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199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车体支撑装置,该车体支撑装置包括本体、升降装置及行走装置;本体包括支撑部以及支撑在支撑部底部的支腿;行走装置包括底座以及多个脚轮,每一脚轮可转动的与底座连接;升降装置与底座和本体连接,以在移动车体支撑装置时,驱动脚轮抵顶地面,以使支腿与地面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设置有升降装置和行走装置,升降装置能够驱动本体抬离地面,通过脚轮抵顶地面,以实现通过行走装置移动车体支撑装置,与人工搬运相比,操作便捷且省力。

Body suppor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支撑装置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辆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车体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轨道列车一般包括转向架以及设置在转向架上的车体,转向架上的轮对与钢轨接触,以承载车体。轨道列车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检修,车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较小,作业空间有限;因此如何提高车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以增大作业空间,成为研究的热点。现有技术中,在对轨道列车进行检修时,常将车体放置在车体支撑装置上,增大作业空间;车体支撑装置包括:支撑部和支腿,支腿的顶端与支撑部固定连接,支腿的底端端支撑在地面上;检修时,将车体吊离转向架,并且将车体放置在支撑部上,支腿的长度高于转向架的高度,可在车体和地面之间形成较大的作业空间,以便进行检修。然而,为了保证车体支撑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车体支撑装置常设置的较为笨重,在检修时需要将车体支撑,移动过程十分不便,耗费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车体支撑装置,用以解决车体支撑装置往往体型笨重,移动过程十分不便,耗费人力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支撑装置,包括:本体、升降装置及行走装置;所述本体包括支撑部以及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底部的支腿;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底座以及多个脚轮,每一所述脚轮可转动的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本体连接,以在移动所述车体支撑装置时,驱动所述脚轮抵顶地面,以使所述支腿与地面脱离。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位于所述支腿两侧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与地面平行;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脚轮。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杆、第一连接杆、第二驱动杆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杆还与所述支腿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腿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杆转动;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支腿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腿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杆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支腿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当所述支腿与地面脱离时,所述第一限位块抵顶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限位块抵顶所述第二支撑板。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可转动的与所述支腿连接,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连接的第一驱动臂,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连接的第二驱动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驱动杆的长度,所述第二驱动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驱动杆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臂和所述第二驱动臂上均套设有防护套。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套为橡胶套。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第一端上的所述脚轮为活动脚轮,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第一端为沿所述车体支撑装置移动方向的前端或后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本体包括支撑部以及支撑在支撑部底部的支腿;行走装置包括底座以及多个脚轮,每一脚轮可转动的与底座连接;升降装置与底座和本体连接,以在移动车体支撑装置时,驱动脚轮抵顶地面,以使支腿与地面脱离;通过设置的升降装置能够将本体抬离地面,通过脚轮抵顶地面,在本体抬离地面后,通过设置的行走装置移动车体支撑装置,与人工搬运相比,操作便捷且省力。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处于抬高状态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处于抬高状态的的侧视图。附图标记:1:本体;11:支撑部;12:支腿;121:第一限位块;122:第二限位块;2:升降装置;21:第一驱动机构;211:第一驱动臂;22:第二驱动机构;221:第二驱动臂;23:第一驱动杆;24:第一连接杆;25:第二驱动杆;26:连接轴;3:行走装置;31:底座;311:第一支撑板;312:第二支撑板;32:脚轮。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处于抬高状态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处于抬高状态的的侧视图。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车体支撑装置。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车体支撑装置,包括:本体1、升降装置2及行走装置3;本体1包括支撑部11以及支撑在支撑部11底部的支腿12;行走装置3包括底座31以及多个脚轮32,每一脚轮32可转动的与底座31连接;升降装置2与底座31和本体1连接,以在移动车体支撑装置时,驱动脚轮32抵顶地面,以使支腿12与地面脱离。具体地,升降机构连接在底座31和本体1之间,升降机构能够抬高本体1,使本体1的支腿12与地面脱离、通过脚轮32抵顶地面,升降机构也能够将抬高的本体1降低,使本体1的支腿12抵顶地面;在升降机构抬高本体1并使本体1的支腿12与地面脱离后,行走装置3可以通过脚轮32的滚动实现本体1位置的移动。可选地,行走装置3包括底座31以及多个脚轮32,每一脚轮32可转动的与底座31连接;可以理解的,行走装置3可以通过底座31与升降机构2连接,底座31与多个脚轮32分别连接,底座31通过多个脚轮32的支撑而脱离地面,并可以通过多个脚轮32的转动实现位置的移动。可选地,脚轮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不做限定;脚轮32可以为活动脚轮,也可以为固定脚轮。可选地,升降装置2可以有多种,只要能够实现本体1相对于底座31的抬高或降低即可,例如,升降装置2可以包括液压缸或气压缸。当升降装置2包括液压缸时,液压缸可以垂直于底座31设置,并通过液压缸的缸底与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升降装置及行走装置;所述本体包括支撑部以及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底部的支腿;/n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底座以及多个脚轮,每一所述脚轮可转动的与所述底座连接;/n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本体连接,以在移动所述车体支撑装置时,驱动所述脚轮抵顶地面,以使所述支腿与地面脱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升降装置及行走装置;所述本体包括支撑部以及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底部的支腿;
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底座以及多个脚轮,每一所述脚轮可转动的与所述底座连接;
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本体连接,以在移动所述车体支撑装置时,驱动所述脚轮抵顶地面,以使所述支腿与地面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位于所述支腿两侧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与地面平行;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脚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杆、第一连接杆、第二驱动杆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杆还与所述支腿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腿铰接;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杆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支腿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腿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柱卢连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