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灯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1422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灯控制电路,包括:火线端、零线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电容、可控硅、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光电耦合器、PWM模块和无线模块,PWM模块与无线模块通信连接,PWM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与光电耦合器的阴极连接,光电耦合器的阳极与直流电源端连接,第二电阻的下端分别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上端、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PWM模块用于产生PWM波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通过改变可控硅的导通角来改变电灯的亮度,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控制电灯亮度的电路结构更加简单,有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电灯的控制。

A light control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灯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物联网
,特别涉及一种电灯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灯需要控制时,一般是通过手动,或者通过物联网进行控制。但是现有的控制方案对电灯的亮度进行控制时,一般是通过与电灯串接电阻,然后调整电阻的大小,通过调整电阻的大小来调整电灯的亮度。但是这样调整方式,并不智能,而且如果连接物联网的话,这样的调整方式很难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简单的电灯控制电路。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电灯控制电路,包括:火线端、零线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电容、可控硅、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光电耦合器、PWM模块和无线模块,所述PWM模块与无线模块通信连接,所述PWM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与光电耦合器的阴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阳极与直流电源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集电极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三电阻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上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上端、第一电阻的右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下端分别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上端、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左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可控硅的正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一电容的下端、可控硅的阴极、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电灯的负极、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零线端连接,所述电灯的正极与火线端连接,所述PWM模块用于产生PWM波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进一步,所述火线端与电灯的正极之间还串接有保险丝。进一步,所述PWM模块为单片机最小系统。进一步,所述无线模块为ZigBee模块。进一步,所述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型号均为M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可控硅的导通角来改变电灯的亮度,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控制电灯亮度的电路结构更加简单,有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电灯控制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实施例1,参考图1,一种电灯控制电路,包括:火线端L、零线端N、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一电容C1、可控硅SCR、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光电耦合器U1、PWM模块100和无线模块200,所述PWM模块100与无线模块200通信连接,所述PWM模块100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光电耦合器U1的阴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阳极与直流电源端VCC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集电极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三电阻R3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上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上端、第一电阻R1的右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下端分别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第一电容C1的上端、可控硅SCR的控制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左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可控硅SCR的正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下端、可控硅SCR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与电灯300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零线端N连接,所述电灯300的正极与火线端L连接,所述PWM模块100用于产生PWM波以控制可控硅SCR的导通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阻R1的阻值为100KΩ,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阻值均为10KΩ,第一电容C1的容值为0.022μF,可控硅SCR的型号为2N6565。工作时,火线端L和零线端N与外部的市电连接。该控制电路可以与外部的客户端无线连接,当对电灯300进行控制时,外部的客户端发送指令至无线模块200,所述无线模块200接收指令并将指令传递给PWM模块100,PWM模块100接收到指令后通过查表的方式查询到对应的PWM波,并通过输出端输出PWM波。其中,无线模块200接收指令和PWM模块100产生PWM波均通过现有技术实现。所述PWM波作用在光电耦合器U1中,光电耦合器U1的集电极产生与所述PWM波相对应的调制脉冲信号,调制脉冲信号通过第五二极管D5作用在可控硅SCR的控制端中,从而改变可控硅SCR的导通角。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构成整流电路,该整流电路将市电转换为直流电。在可控硅SCR的作用下,加载在电灯300两端的电压差受到可控硅SCR导通角的控制,由于电灯300两端的电压差改变,因而,改变了电灯300的亮度。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预先在PWM模块100中设置不同的PWM波,使得电灯300的亮度具有不同档位,实现调光功能。作为优化,火线端L与电灯300的正极之间还串接有保险丝(未画出)。通过保险丝保护电灯300。作为优化,PWM模块100为单片机最小系统。作为优化,所述无线模块200为ZigBee模块。ZigBee模块功耗低,可以降低整个控制电路的功耗。作为优化,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型号均为M7。M7二极管具有电流大特点,十分适合整流使用。以上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火线端、零线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电容、可控硅、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光电耦合器、PWM模块和无线模块,所述PWM模块与无线模块通信连接,所述PWM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与光电耦合器的阴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阳极与直流电源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集电极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三电阻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上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上端、第一电阻的右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下端分别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上端、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左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可控硅的正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一电容的下端、可控硅的阴极、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电灯的负极、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零线端连接,所述电灯的正极与火线端连接,所述PWM模块用于产生PWM波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火线端、零线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电容、可控硅、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光电耦合器、PWM模块和无线模块,所述PWM模块与无线模块通信连接,所述PWM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与光电耦合器的阴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阳极与直流电源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集电极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三电阻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上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上端、第一电阻的右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下端分别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上端、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左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可控硅的正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一电容的下端、可控硅的阴极、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灿铭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