定孔,内侧边上设卡线槽;所述恒力发条的内侧接头固定在固定圆柱的卡槽上,外侧接头通过行径内环的发条固定孔进行缠绕固定;所述线束固定在卡线槽上,线束从出线孔伸出并环绕在行径内环的外侧边上,线束末端再从环心卡罩的出线口伸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线器壳体、行径内环、恒力发条和线束,收线器壳体包括滑块连接块和环心卡罩,滑块连接块和环心卡罩相连接,滑块连接块与外部结构固定安装,环心卡罩的中心设有固定圆柱,固定圆柱上设有卡槽,环心卡罩的外壁设有出线口;所述行径内环中心设有开孔,开孔与固定圆柱相匹配,行径内环上设有出线孔和发条固定孔,内侧边上设卡线槽;所述恒力发条的内侧接头固定在固定圆柱的卡槽上,外侧接头通过行径内环的发条固定孔进行缠绕固定;所述线束固定在卡线槽上,线束从出线孔伸出并环绕在行径内环的外侧边上,线束末端再从环心卡罩的出线口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自动测量靠尺的收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为FPC线。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喜嘉
申请(专利权)人:墨点狗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